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苏格拉底就开始过“美德是否可教”的质疑,一直以来这也是德育颇受争议的话题。“有形德育”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德育的形式主义和道德说教之风,多存在着“以完成要求为本”“以教师的教育任务为本”的现象,造成德育“活动多,说教多,但效果差的”的尴尬。
小学作为学生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他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接触低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习惯,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后来我把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德育——时时处处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生活中的德育,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三、家校——携手共育
信息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网上聊天,忙碌的老师和家长用最方便的形式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利用《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
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教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小学作为学生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他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接触低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习惯,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后来我把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德育——时时处处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生活中的德育,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三、家校——携手共育
信息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网上聊天,忙碌的老师和家长用最方便的形式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利用《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
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教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