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阐述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培养 记忆能力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初中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学生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往往是忧心忡忡,无从着手。这几年中考考试内容覆盖面大,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较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此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乐学,成功还会远吗?
1.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我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播发《西安事变》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1.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和《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和地图,并自绘一些简明的方位示意图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要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如讲红军长征的经过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但图中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不妨参照示意图,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幅“长征路线”的简图,把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上,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印象更加深刻。
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经验不足,知之不多,所以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而教师“学有专攻”,且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1精讲,教师在“讲”课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在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基础上,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如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我们可以将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时间线索串连起来,1775年爆发—1776年建军、建国—1777年转折—1781年胜利—1783年和约。将历史事件按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这样的讲解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2.2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如记忆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情况;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可要求学生联系清政府与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设厂从而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这样把琐碎知识点串成线,减少了记忆头绪。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并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2.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历史知识多而杂,容易混淆的知识较多,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材料时容易互相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特别大,所以在复习时应将这类材料并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既有利于判别,又利于记忆。教学实践证明了同类历史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例如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可以从发生的原因、目的、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很快掌握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可从背景、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类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比较记忆法不仅能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帮助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认识,可以使学生记忆牢固、深刻。
3.进行有效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教师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广,题目要灵活,体现出创新性和探究性。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每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自觉形成知识体系,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要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教师应结合时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更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如在讲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时,可让学生思考,这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作用?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展望台湾的未来,重申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并且注重多种记忆方法的结合运用,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參考文献:
[1]邹晓星.关于培养历史理解记忆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5,(04):22-24.
[2]任艳.八种巧记法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的应用[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01):33-35.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培养 记忆能力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初中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学生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往往是忧心忡忡,无从着手。这几年中考考试内容覆盖面大,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安排较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此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乐学,成功还会远吗?
1.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我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播发《西安事变》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1.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和《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的图片和地图,并自绘一些简明的方位示意图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要想使学生能记住,必须先使他们要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更丰富突出,以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如讲红军长征的经过利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但图中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不妨参照示意图,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幅“长征路线”的简图,把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上,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印象更加深刻。
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要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经验不足,知之不多,所以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而教师“学有专攻”,且懂得学习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2.1精讲,教师在“讲”课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在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基础上,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如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我们可以将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时间线索串连起来,1775年爆发—1776年建军、建国—1777年转折—1781年胜利—1783年和约。将历史事件按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这样的讲解不但形象、鲜明、清晰,而且把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熟记,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2.2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如记忆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情况;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可要求学生联系清政府与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设厂从而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这样把琐碎知识点串成线,减少了记忆头绪。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初中历史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并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2.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历史知识多而杂,容易混淆的知识较多,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材料时容易互相干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特别大,所以在复习时应将这类材料并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既有利于判别,又利于记忆。教学实践证明了同类历史知识采用对比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这种比较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例如美国历史上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可以从发生的原因、目的、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很快掌握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可从背景、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类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比较记忆法不仅能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帮助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认识,可以使学生记忆牢固、深刻。
3.进行有效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教师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知识覆盖面广,题目要灵活,体现出创新性和探究性。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每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通过练习使学生自觉形成知识体系,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要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教师应结合时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更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如在讲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之路”时,可让学生思考,这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作用?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展望台湾的未来,重申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并且注重多种记忆方法的结合运用,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參考文献:
[1]邹晓星.关于培养历史理解记忆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5,(04):22-24.
[2]任艳.八种巧记法在历史知识学习中的应用[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