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重视的艺术经验与美学特色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定璋先生献身于学术,勤奋著述,已有很多成果,著述颇丰,可说著作等身。最近(2015年3月),他又于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新书《钱起集校注》。这与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该社出的《钱起诗集校注》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原书仅注钱起诗歌,将《全唐文》所收钱起文作为附录,但未加注;现本加注释,成了全本。
  第二,在“附录”中增加了《钱起简谱》,更加完整。
  第三,重新校勘了原文,改正了讹误,增补了校勘记,提高了全书质量。
  第四,对钱起的《江行无题一百首》,考证出是他孙子钱所作,现订为第十卷,钱起文订为第十一卷。
  这次出的新书是在先前钱诗集注基础上的升级版,重新加工又花了很多很大功夫,提高了质量,功莫大焉!校注者搜罗各种书籍,有的找遍工具书都没有,花了好大劲才找到答案。
  读诗当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弦外之音”。读此书,亦当求此,庶为得之。
  王先生写了详细的《钱起诗评价》,以代前言。他充分肯定了钱起在中唐诗中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中的重要地位,是大历十才子中很重要的典型代表。
  《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元)、(天)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这就说出了钱起诗与盛唐诗不同的内容的特征。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赞誉钱起:“诗格新奇,理致清瞻。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右丞殁后,员外(钱起)为雄。”这就说出了他很高的艺术成就,指出在中唐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地位,是王维之后特别称雄的冠军。
  钱起,字仲文,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713年到780年之间,王定璋先生估计可能活了七十多岁。
  钱起少年落魄,贫病缠身,考场挫折,曾流落街头。其《行路难》中写道:“由来人事何常定,且莫骄奢笑贱穷”,失意中有英气和对前途的信念。他多次落第,伤心悲歌,羁旅愁思,愤懑不平。“妙年即沉疴”“僻陋病者居”,贫病交迫,也促使他同情民生疾苦,“应怜寒女独无衣”,“虽有征贤诏,终伤不遇心”,表现出他对被埋没的激愤。
  在早期的诗歌中,钱起就有感情真切、遣词研炼,着笔清秀疏淡,佳句工丽,境界开阔的艺术特色和婉秀细密的美学风格。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他终于登第,做了秘书省的校书郎,生活有了改善。诗中虽无对天宝后期黑暗统治的反映,但也在诗中表现了连日大雨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这与豪贵达官的纵欲挥霍形成对比。
  在安史之乱后,他的诗也反映了战争使生灵涂炭,人民痛苦,“黎甿久厌蓬飘苦”,“还家百战后,访故几家存”?
  钱起曾任蓝田尉的前后时期有诗五十余首,是其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达到最高成就的时期。他能具体而形象地写出村民在瘠薄的土地上耕作收获的艰苦劳动,反映了统治者“井税”剥削的残酷性。诗人的观察是仔细的,感情是真挚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其自责之心是感人的。但王先生也全面地论述了钱起诗的弱点,认为他比起李白、杜甫、白居易深刻广泛地反映现实、理想的诗要差,其“田园诗比陶潜相去很远,即使比之宋代的范成大也逊色,实际上他是走王维、储光羲等人比较狭窄的路子。”“他后期艺术上更臻完美,但思想贫弱,好诗不多。”王定璋先生在书中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钱起这时似乎对他的官位有所满足,颇感恬淡适意。他说:“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同时,他对官卑、俸薄、未得发挥才能,也有牢骚。“盛才仍下位,明代负奇文”。他很羡慕盛唐诗人王维佞佛诵经,亦官亦隐,优游山水的名士风流生活,颇有孟浩然“朱绂心虽重,沧洲趣每怀”的矛盾。钱起在蓝田任上,与王维过从甚密,为王维私宴座上客。他有的诗也接近王维的山水诗,倜秀雅洁,境界清空;但又不及王维的气韵神逸。沈德潜说他的五言诗“仿佛右丞而清秀弥甚。右丞所以高出者,能冲和,能浑厚”(《唐诗别裁》)。他超越王维的艺术特色,他较王维而“清秀弥甚”的美学特点,就是他的独特贡献,是我们要重视的。
  钱起很多诗表现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说不上有深广的社会性、现实性,但感情直率,运笔雅洁,清秀精致,娟秀自然,冲和淡泊,能给人以怡悦情性的美感享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个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就是我们要十分重视和学习的。
  王定璋先生在评析钱起的《春谷幽居》一诗时说:“结句隐括陶潜《归园田居》的诗意,遣词又由谢灵运名篇《登池上楼》化出,用得自然,不显生凑痕迹,手法妍妙,若胸臆语。”正好突出了钱起诗值得称道的艺术特色,这是钱起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的审美特点。
  钱起诗的艺术成就卓著,向来有“大历领袖”之誉。这是本文要看重的重点。他的诗有精工韵密、娟秀迂回而又冲淡清扬、含蓄绵邈的艺术特点。中唐以来对他的诗的评价有分歧,但都肯定他的艺术成就。盛唐诗风贵神韵,自然浑成,不刻意雕琢。中唐后他的诗变得淘洗研炼,讲究遣词造句的工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钱起诗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特色也更加鲜明突出:清秀新奇,思绪幽深,含蓄婉转,怨而不怒,有摇曳生姿的情致。他早年流落飘泊时的激愤不平,满腔牢骚,也渐趋委婉轻淡,深隐略露,无金刚怒目、发狂叫喊之态,幽怨叹息掩过豪放激荡,婉转摇曳胜过直抒情怀,更加符合象外兴寄的美学要求,有更耐人咀嚼寻味的审美神韵。沈德潜说:“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在艺术美学上可说是有失有得,各有所长。这种变化也是正常的,必然的,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化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盛唐到中唐的诗风,有不可忽视的变化,很值得重视研究。盛唐诗风注意通篇完整,中唐则着重锤炼字句,讲究声律对仗,韵调铿锵。这种倾向,在杜甫诗中已有端倪,“晚节渐于诗律细”,讲究“佳句法如何”。中唐诗人没有杜甫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不像杜甫那样“气骨奇高,音节浏亮”,但锐意于精工雕琢,艺术精细取胜,也有可取之处。   钱起遣词造句精雅圆润,很有些佳句,也成了名句,例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意境深远,含意不尽,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十分耐人咀嚼寻味,而且可以味之不尽。
  他可以说是以这些人所共称的名联“起家”。再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等,曾被高仲武称赞为“特出意表,标雅古今”。
  钱起和他追慕的“二谢”(谢灵运、谢脁)有相似之处,其诗虽通篇和谐却好者不多,但佳句却是满目常见。这些佳句堪称警句,精炼圆润,意象明丽,钱起于此可说专工和长于造句。当然,他也有通篇和谐,又有佳句的诗作,例如“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及上面引的“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都是既工于写景,而又饶有兴寄的好诗。清人管世铭说:“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不似元和以后,但得一联称意,便匆匆不暇草书,以致全无气格。”
  钱起的诗,格调上轻妙新奇,具有简淡而精深的艺术特色和空清旷远的美学意境,感情上规步陶潜,艺术上取法二谢和王孟,既是研炼求工,又有气骨,可说是清丽而不浓艳,新奇又不造作,使人读来,甚觉惬意舒畅。钱起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可说是“简淡清远,幽深空灵”,真是“好诗圆美如弹丸”,研炼得精巧,又有“风骨”,质朴自然中有刚健之气,不是柔靡绮丽,而是“树骨故高”,胜人一筹。管世铭说他的“五古”为“大历十才子”中第一,“得意处宛似右丞(王维)”。
  钱起诗轻妙简淡,清远精深,源于陶潜、二谢、王维的影响。他既继陶诗“简淡”,又变陶的朴素为雅丽精深,深得陶诗情趣韵味。钱起兼取陶诗写意,平淡自然,与谢诗图貌,富丽精工,既简淡清远,又精深秀丽,重藻饰但不浓艳,考字句又不留斧痕的风格相近。钱诗思想境界虽不如陶,但思想理趣上近谢不远,是值得称道的。
  钱起初期潦倒失意,游子思乡,处下层困窘,其优秀诗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中期沉沦下僚,对人民生活有了解同情,有些诗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强;晚期入京仕宦,生活优渥安定,寄情山水,别友真挚,诗作精熟工细,清丽可诵,结构精巧,运笔空清,声律精细,多有佳句警句。其五言成就较高,七律高雅,气势稍盛,调近李颀,神似岑参,工密不让沈、宋,而流畅略胜,近于完美。钱诗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艺术特色与审美特点有独到之处,是很值得欣赏和研究的。
  特别是在我们几十年来处在思想斗争、政治运动之中,一贯非常重视、首先强调思想、政治标准,而对艺术特色和审美特点比较忽略之后,今天也很有必要,同时重视研究艺术特色和审美特点;因为文艺首先是审美对象,要以艺术特色,通过形象的感染力,诉诸感情,提升深广的精神境界,影响心灵深处,就更应深广吸取和研究中外古今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点,全面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赏性,不单要深广研究中外古今第一流作家作品,也要全面研究所有作家的重要经验。
  高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才能成其大。各个时代有不同的一二流作家,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文艺的总貌不同,不同的主客观条件造成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都不能互相代替与取消。不同时代的一二流作家总起来比较,还可能有大小高低之分,但仍然不能互相代替与取消,都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钱起的诗,虽然没有李杜白苏等第一流大家高深,但也有这些大家所没有的特色与优点,很能丰富我国文艺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光辉遗产,所以也是很有必要加以重视、学习、研究的美学成果。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他文献
现代云南彝族在服饰上仍然着贯头衣、饰尾服。这种服饰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上一种古老的款式,最早起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下限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如此久远时代的服饰却在当今彝族中仍然流行,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罗元园、杨兆麟曾在《飘于身后的原始遗风》[1]一文中,有所涉及,余鸣在《云南彝族“白倮”支系服饰文化探源》中亦有所论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仅对现代云南彝族着贯头衣、
期刊
摘 要:“七七级”学人是在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天入学的,其学术研究过程是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笔者对当代写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逐渐转到写作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进而建构起“非构思写作学”的知識体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写作理论
期刊
一、“江安三黄”  从前,川南地区有两句俗话:“金犍为,银富顺”;“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江安在川南是个中等县份,既称不上“聚宝盆”,又说不上“人才库”,但可视为才子、才女者为数也不算少。江安籍历史学家、梁启超的高足周传儒说:“江安出了许多闻人,在全省全国皆知名。如南街朱山父子,皆工诗、能文、通经,北街傅增湘弟兄,皆翰林。傅氏双鉴楼藏书之富,版本学之精,为天下第一。东街冯飞(号若飞)留
期刊
15年前,我应邀到成都画院讲学,并为田旭中院长写过《论田旭中的美学思想及其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在《成都美术》2001年5月25日,又载入《田旭中书法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  多年不见,今又相逢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他送我这些年出的很多新著。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他这些新书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两本书在文艺理论与艺术评论上颇多建树,特别值得重视。  一本是四川美
期刊
巴蜀大地,人杰地灵。位于长江三峡边的开县,群山环抱,襟山带河,树木葱茏,如嵌在大地上的一颗晶莹的?翡翠。然而在自然经济时代,开县却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多旱涝灾害,加上落后的社会制度桎梏,当地百姓生计一直十分艰难困苦,一穷二白是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穷则思变,深受闭锢之苦的人总是渴望通达,走出小天地去闯大世?界。所以,近代以来,开县外出求学求职的人不少,奋斗成材的也就不少,这块
期刊
深富爱国情怀的陈独秀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第一次讨袁革命失败后,并未停止前行脚步,一直致力于寻求开辟新的革命途径。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制度统治下,国民受封建思想毒害太深太久,陈独秀因而深知教育唤醒民众,改变、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他以早年在合肥办《安徽俗话报》和在日本襄助章士钊先生编辑《甲寅》的经验,打算自主办本杂志,宣传教育民众,开展思想文化革命,从根本上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1915年6月,陈独
期刊
钱穆先生于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无锡七房桥。他12岁时,体弱多病的父亲即撒手人寰,母亲宁愿自己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他凭着自己的聪慧,自修苦读,成为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和教育家。钱穆先生不仅在学术圈子里影响深远,著作等身,在抗日战争中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先生虽不是投笔从戎,血洒沙场,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奔走呼吁,用他的人格品质和渊博知识教育影响引导了一代青年学子奔赴
期刊
“飞龙在天”这个成语见于《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借以比喻帝王在位。若问龙为何物?何以会飞?既然会飞,也定有落地之时,那么,天上地上为什么看不见龙?“龙”字是个象形字,它究竟是象何物之形?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一、“龙”(龍)字形象众说纷纭  “龙”(龍)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都很丰富,仅《甲骨文编》中就有40多个不同的形体,如果再加上它的金文字形
期刊
走近台儿庄,迎面而来的是拱桥楼台、桨声灯影、廊腰蔓回、绿柳重檐。这古朴幽雅的景致不是江南水乡吗?但地理、历史常识提醒我,这里是长江以北的山东,是抗战时曾浴血奋战、被战火“夷为平地”的地方。为探就里,我专门参观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展馆”,领略了这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自修建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主要通衢。  地处枣庄境内的台儿庄,处于南北的交汇处,是通往京师的要道和中转站。据载,自明
期刊
此前我们曾解说过“斤”字与“斧”字(详见《运斤成风与鬼斧神工——释“斤”与“斧”》一文),这一篇来谈谈跟“斤”字与“斧”字的字义相关的“析”字与“折”字。它们的构件中都有一个“斤”,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在造字之初,都有以斧砍木的意思;从字义上看,区别仅仅在于砍木时的方向与部位:纵剖为“析”,横断为“折”。我们即从“条分缕析”和“兰摧玉折”这两个成语入手道来。  一、条分缕析的“析”  今天说的“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