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的任务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逻辑的表达,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用数学的头脑想、用数学的手段做,而这些都与“基础”紧密相关。基础课必须给学生以清楚的概念,于是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重中之重。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一、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善于讲“一个定义三个注意”等,忽略了创设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形成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但记不住概念,也很难理解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准确、灵活运用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
二、例举丰富的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
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三、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开展研究性教学,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活动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创设真实情境,并使之成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实现点,线,面空间位置关系表现的更为直观,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形象理解的前提下,提出问题,主动进行研究学习。以“正方体的家族史”为例,生动的体现了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的演变过程,实现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棱柱的性质定理,为以后学习的棱锥,棱台,圆柱,圆台等空间几何体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模型建构。这样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学习空间向量的计算中,以学习过的平面向量为参考,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联想当平面演变成空间时,向量的计算公式哪些是和平面相同的,哪些和平面向量是不同的,学生通过猜想,给出答案,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使得空间向量的计算更有理可循,通过比较加强记忆,更精确的掌握向量知识。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研究结果的提升。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秀梅.和谐——课堂教学的追求[J].吉林教育.2009,(02).
[2]张洁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一、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善于讲“一个定义三个注意”等,忽略了创设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形成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但记不住概念,也很难理解概念的实质,更谈不上准确、灵活运用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
二、例举丰富的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
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三、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开展研究性教学,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活动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创设真实情境,并使之成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实现点,线,面空间位置关系表现的更为直观,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形象理解的前提下,提出问题,主动进行研究学习。以“正方体的家族史”为例,生动的体现了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的演变过程,实现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棱柱的性质定理,为以后学习的棱锥,棱台,圆柱,圆台等空间几何体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模型建构。这样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学习空间向量的计算中,以学习过的平面向量为参考,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联想当平面演变成空间时,向量的计算公式哪些是和平面相同的,哪些和平面向量是不同的,学生通过猜想,给出答案,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使得空间向量的计算更有理可循,通过比较加强记忆,更精确的掌握向量知识。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研究结果的提升。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秀梅.和谐——课堂教学的追求[J].吉林教育.2009,(02).
[2]张洁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