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病例,对其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基础疾病、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念珠菌血症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138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资料,其中男9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3±16.6)岁;每年出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034%~0.051%。血培养分离到白念珠菌72株(52.2%),近平滑念珠菌29株(21.0%),热带念珠菌16株(11.6%)。药敏结果显示,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为90.9%~97.4%;而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的敏感率仅为55.6%~83.3%。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39.1%(54/138),归因病死率31.9%(44/1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分(OR=8.025,95% CI:2.032~31.696,P=0.003)、低白蛋白血症(OR=6.213,95% CI:1.849~20.879,P=0.003)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OR=5.541,95% CI:1.576~19.487,P=0.008)、留置导尿管(OR=13.776,95% CI:1.402~135.352,P=0.024)是其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OR=0.231,59% CI:0.075~0.716,P=0.011)及血培养前30 d内手术史(OR=0.206,95% CI:0.050~0.857,P=0.030)是其死亡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念珠菌血症以白念珠菌引起为主,病死率仍较高,APACHEⅡ评分≥20分、低蛋白血症、留置导尿管和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及血培养前30 d内手术史是预后保护性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乳腺图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和超声弹性成像(UE)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共发现117例女性乳腺结节患者(122个乳腺结节)。对122个病理证实的乳腺结节进行BI-RADS超声分级和UE评分诊断,参照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二者级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联合应用价值。结果122个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特点,寻找诊断依据。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至2009年93例PBC合并SS、64例单纯的PBC和57例单纯S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以及病理学资料结果PBC合并SS组年龄(53±10)岁比单纯PBC(50±11)岁(P<0.05)和SS组(48±14)岁(P<0.05)的年龄均偏大;SS患者发热较PBC合并SS患者更多见(P<0.05)
目的观察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P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检索1976至2012年发表的文献,经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章89篇病例212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4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9例,合计231例;针对231例头部PEM的年龄、性别、症状学、肿瘤位置、分型、影像学特点、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及随访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部PEM占全部脑膜瘤的0.8%~1.8%,男女比例
目的明确1例华法林高敏感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9酶(CYP2C9)的新突变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提取患者基因组DNA,PCR产物利用直接测序法对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KORC1)及细胞色素P450 4F2酶(CYP4F2)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国际数据库比对分析确定是否存在碱基突变。通过定点诱变方法获得3种典型缺陷型CYP2C92、3、13及新突变型CYP2C9的cDNA
目的评价ABCD3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探讨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TIA患者,登记一般资料及7 d内ABCD2、ABCD3评分,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比较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1997至2010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治疗的具有2个或2个以上独立病灶的骨巨细胞瘤9例,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14~37岁,平均23岁。3例患者年龄<20岁。本研究共有29处肿瘤,每例患者平均有3.2处肿瘤(范围,2~10处)。最多者10处病变。4例(44%)仅有2处病变。2例患者为同时发生的病变。6例(67%)不同时发生的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中心行胸部LDCT检查的无症状人群,总结肺结节和肺癌的检出率,比较吸烟相关的肺癌高、中、低危人群组中LDCT筛查的价值差异。并探讨是否能通过血清肿瘤标志物降低LDCT筛查的假阳性。结果2251名体检人群中,222名(9.9%)胸部LDCT结果显示至少1个≥4 mm的非钙
目的探讨2-脱氧-D-葡萄糖(2-DG)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和DU145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Doc与2-DG单用或合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q值反映联合用药效果;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的内源性蛋白ubiq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在妇科手术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象为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妇产医院的5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经腹腔镜手术剔出病变,然后采用腹腔镜超声进行残存病灶扫查,发现后进行病灶定位,引导术者避开血管以最短的距离切除病灶,并与术前超声及术后病理学结果相比较。结果52例中9例经腹腔镜超声术中探查病灶后更正了术前诊断。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后,由腹腔镜超声探查发现残余病灶34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