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等教育法权规范的创新进取之作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k81950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权理论是既古老又现代的法学理论,是阐述法权概念、内容、体系、方法原则的法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法律的性质,理解法权的根源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高等教育治理以高等教育系统分权与共治的矛盾、冲突与平衡为核心命题,深度关涉高等教育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规范,离不开作为法哲学的社会主义法权理论的指导。左崇良博士的专著《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是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精心之作,其最大特色是从权力和权利的辩证关系中厘清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关系,不仅为高等教育治理确立法权逻辑,也为现代大学的秩序与活力奠定法哲学基础,激活了当前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新向度。
  一、法权论视角为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法权”是法定之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体,是反映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全部利益的法学范畴。马克思法哲学和法权理论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教育法治体系的基本遵循和指导思想。马克思法哲学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具有革命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重要特征,但自觉地运用它来分析教育法现象、用于指导教育法理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实际上,法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念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主题紧密相联。就法权逻辑而言,大学治理结构的构建,必须通过对高等教育公权和私权之间关系的重新梳理,在理念和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安排和重构。高等教育治理法权逻辑的回归,究其实质,是在马克思法哲學指导下对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法权关系加以重新梳理和规范的一种思维和理念。把法权理论运用于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既为后者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是法哲学与教育部门法理学在现实层面的一种延展与构建。
  二、以高等教育治理法权逻辑厘清高等教育的复杂关系
  《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的主要内容来自左崇良的博士后研究报告。2015年至2017年,左崇良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潘懋元先生。受教育内外部关系学说的启发,左崇良选择通过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逻辑来厘清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关系。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不清”:权力与权利的属性不清,权力和权利的来源不清,权力与权利的形态不清,权力和权利的指向对象不清,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不清。因此,引进马克思主义法权论理论资源,厘清并规范以上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取得突破的关键路径。左崇良主张,将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与“权利”上升为一个上位概念“法权”,实现对“权”和“广义权利”认识的范畴化,实现“权利”和“权力”的统整。与经典法学“权利和义务”的角度不同,法权理论是从“权力和权利”的角度来对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各种法现象进行剖析和解释,这种新的法理学框架性建构,能有效阐述和分析高等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善治”的真正实现。
  三、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规范创立教育法学范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论域中,已有研究一般沿袭陈旧、片面的权利义务理论来解释全部法现象,凸显既关照不到公法领域、又不能合乎逻辑地解释权力现象等无法修补的结构性弊病。鉴于此,《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将权利和权力(即法权)认定为最基本的法现象,将由黑格尔首创、马克思加以唯物化改造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法学领域,并展开对高等教育治理的研究;在法哲学层面的“绝对方法”的指导下,形成了法学层面特有的“法权分析方法”,贯穿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全部论域,其中每一个论题都可以看作是法权分析链条的一个具体环节。高等教育治理的法权分析,不仅遵循我国宪法的精神,反映现代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而且学理上也有坚实的基础,无论对高校自主权、学术权力(利)、学术行政权力(利)的规范和保障,还是对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法善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治理对法理学、法哲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治、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仍然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只是迈开了一小步,期待后续将涌现更多的相关力作,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人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古代书院富有诸多优秀教育和文化传统,教学育人、学术育人和文化育人,构成其当时完整的育人体系。现时的岳麓书院作为现代高等教育育人机构,传承古代书院之优秀传统,结合现代大学之发展规律,深入实施“书院传统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全过程、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養各环节深度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并进行改革与创新,对于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创新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国内高校应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
期刊
2020年10月17日,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第七届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 2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认识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
期刊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在长期的融合、碰撞与发展中,共同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如,音乐、美学、文学等。这些富有意蕴的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长久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观念,成为中华儿女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同时,我国少数民族
期刊
摘要: 以“学生学习”为逻辑主线、以“学习效果”为核心内容的英国教学卓越框架是学习范式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创新。聚焦于学生“学”的质量,教学卓越框架在组织与管理、内容与指标、方法与结果应用上进行系列变革。其实践特色在于:注重评估管理的独立性、评估主体的多元性、评估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估方法的客观性,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启示。推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走出深水区,需要构建以“学”为中
期刊
摘要: 作为排行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技术性布展,大学排行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诸多“熵增”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在学理上严肃对待。整体来看,已有研究涉及大学排行的本质、价值、主体、方法与目的等“五个问题”。“五个问题”虽然勾勒出较为周延的大学排行的认识论框架,但对其的实质性揭示则稍显不足。通过现象学式的回到大学排行本身,作为一种技术的大学排行具有自身的技术逻辑,表现为以技术代科学的潜在公设、彻底计算理性的理
期刊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及教学改革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美国一流研究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强劲的学科支撑和有力的学校投入;目标定位于培养跨界、复合型的人才;多样化、自定义的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多元化和跨界来源的师资等。该培养模式体现出美国一流研究型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要素,进而设置
期刊
摘要: 书院源出中国,是东亚儒家文明的重要载体,有1200余年历史。中国书院从明代开始移植国外,第一站即是“东国”朝鲜。朝鲜祭祀与讲学并重的“正轨书院”基本参照中国的书院制度,南宋的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是其重点仿效的典范。朝鲜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放到东亚书院这一历史视域来看,这只是一种地域性特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区别于东亚其他书院而自成一系。因此,仅是韩国的9所书院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期刊
摘要: 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MU)在高教评估政策压力下启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评估中心为核心,校领导、院系、学生事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评估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评估和学生发展评估。JMU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实施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应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促进高校实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高校应有策略地启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建立分散集中制的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组织模式;学生
期刊
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与改革,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立科学高效的高等学校体系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路径。自1978年至今,我国高校已经走过了规模与空间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过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高等学校的发展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式、开放式、多元化发展格局,既要鼓励以研究为主的大学竞争创新,也要推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大学深入发展,还要兼顾支持高职培训类院校在对接
期刊
主持人语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助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湖南大学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予以专题报道。2018年12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第五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采用专家主题发言、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來自全国高等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