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互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19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
  ③“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奴”、“婢”是互文,即“奴、婢温,奴、婢饱。”
  对句互见,也叫复句互见。这是作者将意思比较复杂的话,分开来说,即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它们之间在意念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欧阳修《岳阳楼记》)
  ——“不因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②“触风雨,冒寒暑。”(柳宗元《捕蛇者说》)
  ——“触犯风雨寒暑。”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以上例句意思是一个整体,起“强调”、“分说”、“互补”的作用。
  互文的运用,可以收到文字精炼、新奇和渲染气氛的表达效果。
  文字精炼者,如: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石、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
  不用互文,就要说成:“燕赵之经营,燕赵之收藏,燕赵之精英”(其它四国亦复如此写),那就显得拖沓累赘了。运用互文,不仅文字十分精炼,且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②“西和诸戒,南抚夷越。”(《隆中对》)
  ——“西和抚诸戒,南和抚夷越。”
  为强调安抚之策而分说,文笔简炼,意思互补。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开东阁门、坐东阁床,开西阁门、坐西阁床。”
  简洁行文,有利于突出木兰归家的欢乐情怀。
  ④“战城南死城北,野不葬鸟可食。”(《汉乐府·战城南》) .
  ——“在城南城北都打了仗,都有战死的人。”
  简约文辞,状战争的残酷。
  词语新奇者,如:
  ①“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单句交错濡墨,状主客之间的亲昵情境,新颖别致。
  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对句交错互补,以突出厚爱友人的拳拳之心,构思新奇。
  ③“陵阳佳地昔年游,谢眺青山李白楼。”(陆龟蒙《怀宛陵的旧游》)
  ——“谢眺、李白登过的山,谢眺、李白登过的楼。”
  单句互见,青山和楼均属李、谢二人,构思奇妙。
  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趁着春色宜人,春日融融的大好时光,放声歌唱,纵情饮酒,结伴回到胜利后的故乡去吧!”
  “白日”、“青春”;“放歌”、“作伴”交互使用,状夫妻归乡的喜悦之情,错综新奇。
  渲染气氛者,如:
  ①“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叫嚣隳突于东西南北。”
  通过“叫嚣”“隳突”,“东西”“南北”对应互文,渲染了悍吏来到乡间,到处狂呼乱叫打击逼人交税的紧张气氛。
  ②“岸芷汀兰。”(《岳阳楼记》)
  ——“岸上、小洲上都长着小草和兰花。”
  “岸”“汀”,“芷”“兰”交互成文,状“郁郁青青”的浩瀚气势。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都护连角弓都拉不开,铠甲也难披挂。”
  把“将军”、“都护”分开写,以渲染边塞的严寒。
  ④“公入而赋,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
  赋,赋诗。融融、泄泄:快乐的样子。一言“入”、言“中”,一言“出”、言“外”,其实二人都有进有出,先在隧中,后在隧外。“融融”“泄泄”,“出、入”“中、外”,参互成文,以渲染母子和好如初的欢乐气氛。
  谙悉互文,有助于正确理解古代诗文的含义,不辨互文会导致误解文意。例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酿泉水香又清,酒也既香又清。”
  这是单句互见,“泉、酒”,“香、冽”在意义上交错补充,文笔新奇,翻出了奇妙而崭新的意境,突出了山水之美,游人之乐,具有感人的魅力。而《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最新初中语文课本配套用书,长春出版社,96年9月第4次印刷)对译的“泉水清澈,酒味芳香。”如此一译,便失却了文词互补的新意,平淡无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关塞”。
  用语新奇。如果把“秦”和“汉”孤立地分开理解为“月”专属秦代,“关”专属汉代,那就索然寡味了。
  《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误释为“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出版)误析为“此地在汉是关塞,明月犹是秦时”。如此注译,割裂了“秦”“汉”,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难以领会该诗气势浩瀚、雄浑高远的意境。
  上书的编审者把互文与错综相淆混了。其实互文与错综从上下文意关系看,区别是分明的。
  互文上下文,词语的意思是相加的;错综上下文,词语的意思是相等的。例如:   ①“赵女侍前,齐姬奉后。”(枚乘《七发》)
  ——“赵女、齐姬侍奉在前后。”
  即“赵女”加“侍前”、“奉后”;“齐姬”加“侍前”、“奉后”。“侍前”和“奉后”是相加关系。
  ②“林寒涧肃”。(《水经注·江水》)
  ——“树林和山间既清冷又寂静。”
  这里的“寒”、“肃”是相加关系。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十年,打了百战,牺牲的牺牲了,没有战死的终于凯旋归来了。”
  这里的“将军”、“壮士”也是相加关系。
  ④“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他)在思家或忆弟时都是‘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
  句中的“思家”“忆弟”亦是相加关系。
  以上四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史记·屈原列传》)
  ——“忠臣贤士都没有被重用。,’
  这里的“以”即“用”:重用。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⑥“淇则有岸,陧则有泮。”(《诗经·氓》)
  ——“淇水陧水都无边际。”这里的“泮”通“畔”,边;“岸”,岸边。“岸”、“泮”也是相等关系。
  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追逐败逃的士兵。”
  这里的“亡”、“北”都指(逃跑)的士兵,其关系也是相等的。
  ⑧“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
  这里的“际”、“间”:时候,也是相等的关系。
  以上这四句则用的是错综的修辞手法。错综主要是为了避免文词重复、板滞,强调的是异;而互文则是为了文词精炼、匀称,意在互补。例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同是“写作”的意思,却分别用“演”、“作”、“赋”等,使文词错落有致。
  ②“故夫知(智)效一官,行比(庇)一乡,德合一君,而(能)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句中用“效”、“比”、“合”、“征”等意思不同的词相互补充,以陈述主语“知”、“行”、“德”、“而”,其文精炼,句式匀称,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乐志明,教师,现居贵州德江。
其他文献
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呢?笔者认为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的课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上到手舞足蹈,上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上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都可谓成功的课。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课并不多,下面记几节让我感到快乐的课。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  比如《死结》,就写了一个男人不平衡的心态。马建国之所以强暴了自己的养女,并上吊自杀,并非他真的过得多么不好,过得不好的比比皆是。他就是不平衡,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枉过了一生,连一个真正像样的女人都没有碰过。他得有所弥补,所以他走了一条绝路。这就是马建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文,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开展作文内涵教育,缓解学生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有学生称作文写作为“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畏难情绪成为了制约学生作文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消极情感,教师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破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手段,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围绕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学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学生与古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距离,因此在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学成了简单的疏通文意。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的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
如果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分为酷烈与柔美两大系列的话,《皂之白》无疑应当归为柔美一系。单纯而不单调的线索,细微却不琐碎的笔致,醒目而不呆滞的色彩,层层勾画出一个黑白交织、由黑入白、大黑大白的煤炭工人肖像,既延续了他一贯关注底层、体恤矿工的叙事伦理,也流露出作者在后工业社会里对和谐自然的乡土社会及由之衍生出的纯正人格操守的怀想与眷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生活积累,犹如描绘一幅工笔画,层层敷色渲染,细致入微地
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倡导“文体自选”。面对不同出题类型的作文,广大学生可以在写作要求里看到“自选文体”,从而自由地选用文体,这完全挣脱了以前写作中对文体的写作限制,学生体现出个性化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显神通,论坛、寓言、文言文、报告等文体也陆续登场!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一.作文文体不分的现状与语体教学的欠缺  很多学生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