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对此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校教科研误区多多。笔者以为,当下的教科研应广泛实施“三大代替”策略,切实提高教科研含金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可持续发展。
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
如何引领教师走上教研之路,我们认为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要敞亮自我,以催化者的身份来代替领导者的身份。鼓励教师在对话中敞亮自我,把自己摆进去。纵然研究好似一个深渊,让人一往下看就觉得头晕目眩,但依然需要有面对自己的勇气和胆量,不是用旁人的、公众化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而是要在大家面前展开具体的、真实的、独特的个人化的现实生活世界,不仅说出自己的自豪,说出自己的幸福,也说出自己的困惑,说出自己的体验。什么“教育沙龙”“教育论坛”已是司空见惯,诸如:“为爱找个理由”“朗读小谈”“我们在活动中成长”“一桶水就够了吗?”等等。作为领导,我们也经常深入教师们的研讨中去,不仅听,也插嘴,也忍不住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长此以往,在教师面前我们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更多的是一名催化者。去除了领导严肃的面纱,让领导与教师彼此走进心门,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倾诉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书写氛围。就这样,一个个故事诞生了,一篇篇随笔发表了。
以奖励代替惩罚
在一次外出考察时曾听到一位校长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一个字:罚!比如一学期没有文章发表的老师扣除多少分,没有论文获奖的老师扣除多少钱等等。乍一听,不错啊,也许能奏效。可这个“泊来法”还没实行就夭折了,思前想后,人都是需要鼓励的,“罚”字何不改为“奖”字?于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诞生了,这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建设好了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今年,紫薇小学又出台新政策:针对部分教师发表文章级别低,甚至个别教师无文章发表的情况,学校对教科研奖励机制作了微调,规定首次发表或首次发表高一级别的文章的同志实行加倍奖励!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未有省级以上文章发表的老师抓紧时间学习、思考,而已有高级别文章发表的老师也不甘示弱,翻阅老师们的随笔,每每欣喜满怀。
以叙事感悟代替理论抄袭
曾经一提起论文评比,我们就会发现老师们个个手拿理论书籍,这边摘取一段,那边摘取一段,进行一番再组合,就美其名曰“论文”,实质却是一遍遍地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创新就更是无从谈起。也常听教师们高唱:“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我们做领导的虽然也知道其中蹊跷,却也无可奈何。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各类杂志上大段大段的理论文章少了,一篇篇随笔感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仔细阅读,更多的是将教育教学生活的意义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谈大道理式的深远的意义。确实,对教育教学生活内在意义的探寻、体验、理解与建构,陈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不断叩问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从曾经怎样与可能怎样的生命感受中探索教育的意义,这就是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文章,而不是讲大道理,谈难以捉摸的深远意义。
我们说三尺讲台只不过几块木板,教师却要为它站立一辈子。假如我们的教师不会从平淡中去感悟真情,不能从小事中体会深远,那么,这一辈子就在平庸中可悲的过去了。为此,我们倡导所有学校积极行动起来,搞叙事研究,紫薇小学的“讲述紫小的故事”,启师附小的“我的每一天”,长江小学的“长小的孩子感动了我”等等,都能做到直面事情,关注细节,并逐步感悟。在我们的引领下,教师作为人的一种原始感受力被激活,慢慢复苏,很多老师都能主动去关注身边的动人细节,直观“隐而不显”的一些东西,形成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鲜活叙事,比如龚老师的《微笑》、杨老师《关爱无言》、秦老师的《飘飞在七彩的梦里》……
以自我反思代替空洞评价
坐下来静静地回味,惊奇地发现我们对教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反思!这是一种自我的内省,是着眼于惯常行为背后心智模式的澄清与批判,是追寻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信念,从而激发对生活意义的感悟。作为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要抓住反思的时机:对于精心准备,效果理想的课,不能让它一上就过去了,要做反思;对于精心准备,效果不理想的课,要反思怎样根据学生的知识转变而教学;对于准备不足,却喜出望外的课,要反思这不曾预约的精彩源于哪里,等等。这里都有一个基本的东西要把握,反思后要把关键的东西提炼出来,从而生成出新的东西。而这个反思的过程里滋生的不仅是理念,还是故事!小樊老师在自己班执教公开课《雨点》,反映甚佳,但教学永远是门有缺憾的艺术,经过二次备课,她提出再上反思课,然而反思课时她所执教的班级与自己班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她原有的期望值产生了距离。课后我们与小樊老师交流时提到了要随学生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育期望,她在交流后趁热打铁写下了反思《教学不是复制》给全校老师很深的启示。老师们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同事们的课堂也丝毫不放过,一句评价的语言,一个动人的眼神都能成为我们老师笔下生动的个案。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汇龙镇联校)
目前,学校教科研误区多多。笔者以为,当下的教科研应广泛实施“三大代替”策略,切实提高教科研含金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可持续发展。
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
如何引领教师走上教研之路,我们认为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要敞亮自我,以催化者的身份来代替领导者的身份。鼓励教师在对话中敞亮自我,把自己摆进去。纵然研究好似一个深渊,让人一往下看就觉得头晕目眩,但依然需要有面对自己的勇气和胆量,不是用旁人的、公众化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而是要在大家面前展开具体的、真实的、独特的个人化的现实生活世界,不仅说出自己的自豪,说出自己的幸福,也说出自己的困惑,说出自己的体验。什么“教育沙龙”“教育论坛”已是司空见惯,诸如:“为爱找个理由”“朗读小谈”“我们在活动中成长”“一桶水就够了吗?”等等。作为领导,我们也经常深入教师们的研讨中去,不仅听,也插嘴,也忍不住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长此以往,在教师面前我们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更多的是一名催化者。去除了领导严肃的面纱,让领导与教师彼此走进心门,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倾诉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书写氛围。就这样,一个个故事诞生了,一篇篇随笔发表了。
以奖励代替惩罚
在一次外出考察时曾听到一位校长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一个字:罚!比如一学期没有文章发表的老师扣除多少分,没有论文获奖的老师扣除多少钱等等。乍一听,不错啊,也许能奏效。可这个“泊来法”还没实行就夭折了,思前想后,人都是需要鼓励的,“罚”字何不改为“奖”字?于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诞生了,这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建设好了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今年,紫薇小学又出台新政策:针对部分教师发表文章级别低,甚至个别教师无文章发表的情况,学校对教科研奖励机制作了微调,规定首次发表或首次发表高一级别的文章的同志实行加倍奖励!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未有省级以上文章发表的老师抓紧时间学习、思考,而已有高级别文章发表的老师也不甘示弱,翻阅老师们的随笔,每每欣喜满怀。
以叙事感悟代替理论抄袭
曾经一提起论文评比,我们就会发现老师们个个手拿理论书籍,这边摘取一段,那边摘取一段,进行一番再组合,就美其名曰“论文”,实质却是一遍遍地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创新就更是无从谈起。也常听教师们高唱:“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我们做领导的虽然也知道其中蹊跷,却也无可奈何。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各类杂志上大段大段的理论文章少了,一篇篇随笔感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仔细阅读,更多的是将教育教学生活的意义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谈大道理式的深远的意义。确实,对教育教学生活内在意义的探寻、体验、理解与建构,陈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不断叩问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从曾经怎样与可能怎样的生命感受中探索教育的意义,这就是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文章,而不是讲大道理,谈难以捉摸的深远意义。
我们说三尺讲台只不过几块木板,教师却要为它站立一辈子。假如我们的教师不会从平淡中去感悟真情,不能从小事中体会深远,那么,这一辈子就在平庸中可悲的过去了。为此,我们倡导所有学校积极行动起来,搞叙事研究,紫薇小学的“讲述紫小的故事”,启师附小的“我的每一天”,长江小学的“长小的孩子感动了我”等等,都能做到直面事情,关注细节,并逐步感悟。在我们的引领下,教师作为人的一种原始感受力被激活,慢慢复苏,很多老师都能主动去关注身边的动人细节,直观“隐而不显”的一些东西,形成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鲜活叙事,比如龚老师的《微笑》、杨老师《关爱无言》、秦老师的《飘飞在七彩的梦里》……
以自我反思代替空洞评价
坐下来静静地回味,惊奇地发现我们对教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反思!这是一种自我的内省,是着眼于惯常行为背后心智模式的澄清与批判,是追寻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态度信念,从而激发对生活意义的感悟。作为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要抓住反思的时机:对于精心准备,效果理想的课,不能让它一上就过去了,要做反思;对于精心准备,效果不理想的课,要反思怎样根据学生的知识转变而教学;对于准备不足,却喜出望外的课,要反思这不曾预约的精彩源于哪里,等等。这里都有一个基本的东西要把握,反思后要把关键的东西提炼出来,从而生成出新的东西。而这个反思的过程里滋生的不仅是理念,还是故事!小樊老师在自己班执教公开课《雨点》,反映甚佳,但教学永远是门有缺憾的艺术,经过二次备课,她提出再上反思课,然而反思课时她所执教的班级与自己班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她原有的期望值产生了距离。课后我们与小樊老师交流时提到了要随学生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育期望,她在交流后趁热打铁写下了反思《教学不是复制》给全校老师很深的启示。老师们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同事们的课堂也丝毫不放过,一句评价的语言,一个动人的眼神都能成为我们老师笔下生动的个案。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汇龙镇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