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前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对建立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可及时有效进行干预,将心理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99-01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危机事件经常发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对预防危机事件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危机及干预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人在应对个人、社会、自然等重大事件时,对自我的感知和体验无法控制和调节而产生出行为与情绪的严重失衡状态。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表现出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急障碍,在情绪上表现为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痛苦不安或激情难抑、孤独少言或狂躁多语、抑郁强迫或暴躁冲突等严重的行为与情绪失衡状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进行全方位、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心理指导或心理咨询,从而帮助平衡心理状态,调节冲突行为,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如时代特点、社会变更、历史变更等,另一方面指对大学生行为和情绪直接影响的生活小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活动[1]。
1.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渐接触社会,会经历来自政治、经济、道德、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与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加快了都市化和大工业化的步伐,国际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2],这些历史重任落在了当代青年身上。新的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复兴、个体发展的使命,因此,也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心理应激和客观环境挤压。
2.压力的催化
首先是经济压力。一个学院、班级、宿舍里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有发达地区也有不发达地区,有家庭较富裕的也有家庭较贫困的,因此相处在一起的同学在消费观、消费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容易使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所以,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助,不仅来自物质帮助,还需要精神和情感的关爱。
其次是学习压力。进入大学后,大家的学习水平相当,没有高中时那么明显的优越感,如果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还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尖子生地位,就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就业压力。现在就业季的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难也成为毕业季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业竞争也造成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3]。
最后是人际关系压力。在大学,同学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都不同,需要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同时也存在文化差异、习性差异所导致的交往障碍。
(二)性格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不相符所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成就动机强烈,理想自我的发展较快,社会对大学生的看法也充满光环色彩,而现实中大学生却很普通,和想象中的自己差距很大,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统一,常常会使大学生处于冲突之中,严重者还会引起心理问题。
2.对挫折的承受力差
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都还处于膨胀期,认为人生、事业都很美好,充满了对友谊、爱情最纯真的渴望。虽然有强烈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但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贫乏,仍有很大依赖性,使他们很难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反差[4]。
三、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学校层面通过开展全校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讲座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增强遇挫后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大学生每学年开学初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超标学生进行约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根据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个动态过程,因此,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调整,及时调整区分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和疏导措施。
(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班级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加大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与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一方面通过辅导员组织进行初步约谈进行区分和辨别,判斷是否和真实状况相符,如发现确有问题,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加强校院两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关注、跟踪心理超标学生的心理发展,沟通学生发展状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把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
[2]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75-76.
[3]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3).
[4]杨欣,肖育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3(22):145-146.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99-01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危机事件经常发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对预防危机事件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危机及干预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人在应对个人、社会、自然等重大事件时,对自我的感知和体验无法控制和调节而产生出行为与情绪的严重失衡状态。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表现出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急障碍,在情绪上表现为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痛苦不安或激情难抑、孤独少言或狂躁多语、抑郁强迫或暴躁冲突等严重的行为与情绪失衡状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进行全方位、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心理指导或心理咨询,从而帮助平衡心理状态,调节冲突行为,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如时代特点、社会变更、历史变更等,另一方面指对大学生行为和情绪直接影响的生活小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活动[1]。
1.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渐接触社会,会经历来自政治、经济、道德、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与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加快了都市化和大工业化的步伐,国际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2],这些历史重任落在了当代青年身上。新的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复兴、个体发展的使命,因此,也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心理应激和客观环境挤压。
2.压力的催化
首先是经济压力。一个学院、班级、宿舍里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有发达地区也有不发达地区,有家庭较富裕的也有家庭较贫困的,因此相处在一起的同学在消费观、消费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容易使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所以,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助,不仅来自物质帮助,还需要精神和情感的关爱。
其次是学习压力。进入大学后,大家的学习水平相当,没有高中时那么明显的优越感,如果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还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尖子生地位,就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就业压力。现在就业季的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难也成为毕业季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业竞争也造成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3]。
最后是人际关系压力。在大学,同学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都不同,需要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同时也存在文化差异、习性差异所导致的交往障碍。
(二)性格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不相符所产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成就动机强烈,理想自我的发展较快,社会对大学生的看法也充满光环色彩,而现实中大学生却很普通,和想象中的自己差距很大,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不统一,常常会使大学生处于冲突之中,严重者还会引起心理问题。
2.对挫折的承受力差
刚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都还处于膨胀期,认为人生、事业都很美好,充满了对友谊、爱情最纯真的渴望。虽然有强烈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但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经验贫乏,仍有很大依赖性,使他们很难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反差[4]。
三、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学校层面通过开展全校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讲座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增强遇挫后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档案。大学生每学年开学初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超标学生进行约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根据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个动态过程,因此,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调整,及时调整区分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和疏导措施。
(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班级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状况的晴雨表。加大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与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一方面通过辅导员组织进行初步约谈进行区分和辨别,判斷是否和真实状况相符,如发现确有问题,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加强校院两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关注、跟踪心理超标学生的心理发展,沟通学生发展状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把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
[2]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75-76.
[3]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3).
[4]杨欣,肖育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3(2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