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心态,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殊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改变以前古板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把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呆板学变为灵活学,苦学变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笔者在教学中以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笔者的重点实验课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向你展示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确一种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庄稼又是怎样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笔者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你们先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则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二年级时,笔者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要有一定的感情,并且能较准确地概括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用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方法,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剥夺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那些通俗易懂的句子和段落,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笔者全权放手,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笔者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制造阅读的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在教授优美的散文、古诗时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则设置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能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学生在自读《翻越大雪山》一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环境的恶劣。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是不能受到感染的,不能真正领会红军长征到底有多艰难。于是,笔者抓住文章第六段:“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站,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走路,腿就像灌了铅一样,多么想坐下来歇歇,可是一旦坐下来就再也起不来了。在这时,死是多么容易。只要在那里歇歇,死亡就会悄悄来临。生是需要拼尽全身力气的,生是需要勇气的,生是需要毅力的,是什么力量使红军选择了艰难的生,放弃了容易的死?那就是革命,那就是要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是一次深入的阅读,是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进行的一次训练。深入阅读可以读出文章背后隐藏的内涵,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摸索,挖掘内涵,于平凡中见新奇,教出新意,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更有趣、更好、更灵活、更多,教学才更鲜活。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向你展示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确一种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庄稼又是怎样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于是笔者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你们先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则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二年级时,笔者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要有一定的感情,并且能较准确地概括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用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方法,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剥夺学生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那些通俗易懂的句子和段落,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笔者全权放手,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笔者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制造阅读的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在教授优美的散文、古诗时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则设置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能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学生在自读《翻越大雪山》一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环境的恶劣。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是不能受到感染的,不能真正领会红军长征到底有多艰难。于是,笔者抓住文章第六段:“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站,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走路,腿就像灌了铅一样,多么想坐下来歇歇,可是一旦坐下来就再也起不来了。在这时,死是多么容易。只要在那里歇歇,死亡就会悄悄来临。生是需要拼尽全身力气的,生是需要勇气的,生是需要毅力的,是什么力量使红军选择了艰难的生,放弃了容易的死?那就是革命,那就是要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是一次深入的阅读,是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进行的一次训练。深入阅读可以读出文章背后隐藏的内涵,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摸索,挖掘内涵,于平凡中见新奇,教出新意,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更有趣、更好、更灵活、更多,教学才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