恢复统计本来面目 探寻有效复习路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的统计学本质;误把平均数当作平均分的结果,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课件演示,见下图)进行教学,忽略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的实质;把公平性当作平均数的意义,忽略了平均数是要先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然后才可以进行公平性的比较的实质……
  [正确的演示] [原图][错误的演示] [平均数
  (虚拟数)]
  为此,我们在设计“平均数复习”一课时,要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它的这种特性,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呢?如何才能体现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以体现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呢?鉴于这样的思考,复习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逐步抽象的过程。在统计图中学习平均数,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一、从统计量的视野入手,思考“为何复习”
  复习课常被冠以“炒冷饭”的“罪名”,尤其在“平均数复习”上显得更加明显,这也暴露了众多教师对平均数复习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客观缺失。新授课的教学要落实“四基”的目标,练习课、复习课同样承载着落实“四基”的职责。对此,我们要重视“平均数复习”的教学目标定位。第一,要再次厘清基础知识——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第二,要再次统一基本技能——怎样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三,要再次渗透基本思想——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以体现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第四,再次培植基本活动经验——在活动中感悟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复习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幅统计图(图略)和一组数据,再出示第一道复习题:“白鸽学习小组有5人,参加某次数学测验的有4人,他们的成绩分别是李旭88分,陈小梅85分,王红92分,衡一飞100分。(1)估一估,4人的平均分大约是多少分?(2)4人的实际平均分是多少?”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学生的实际成绩,学生很容易理解91.25是白鸽学习小组参加测验的4人的实际平均成绩,是一个虚拟数;这个91.25是在85至100之间上下波动的一个平衡点。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示第二道复习题:“后来张明来补考了,当他的成绩计入总分后,他们小组的平均分是88分。根据提供的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了探究白鸽学习小组4人平均分的经验,学生能提出以下问题:5人的总分是多少?估一估,张明大约是多少分?计算张明是多少分……估计张明的成绩,就是基于平均数88与平均数91.25之间的一种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张明的成绩要低于88分。这里体现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意义——知多、记少、明新。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平均数的知识,重视同类知识间的共性,沟通不同知识间的关联,凸显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真正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的本质意义。
  二、从贴近学情的立场,研究“复习什么”
  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按此推断,在复习课中,“复习什么”比“怎么复习”更重要。所以,在“平均数复习”课上,教师要立足平均数的意义,着眼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用心确定复习内容。
  首先,进行复习前测,发现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尤其是平均数统计概念理解的缺失,由此从白鸽学习小组的成绩入手,引导学生澄清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对估计张明的成绩高于88分的错因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以及这个数在什么样数据之间的波动范围;反之,知道了平均数,就明白实际成绩与平均成绩之间存在一种数据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所暴露的错误加以理解、引导,让学生自主经历思辨的梳理过程,并借助适时的“拎”、适度的“引”,使经验超越体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
  其次,复习课需要全面扫视,不留盲区,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但也应重视知识的特点及学生需求,将所复习的内容有重有轻、有详有略地进行梳理。如在“平均数复习”一课教学中,复习的重点是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和统计意义,所以教师应把复习的内容集中在学生的实际成绩和平均成绩这个知识点上,问学生“学习平均数最难的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样教学有利于在复习活动中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使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从凸显主题的视角,探讨“怎样复习”
  梳理与训练是复习课的两翼,通过梳理,引领学生整理、归纳知识,查漏补缺;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夯实技能,提升思维水平。为此,在“平均数复习”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享体验中展开交流,使学生梳理、形成平均数的知识脉络体系,在实际举例中深化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并精心设计实际成绩与平均成绩这个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综合运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问题。这样的复习教学基于学生的前测错误予以跟进强化,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
  如张明拿到试卷(成绩是75分)后,发现老师错批了,当把他的实际成绩计入总分后,他们小组的平均分是92分。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估一估,张明实际成绩是多少分?”有了前面探究的体验,学生能解决张明实际成绩的问题。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又抛出问题:“同学们对于平均成绩还有疑惑吗?”有学生提出:“王红的成绩和平均分一样。”这时,有学生认为:“可以用王红的成绩作为白鸽学习小组的平均成绩。”基于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可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化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当堂训练,使练得其所、练有实效。
  总之,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都一样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教材调整的意图所在。让我们赶快从平均数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平均数教学真正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课堂中出现纷繁肤浅且无益低效的教学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后,使我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悟。黄老师那朴实的数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全场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现撷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片断一: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播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有卡通漫画、动物故事、生活场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材是一种“文本”,要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与再处理,进而把虚拟的、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和富有研究价值的学习活动。
生活中,许多儿童青少年具有偏侧咀嚼的习惯,偏侧咀嚼对牙齿有害,主要表现在:如果经常用一侧牙齿吃饭,该侧面部肌肉发育过度,而另一侧则无法得到正常锻炼,时间久了两边面孔看起来就不一样了,这种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明显。口腔科医生就经常遇到习惯“偏侧咀嚼”的患者,这种坏习惯不仅会导致口腔问题,严重的可致“毁容”。  假期中,有名10多岁的女孩到口腔正畸科,希望医生能帮她纠正一下“歪脸”,原来女孩颜面部发育不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2.学生经历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
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是学生探索、思考的产物,它的出现和利用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但怎样才能利用课堂上灵动生成的资源,把练习课也上得精彩起来呢?我在执教“乘法分配律”之后,专门安排了一节 “乘法运算律”的练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在练习课上如何促进和利用生成,从而彰显练习课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巧妙生成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预设。为改变练习课因重复讲
艾丽莎是一个独立而天真的小女孩,她跟着单亲妈妈搬进了一栋老旧的公寓。妈妈因为工作忙,对她疏于照顾。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艾丽莎会“砰砰”地拍篮球。除此之外,她还喜欢提各种各样童稚的問题。  艾丽莎家的楼下住了一位脾气古怪的独居爷爷,因为晚上常能听到艾丽莎拍篮球的声音,他感到烦躁。一天,独居爷爷走在街上,发现艾丽莎独自坐在餐厅里等妈妈。爷爷看她可怜,便带她回家等妈妈下班。艾丽莎好奇地参观爷爷的房间,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9页“比一比”是关于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查阅平均数有关资料,发现平均数有以下要义:(1)算术平均数可以将各数量的具体差异平均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2)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间以及实际与计划间的一般水平;(3)算术平均数可以对比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状况,以说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4)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可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直观感知、形象思维占优势,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要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尝试实践“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沉淀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现介绍如下,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次实践]    一、复习引入  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与1厘米各有多长。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分米  1.出示一根长10厘
教学圆的周长后,我给学生安排了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另外增加了一道题(如下图):一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半径是0.2米,与墙相距31.6米。如果把油桶滚到墙边,至少要滚几圈?    没想到全班学生48人,仅有5人做对,正确率为10.4%。大部分学生认为滚动的路程就是31.6米,即31.6÷(2×3.14×0.2)=31.6÷1.256≈25(圈)。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