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合理性对幼儿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区活动是一种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逐渐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学习形式。教师在投放数学区域材料时应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投放符合活动需求、贴合日常生活的操作性强、适宜性的材料。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86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投放丰富多样、可操作性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兴趣,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数学认知和探索的结果,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数学区中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抽象的数概念、空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数学区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初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学课题。在符合幼儿发育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方能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因此,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投放材料
每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年龄特点不同,大班幼儿心智有了较大的发育发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喜欢动脑筋,渴望参与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此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在此阶段开始萌芽,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分析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至15分钟,且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识。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且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因此,大班投放材料与小班、中班材料的种类、数量、难易程度等方面要有所区别。大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时不再像中小班一样投放样式统一的材料,应该种类更加多样和丰富,更突出合作性和探究性。增加测量工具和记录表、统计图材料的投放,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表象水平向抽象符号水平的发展。比如在认识几何形体时,大班投放的材料除了平面图形,还要增加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投放也要增加梯形、菱形、多边形等图形。投放多种拼图材料、搭建材料和图形制作材料,方便幼儿分解组合图形,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组合创造意识。能用常见的几何图形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形成新的作品。
此阶段的幼儿处于数运算的初期阶段,对10以内的数大多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运算过渡。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个别的可能学会2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材料投放时,材料数量要从10以内慢慢增多,且注意各种数学元素形式的多样性,以满足幼儿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
二、分层次投放材料,满足不同操作层次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化的差异。我们在材料投放时,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投放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功能的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操作性和探究性。如在探究排列规律时,准备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多种操作卡,可按大小、颜色、形状一种维度进行规律排序,可按照大小、颜色、形状两种或三种维度进行规律排序;排序规律可形式多样,可有简单的ABABAB的排列方式,可有AABAABAAB、AABBAABB、ABCABCABC等多种排列方式;起初可在全范例操作板上操作,慢慢地掌握排列规律后可在半范例操作板上进行操作,最后过渡到填空操作板上,满足不同发展能力的需要。此外,投放一些串珠、扑克牌等开放创设性操作材料,幼儿可自由创作排列规律,感受实物的排列规律,发展幼儿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区域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尽可能接近幼儿的群体最近发展区,让大部分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小部分数学接受力较弱的幼儿也有材料可使用和借助,进而发展全体幼儿的数学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操作材料还要及时补充、更新与调整,不断丰富操作材料,创设有趣的情境,以适应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感知数学。
三、材料投放趣味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幼儿喜欢通过游戏去感知知识的存在,认知周围的事物。游戏过程中,幼儿精神松弛,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精神状态下,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记忆等思维活动都比平常状态更加良好,更能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因此,数学材料的投放要遵循趣味性、可操作性、富有在创造性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所给材料,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构——在已有数学基础上增加新知,学会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教师要通过材料的投放来引导、影响幼儿的学习行为,引发幼儿的学习、比较、动手操作欲望。通过分果果游戏,引导学生乐于计算;通过比一比游戏,分辨事物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轻重;通过摆一摆游戏,直观感受几何图形之间的变化和关系;通过装订图书游戏,学会编排页码;通过报数游戏,领会序数的运用……游戏让幼儿学习轻松,材料让数学知识具体可感,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幼儿的学习、认知规律。 材料投放要注重丰富性、可操作性和具备再创造性。让幼儿利用有限的材料开发出更多形式的游戏和学习方式,保持游戏和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数学区曾投放了小动物的门牌号,让幼儿通过贴门牌号操作感知、明确、巩固空间的坐标概念。一开始,幼儿对这个游戏和方法充满了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学习。但是,玩过几次后,幼儿对此变得毫无兴趣。这表现出材料投放指向单一,缺少应有的变化和再创造基础,不能激发出幼儿持久的兴趣和参与欲望。研究讨论之后,决定改进材料投放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让房间里的小动物变成活动的,可随意变动,且增加记录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小动物们安排住宿,并配合另一位小朋友记录下来。材料的变化,使得游戏具备了变化性和再创造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进来,不再觉得乏味,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变化,并创造性地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区域划分,不仅巩固了“坐标”的相关概念,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材料投放生活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儿童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让幼儿感到亲切熟悉,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
比如在数学区域游戏中创设“小小超市”的生活情境,投放多种饮料瓶、食品包装盒,学习用品如水彩笔、橡皮泥、剪刀等,生活用品如牙刷、香皂、洗衣液等,玩具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售货员”在整理、摆放货物时帮助幼儿练习分类。“顾客”和“售货员”在付钱、找钱中认识常见的纸币,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幼儿方位概念提出了两点要求:“能按语言或根据简单的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当超市生意越来越好,人流量越来越大时,“售货员”有些应接不暇,这时可让顾客自选需要的物品,最后到前台结账。为了方便“顾客”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我们可绘制物品摆放示意图,“顾客”根据示意图的提示找到对应的商品。在生活情境操作中,将物体的空间方位表征、实际物体的空间方位与符号表征的物体方位之间对应起来。售货员在理货盘点时,需要清楚知道当天售货量、剩余货量以及需要补充的商品明细,这时需要“售货员”制作简单的记录表或统计图,帮助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从具体到抽象发展,能够用书面符号表征反映出来。在认识序数时,可创设电影院情境,拿票对号入座方可观影,还可创设送小动物回家的情境,根据门牌号送小动物回家,在情境操作中学习对应。
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兴趣是打开幼儿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的“金钥匙”,游戏则是幼儿区域数学材料投放的催化剂。幼儿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讓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操作材料为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工具,数学区材料投放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作为指导,并综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个体化差异、幼儿兴趣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合理投放材料,在实践中探究出有成效的优化策略,有效支持幼儿开展各项探索活动,促进幼儿能力与智力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是一个值得幼儿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幼儿需求,不断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秋霞.幼儿园大班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策略[J].名师在线,2018(7).
[2]赵丽萍.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蔡洁红.浅谈数学区材料投放的选择与投放[J].儿童发展研究,2018(2).
[责任编辑 谷会巧]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86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投放丰富多样、可操作性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兴趣,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数学认知和探索的结果,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数学区中选择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使抽象的数概念、空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数学区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初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学课题。在符合幼儿发育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方能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因此,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投放材料
每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年龄特点不同,大班幼儿心智有了较大的发育发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喜欢动脑筋,渴望参与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此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在此阶段开始萌芽,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分析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较长的时间。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至15分钟,且有了初步的任務意识。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且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因此,大班投放材料与小班、中班材料的种类、数量、难易程度等方面要有所区别。大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时不再像中小班一样投放样式统一的材料,应该种类更加多样和丰富,更突出合作性和探究性。增加测量工具和记录表、统计图材料的投放,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表象水平向抽象符号水平的发展。比如在认识几何形体时,大班投放的材料除了平面图形,还要增加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投放也要增加梯形、菱形、多边形等图形。投放多种拼图材料、搭建材料和图形制作材料,方便幼儿分解组合图形,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组合创造意识。能用常见的几何图形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形成新的作品。
此阶段的幼儿处于数运算的初期阶段,对10以内的数大多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运算过渡。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到后期一般可学会100以内的数数,个别的可能学会2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材料投放时,材料数量要从10以内慢慢增多,且注意各种数学元素形式的多样性,以满足幼儿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
二、分层次投放材料,满足不同操作层次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化的差异。我们在材料投放时,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投放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功能的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操作性和探究性。如在探究排列规律时,准备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多种操作卡,可按大小、颜色、形状一种维度进行规律排序,可按照大小、颜色、形状两种或三种维度进行规律排序;排序规律可形式多样,可有简单的ABABAB的排列方式,可有AABAABAAB、AABBAABB、ABCABCABC等多种排列方式;起初可在全范例操作板上操作,慢慢地掌握排列规律后可在半范例操作板上进行操作,最后过渡到填空操作板上,满足不同发展能力的需要。此外,投放一些串珠、扑克牌等开放创设性操作材料,幼儿可自由创作排列规律,感受实物的排列规律,发展幼儿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区域材料投放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尽可能接近幼儿的群体最近发展区,让大部分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小部分数学接受力较弱的幼儿也有材料可使用和借助,进而发展全体幼儿的数学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操作材料还要及时补充、更新与调整,不断丰富操作材料,创设有趣的情境,以适应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感知数学。
三、材料投放趣味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幼儿喜欢通过游戏去感知知识的存在,认知周围的事物。游戏过程中,幼儿精神松弛,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这种精神状态下,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记忆等思维活动都比平常状态更加良好,更能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因此,数学材料的投放要遵循趣味性、可操作性、富有在创造性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所给材料,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领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构——在已有数学基础上增加新知,学会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教师要通过材料的投放来引导、影响幼儿的学习行为,引发幼儿的学习、比较、动手操作欲望。通过分果果游戏,引导学生乐于计算;通过比一比游戏,分辨事物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轻重;通过摆一摆游戏,直观感受几何图形之间的变化和关系;通过装订图书游戏,学会编排页码;通过报数游戏,领会序数的运用……游戏让幼儿学习轻松,材料让数学知识具体可感,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幼儿的学习、认知规律。 材料投放要注重丰富性、可操作性和具备再创造性。让幼儿利用有限的材料开发出更多形式的游戏和学习方式,保持游戏和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数学区曾投放了小动物的门牌号,让幼儿通过贴门牌号操作感知、明确、巩固空间的坐标概念。一开始,幼儿对这个游戏和方法充满了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学习。但是,玩过几次后,幼儿对此变得毫无兴趣。这表现出材料投放指向单一,缺少应有的变化和再创造基础,不能激发出幼儿持久的兴趣和参与欲望。研究讨论之后,决定改进材料投放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让房间里的小动物变成活动的,可随意变动,且增加记录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小动物们安排住宿,并配合另一位小朋友记录下来。材料的变化,使得游戏具备了变化性和再创造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进来,不再觉得乏味,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变化,并创造性地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区域划分,不仅巩固了“坐标”的相关概念,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材料投放生活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儿童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投放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让幼儿感到亲切熟悉,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
比如在数学区域游戏中创设“小小超市”的生活情境,投放多种饮料瓶、食品包装盒,学习用品如水彩笔、橡皮泥、剪刀等,生活用品如牙刷、香皂、洗衣液等,玩具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售货员”在整理、摆放货物时帮助幼儿练习分类。“顾客”和“售货员”在付钱、找钱中认识常见的纸币,学习简单的加减运算,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大班幼儿方位概念提出了两点要求:“能按语言或根据简单的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当超市生意越来越好,人流量越来越大时,“售货员”有些应接不暇,这时可让顾客自选需要的物品,最后到前台结账。为了方便“顾客”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我们可绘制物品摆放示意图,“顾客”根据示意图的提示找到对应的商品。在生活情境操作中,将物体的空间方位表征、实际物体的空间方位与符号表征的物体方位之间对应起来。售货员在理货盘点时,需要清楚知道当天售货量、剩余货量以及需要补充的商品明细,这时需要“售货员”制作简单的记录表或统计图,帮助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从具体到抽象发展,能够用书面符号表征反映出来。在认识序数时,可创设电影院情境,拿票对号入座方可观影,还可创设送小动物回家的情境,根据门牌号送小动物回家,在情境操作中学习对应。
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兴趣是打开幼儿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的“金钥匙”,游戏则是幼儿区域数学材料投放的催化剂。幼儿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讓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操作材料为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工具,数学区材料投放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作为指导,并综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个体化差异、幼儿兴趣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合理投放材料,在实践中探究出有成效的优化策略,有效支持幼儿开展各项探索活动,促进幼儿能力与智力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是一个值得幼儿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幼儿需求,不断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秋霞.幼儿园大班区域数学活动材料投放策略[J].名师在线,2018(7).
[2]赵丽萍.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蔡洁红.浅谈数学区材料投放的选择与投放[J].儿童发展研究,2018(2).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