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平台创新协同机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学脱离实际,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度和积极性低,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足,等等问题。通过构建培养平台、创新协同机制可以有效解决。
  关键词:协同机制;培养模式;MPA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143-0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国家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公共部门管理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然而,MPA人才的培养有着与传统人才培养迥异的逻辑,不能再依赖地方高校单一主体进行。而多方主体协同培养与单一主体培养的不同之处在于多元化主体之间面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使参与培养的各主体能够集体行动,形成合理分工、利益平衡、责任共担的协作机制是MPA人才培养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在对MPA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普遍将公共管理人才定位为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然而,这种定位并未建立在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存在定位不合实际和定位过于空泛的问题。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实际,使得MPA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能力要求严重不符,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按照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开设和实践能力训练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来展开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就使得MPA学生在求学期间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学非所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造成人才培养的严重错位。
  2.教学脱离实际。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定位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强调地方性知识。然而,从各地方高校MPA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并缺乏科学性,缺乏地方特色。此外,在各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但大多存在师资力量和实践条件不足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在实践中多存在将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虚化的情况,该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从整个培养环节来看,MPA专业的学生理论空泛而不精湛,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思维缺乏,不能胜任地方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3.多元培养主体参与度和积极性低。由于观念阻力、动力的缺乏及合作机制的缺乏,多元培养主体参与MPA培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够。首先是观念阻力,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培养主体在观念阻力上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类型的分歧和利益补偿缺乏心理两个方面,地方院校由于应用型专业转型尚未完成,学术型人才培养观念根深蒂固,往往人才培养和地方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地方高校并非直接的人才和科技需求来源,协同培养的利益补偿不明显,因此也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对于地方高校来讲,由于办学实力和水平等因素,缺乏服务地方的胜任力,也不愿积极主动对接地方。其次是合作机制缺乏。当前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缺少对接的平台、对接的机会和对接的时间与空间,各自在自己的组织内部运行,较少有大规模的共建平台。
  4.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足。MPA教育虽然是全日制培养,但MPA于其他专业硕士相比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在读学生普遍是政府部门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可能辞职或完全脱离岗位来学校学习,那样也背离了公共管理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因而我国MPA学生多是在职攻读,各高校MPA普遍允许学生不脱离原单位,而是采取相对集中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的方式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时间。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三、改革思路与措施
  1.基本思路。课题组通过有机协同地方政府部门实践资源,整合校内各教学单位教育资源,构建双层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解决MPA专业硕士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的难题;通过构建深度协同机制,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耦合互动,有效解决了高校“双师型”教师不足、地方政府作为教学主体积极性及参与度低等问题。真正贯通学生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三大环节,实现学生“认知—体验—反思—内化”漸进式的能力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广西师范学院通过构建两种“协作共同体”,搭建了双层教学平台:(1)“校地协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广西师范学院与各地方政府及部门等建立了紧密地合作关系,多个地方政府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承担案例教学和实习实践,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刀实枪”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场景。(2)“校内整合”搭建理论教学平台,MPA教育中心整合了多个教学部门的教学资源,建立公共管理教学协作共同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秀教师资源、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先进教学理念等,共同参与MPA专业的学生培养。
  2.具体措施。(1)教学团队建设。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及协同地方政府各级资深公共管理人员,建成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集成力量支持教学。改进师资考核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按照考核应遵循客观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本人教学和科研业绩为基础,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根据MPA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检验评估教学效果。(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突出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结合地方政府丰富的实践条件开发案例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资料支持系统,鼓励地方特色教材编写,教材建设评估跟踪制度。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学资料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加大教材建设的改革力度,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系列化。(3)教学方法改革。针对MPA专业的特点,本着定位要准、内容要新、理论要精、实践要强的原则,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全面推进实施翻转课堂。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和自主学习。通过增加案例讨论、社会调查、协助案例开发与追踪等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参与式、互动式、仿真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并将其融入学生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要求全体MPA教师必须熟悉案例教学方法,每门跟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必须使用2个以上的案例,组织案例讨论课。为了方便MPA案例教学,斥资购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发的“全球案例发现系统”,积极开发案例资源,目前完成了21个教学案例的编写,部分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中心案例库。(4)实践教学建设。大规模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与广西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政府机构和部门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2014年,我校选择合作基础较好的大化县人民政府作为MPA联合培养基地申报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进行建设。双方按照以高校为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以研究生为中心、参与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灵活化的原则进行共建,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实践成果与改革成效
  本项目经过课题组4年的研究和实践,与联合培养基地在广泛领域建立了深度协同,共同完成案例教学、案例开发、科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网络结构,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伙伴关系和协同联盟,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基地建设有效促进了高校和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MPA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从人才培养的效果看,MPA学生的专业领导力、理论功底、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从MPA专业毕业的东盟国家留学生有的已在越南社科院、司法部,印尼电视台,泰国高校,等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浩,董颖.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陈颖.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六个方面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出错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进行相关思考,后给出改善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解题;错因分析;自我监控;数学焦虑  [作者简介]周 可(1985—),女,河南新蔡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2019级学科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2.41 [文献标识
摘要:在聋校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聋生学习几何的主要特点:经验是学习起点,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时,从聋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从情境激趣引发思考、体验感知清晰表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等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培养聋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聋生获得数学
摘要:高校自然科学类公共课教学环节是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公共选修课《药物常识》开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等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有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关键词:通识教育;药物常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引入PDCA法,以通信网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并深入剖析了各个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开展模式和效能,是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 PDCA;工科专业;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开展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空间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意义日益凸显。该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分析,以韶关学院“树洞”平台为例,探究树洞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高校如何通过线上疏导、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为高校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心理树洞”等自媒体平台的搭建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树洞;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教育;韶关学院  [基金
[摘 要] 2016年,部分省份试点使用语文部编教材;2018年,全国一年级新生统一使用该教材;次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年级统一使用。在语文部编教材中,课文选材发生了大幅修改。而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教材作为小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学习载体,承载着整体统摄学生道德价值建构的作用。为探讨新教材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影响,该文借助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式对广东省部分小学进行信息收集,并结合作者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栽体,是发挥实践育人价值的重要平台。本研究在探析大学生“三下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实践案例提出“三下乡”常态化实施的优化建议,通过特色活动品牌化、实践内容专业化、队伍结构多元化、校一政一企合作常态化等途径,不断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为指引,促进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
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内涵,并以一个教学单元为例,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技术载体,具体探讨了从课前资源创建、课堂讨论与学习以及课后总结与反馈等若干环节中“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和应用策略,并对翻转课堂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整理,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公共英语教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摘要: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下,结合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等政府部门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对高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梳理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根据学生生源地别,将精准梳理的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有序有效,同时将资助育人的理念贯穿精准梳理的全过程,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得到有效资助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指导贯穿于整个过程,引导受助学生不忘诚信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永存励志之心。  关键
[摘 要]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将OBE教学模式应用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设计中,重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体系,并以本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OBE;生产与运作管理;差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