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性教育,即以宏观目标为主导的,通过无计划、隐目的、间接的方式使被教育对象都到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强调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等造成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隐性教育的特点,并探讨了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教育中的优势,最后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的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分析
隐性教育强调在宏观上,对受教育者进行间接和侧面的渗透,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方法具有隐蔽性
与显性教育的公开性不同,隐性教育更强调一个“隐”字,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的目标往往并不直接,也不具备明显和计划性特点。隐性教育往往會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曲线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由于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受教育者往往也不易察觉,更不会形成抗拒心理。通过淡化身份的形式,减少了教育的强制性,也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甚至主动去践行。
2.教育过程极具渗透性
在隐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不宜察觉。教育者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其教育思想渗透到各项生活和教学日常中,让受教育者在进行日常活动中达到渗透化的教学。这样的渗透引导教学,不仅不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还会因为与生活联系密切,而在生活中进行自发的学习与运用,并达到知识经验的合理吸收目的。
3.教育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隐性教育强调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手段和方法应结合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安排。这就要求在教育手段的运用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不仅不受时空的限制,还需要从不同的具体情况中进行教育的渗透。促使受教育者更加自然而和谐的接受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
4.教育的效果具备很强的稳定性
由于隐性教学强调的生活化教学,并结合生活实际对被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受教育者因此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反复的践行,这不仅会使得教育的效果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也会让受教育正形成一种稳定的受教育状况,使得对其的教育效果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
二、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的,一种有别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的统称。而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针对新媒体环境的高校隐性教学研究也日益深化。目前,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教育中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新媒体手段方式新,学生接受度高
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当前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多大学生都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互联网信息,这其中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因此,在通过新媒体进行高效的隐性教育,不仅能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学生传播信息,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也普遍较高,也因此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隐性教学效果。
2.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促进隐性教育的即时性发挥
新媒体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端进行传播,其速度非常快,可以做到信息即时发布,学生即时获取。高校的隐性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达到即时性的教育和信息传播,并通过跨越时间和距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即时、定点、高频次的隐性教育信息传播,从而满足高校的隐性教育传播的即时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
3.新媒体传播针对性强,能与被教育对象进行一对一互动
新媒体可以针对特点的群体进行传播,同时,通过即使通讯软件的运用,还能在确保学生隐私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便于隐性教学的私密性,并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关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思想诉求,有利于大学生解开心结,主动接受隐性教育。
4.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样,便于多种情况下的隐性教学
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与隐性教学的多样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达到传播(教育)目的,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多样化特征,可运用多种方式,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与受教育对象进行双向交流互动。这样就能通过多种手段扩大隐性教育在学生中的接受范围,促进隐性教育范围的最大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路径分析
1.建设思政工作网站,强化思政教育
网站是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进行高效思政隐性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建设相关的思政工作网站,通过网站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还可针对性的开设思政论坛、学生交流等板块,积极讨论当前的社会问题及学生问题,并通过良好引导,促进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2.做好立体化的通讯体系建设
高校的思政隐性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以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以便于在日常的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隐性教育。并通过QQ群、微信群和微博互动等方式,积极组织良好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交流和参与热情,从而确保思政隐性教育在日常的活动中发挥出其应有效果。
3.在校园文化和生活建设中强化新媒体首选运用
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在思政隐性教育过程张,可以积极引进新媒体手段,利用其即时、互动等优势,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如利用扫码关注、网络投票等方式积极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范围,强化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良好隐性思政教育目的。
4.强化高校的思政网络队伍建设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被新媒体所占据。高校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就必须强化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并通过新媒体为依托,强化各个方面的高校思政隐性教育,使得学生更多的碎片化时间都能接受到这种教育,使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左柏州.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J].品牌,2014,11:38.
[2]肖婷.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4-45.
[3]邱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应对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88-189.
作者简介:
张璇(1983.06—),女,汉,湖北鄂州,学士,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思政教育,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隐性教育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分析
隐性教育强调在宏观上,对受教育者进行间接和侧面的渗透,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方法具有隐蔽性
与显性教育的公开性不同,隐性教育更强调一个“隐”字,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的目标往往并不直接,也不具备明显和计划性特点。隐性教育往往會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曲线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由于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受教育者往往也不易察觉,更不会形成抗拒心理。通过淡化身份的形式,减少了教育的强制性,也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甚至主动去践行。
2.教育过程极具渗透性
在隐性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不宜察觉。教育者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其教育思想渗透到各项生活和教学日常中,让受教育者在进行日常活动中达到渗透化的教学。这样的渗透引导教学,不仅不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还会因为与生活联系密切,而在生活中进行自发的学习与运用,并达到知识经验的合理吸收目的。
3.教育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隐性教育强调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手段和方法应结合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安排。这就要求在教育手段的运用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不仅不受时空的限制,还需要从不同的具体情况中进行教育的渗透。促使受教育者更加自然而和谐的接受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
4.教育的效果具备很强的稳定性
由于隐性教学强调的生活化教学,并结合生活实际对被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受教育者因此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反复的践行,这不仅会使得教育的效果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也会让受教育正形成一种稳定的受教育状况,使得对其的教育效果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
二、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新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的,一种有别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的统称。而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针对新媒体环境的高校隐性教学研究也日益深化。目前,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教育中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新媒体手段方式新,学生接受度高
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当前最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多大学生都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互联网信息,这其中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因此,在通过新媒体进行高效的隐性教育,不仅能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学生传播信息,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也普遍较高,也因此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隐性教学效果。
2.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促进隐性教育的即时性发挥
新媒体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端进行传播,其速度非常快,可以做到信息即时发布,学生即时获取。高校的隐性教育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达到即时性的教育和信息传播,并通过跨越时间和距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即时、定点、高频次的隐性教育信息传播,从而满足高校的隐性教育传播的即时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
3.新媒体传播针对性强,能与被教育对象进行一对一互动
新媒体可以针对特点的群体进行传播,同时,通过即使通讯软件的运用,还能在确保学生隐私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便于隐性教学的私密性,并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关于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思想诉求,有利于大学生解开心结,主动接受隐性教育。
4.新媒体传播手段多样,便于多种情况下的隐性教学
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与隐性教学的多样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达到传播(教育)目的,通过利用多媒体的多样化特征,可运用多种方式,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与受教育对象进行双向交流互动。这样就能通过多种手段扩大隐性教育在学生中的接受范围,促进隐性教育范围的最大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路径分析
1.建设思政工作网站,强化思政教育
网站是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进行高效思政隐性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建设相关的思政工作网站,通过网站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在网站建设过程中,还可针对性的开设思政论坛、学生交流等板块,积极讨论当前的社会问题及学生问题,并通过良好引导,促进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2.做好立体化的通讯体系建设
高校的思政隐性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以平等、友善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以便于在日常的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隐性教育。并通过QQ群、微信群和微博互动等方式,积极组织良好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交流和参与热情,从而确保思政隐性教育在日常的活动中发挥出其应有效果。
3.在校园文化和生活建设中强化新媒体首选运用
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在思政隐性教育过程张,可以积极引进新媒体手段,利用其即时、互动等优势,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如利用扫码关注、网络投票等方式积极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范围,强化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良好隐性思政教育目的。
4.强化高校的思政网络队伍建设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被新媒体所占据。高校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隐性思政教育,就必须强化网络思政队伍的建设,并通过新媒体为依托,强化各个方面的高校思政隐性教育,使得学生更多的碎片化时间都能接受到这种教育,使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左柏州.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J].品牌,2014,11:38.
[2]肖婷.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4-45.
[3]邱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应对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88-189.
作者简介:
张璇(1983.06—),女,汉,湖北鄂州,学士,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思政教育,湖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