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在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除了抓好学困生的反复教育外,还要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重视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的培养。要充满信心,因为后进并非是永远的,如果转化得法,“后来者居上”这句话一定能在他们身上实现。这就需要教师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用心,为学困生撑起一片天。
启发源于卢梭的教育思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对于书有着一种情不自禁的热爱,曾读过西方教育的一些理念,尤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创建的自然教育让笔者豁然开朗,引起共鸣。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开拓了笔者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且是自由的个体,人人都在自然状态下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后来由于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导致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儿童是有他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爱弥儿》整本书中。因此,对待学困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大部分的思维始于疑问,只有敢于质疑才会进行思维,从而取得进步。因此,教师要设法给学困生创造问题情境,促使学困生积极地进行思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创设起点底、落点高的一组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帮助和指导他们,由小问题逐步探索解决大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只有不害怕错误,积极参加讨论,从一次次尝试中才能培养和发展学困生的思维。
以柔克刚,用慈爱滋润心田
一个人暂时落后并不怕,怕的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因此,注重学困生信心的树立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恢复年轻人应有的“冲劲”呢?这就需要用“爱心”为其助燃,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热情,以情动人,让其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具体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首先对待学困生一定要真诚。一旦他们在心里认为“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所以不能有丝毫的虚伪和欺哄。其次要做到“接受”,即能感同身受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看法。比如:对学习的犹豫、满足、冷漠甚至恐惧,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只有在心里接受并信任学困生,在平时带领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引导他们自由讨论,才能转变他们消极的心理。最后需要做到“理解”二字,即要尝试通过学生的眼睛去看事物。这样会“打入学生内部”,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像好友一样“真诚”对他们,善解人意,把学习当成和朋友之间的一次沟通交流,这样一定会促进学困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对学生友好一点,他就会对你亲近;如果你对他“凶”一点,他就会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你。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语言、动作、神态甚至眼神,都可以与学困生进行互动,使其感受到教师善意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而当学有困难的学生想表达却辞不达意时,教师应积极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人都是一样的,体验了成功,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激发向上的、进步的动力。
改进教法,因材施教
一开始,教师一定要花功夫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抓住双基知识的教学,改变传统教法的一般化,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由浅入深的层次教学,降低起点,分散难点。例如:混合应用题的教学,学困生困难教大,主要由于逻辑推理和联想过程比较复杂,因而在教学中除了要由简到繁地多举例子之外,还可以采用揭示推理方法,使学困生看到思维过程的具体化,使他们可以效仿,这样,从推理思维找到解题思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下有爱迪生。”面对学生,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这必将反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精神,注意教学工作的态度、方式。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在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亲近和温暖他们,如此他们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教师也才能获得教育的主动权。教师们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即关爱优秀学生的人是人,关爱学困生的人是神。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树立这些学生成功的自信心,道德教育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县教育局教研室)
启发源于卢梭的教育思想
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对于书有着一种情不自禁的热爱,曾读过西方教育的一些理念,尤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创建的自然教育让笔者豁然开朗,引起共鸣。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开拓了笔者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且是自由的个体,人人都在自然状态下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后来由于人类进入了文明状态,导致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儿童是有他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爱弥儿》整本书中。因此,对待学困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大部分的思维始于疑问,只有敢于质疑才会进行思维,从而取得进步。因此,教师要设法给学困生创造问题情境,促使学困生积极地进行思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创设起点底、落点高的一组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帮助和指导他们,由小问题逐步探索解决大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只有不害怕错误,积极参加讨论,从一次次尝试中才能培养和发展学困生的思维。
以柔克刚,用慈爱滋润心田
一个人暂时落后并不怕,怕的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因此,注重学困生信心的树立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恢复年轻人应有的“冲劲”呢?这就需要用“爱心”为其助燃,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热情,以情动人,让其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具体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首先对待学困生一定要真诚。一旦他们在心里认为“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所以不能有丝毫的虚伪和欺哄。其次要做到“接受”,即能感同身受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看法。比如:对学习的犹豫、满足、冷漠甚至恐惧,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只有在心里接受并信任学困生,在平时带领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引导他们自由讨论,才能转变他们消极的心理。最后需要做到“理解”二字,即要尝试通过学生的眼睛去看事物。这样会“打入学生内部”,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像好友一样“真诚”对他们,善解人意,把学习当成和朋友之间的一次沟通交流,这样一定会促进学困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对学生友好一点,他就会对你亲近;如果你对他“凶”一点,他就会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你。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语言、动作、神态甚至眼神,都可以与学困生进行互动,使其感受到教师善意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而当学有困难的学生想表达却辞不达意时,教师应积极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人都是一样的,体验了成功,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激发向上的、进步的动力。
改进教法,因材施教
一开始,教师一定要花功夫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抓住双基知识的教学,改变传统教法的一般化,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由浅入深的层次教学,降低起点,分散难点。例如:混合应用题的教学,学困生困难教大,主要由于逻辑推理和联想过程比较复杂,因而在教学中除了要由简到繁地多举例子之外,还可以采用揭示推理方法,使学困生看到思维过程的具体化,使他们可以效仿,这样,从推理思维找到解题思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下有爱迪生。”面对学生,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这必将反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精神,注意教学工作的态度、方式。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在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亲近和温暖他们,如此他们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教师也才能获得教育的主动权。教师们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即关爱优秀学生的人是人,关爱学困生的人是神。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树立这些学生成功的自信心,道德教育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