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还要“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促学,方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探索文本的无限意蕴。
【关键词】设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问题林林总总,教师要以主问题串起疑难点,“对课文阅读‘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主问题大都是高度概括性的,学生难以立即在课堂上找出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抛出相关的“小”问题,形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步步思考,得出结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围绕“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十五年之久?”这个主问题,笔者借助一系列“小”问题开展设问教学。
一、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僻守旧
别里科夫不喜交际,他的种种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让他看起来似乎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套子中,与世隔绝。他把政府的规定奉为圣旨,身边同事朋友的任何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都会引起他的担忧。
(二)胆小多疑
他胆子小得出奇,他想吃荤,又怕别人说他不守斋戒,就改吃牛油煎鱸鱼。想雇女仆又怕别人说坏话,就雇个醉醺醺的傻老头。晚上在卧室里,他也“心惊肉跳”,怕窃贼,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
学生能较好地总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却很少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一切超出政府文告以外的东西?他为什么睡觉时惊恐不安,连学校都害怕不已?他为什么总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总而言之,别里科夫到底在怕什么呢?
二、别里科夫怕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来谈。《套中人》写于19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彼时农奴制并未完全废除,资本主义浪潮已席卷全国。一方面,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另一方面,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谈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于是在俄罗斯,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绞杀反抗力量,俨然把俄罗斯变成了沙皇的巨大监狱。在暴力恐怖面前,曾经的进步人士或投诚叛变,或妥协畏缩,或被当作“疯子”而关进“第六病室”。整个社会弥漫着忧虑不安和苦闷恐惧的情绪。
别里科夫是个小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浪潮里占有一个稳定的差事,这份差事能让他过上起码安稳的生活。因此他分外珍惜这个工作,把沙皇限制人民思想自由的种种规定视作安身立命的法则,生怕自己的行为有任何逾越,引起当局注意,“到头来就会弄得他奉命辞职了”!这种恐惧被他的胆小多疑放大后,使得别里科夫对任何自由和新生事物都产生了抵触,拒绝甚至害怕的心理,因为任何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有可能“出什么乱子”!因此他怕身边的学生和同事,他们任何不符合文告规定的行为都会让他忧心忡忡。他甚至怕自己的恋人华连卡,因为“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
怕强权暴政的铁蹄,怕动荡不安的变革浪潮,孤僻内向的别里科夫只好用层层“套子”将自己紧紧包裹,似乎这样就能安全一点。他的房间,甚至他的整个皮囊都像一个不断缩小的牢笼,不停地压抑自我,来符合当局的需要!这样的别里科夫很可怜,但是又很可怕!“我们的太太小姐们到星期六不敢安排家庭演出,害怕让他知道;神职人员在他面前不好意思吃荤和打牌。我们全城的人都怕……”
三、为什么大家都害怕别里科夫?
“我们”怕别里科夫告密吗?怕他带着秘密警察将自己带走吗?然而考查文本,别里科夫并未监视告发过任何人。真正以“告密”为要挟,监视并辖制身边所有人的,应当是契科夫塑造的另一主人公普利西别叶夫中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认为:“老百姓有什么权利聚集在一起,难道有法律规定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吗?”“他给村里什么事都立规矩,他跑到全村各家各户吩咐大家不得唱歌,不得点灯。他说没有哪一条法律上写着准许唱歌。”
同耀武扬威的普利西别叶夫中士相比,别里科夫只是一个被暴力统治惊吓得失魂落魄的一介书生。他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他孤独寂寞,想要与人交流,但所有人对他“想要保持良好关系”的拜访都避之不及。他年过四十,孑然一身,但大家对他的终身大事不感兴趣,撮合他结婚仅仅因为无事可做,甚至画漫画讽刺他嘲笑他!尝试走出“套子”的别里科夫很快就惊吓得缩回了手脚,变得更加多疑敏感,惊恐不安;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而越是这样,就越会遭到排斥;越遭到排斥,就越想躲进套子里。别里科夫就这样成为众矢之的,陷于无穷无尽的苦闷恐惧中,最终窒息。
由此可见,与其说我们害怕胆小怯懦的别里科夫,不如说我们害怕的是他的种种套子式的论调。万一呢?万一别里科夫的“唠叨”被当局听到了呢?万一自己的言行触动了当局敏感的神经呢?万一自己举办的活动引来了密探、警察的兴趣呢?轻者可能被批评,被降级,被解雇;重者可能被监视,被调查,被逮捕。于是大家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如小说原文中兽医伊凡内奇的痛苦自白:“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
所以“我们”的恐惧和别里科夫的恐惧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我们”也怕社会的任何动荡,生活的任何变故会牵连自己,影响自己。只是这种恐惧被夸张荒谬的别里科夫放大了而已。难怪科瓦连科尖锐地指出,“我们”哪里是教育家、师长?“我们”是一群官吏,“我们”所在的学校不是科学的殿堂,而是酸臭的城市警察局!别里科夫用“雨伞、套鞋、蚊帐”等各种各样的套子将自己层层包裹。“我们”呢?“我们”一边极力躲避他,迁就他;另一边“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儿纸牌……在懒汉、无端找麻烦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我们不也是在形形色色的“套子”中消磨一生吗?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只看到了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躲避他,提防他,嘲笑他,却全然不知自己也在套子中,自己也是“套中人”! 四、如何看待“套子”?
鲁迅曾说过:“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掙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别里科夫逆来顺受,不断用套子束缚自己来适应社会,逐渐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和思考的自由,退化为任凭命运摆布的可怜虫。可悲的是,无论多少“套子”,都无法让他躲避现实世界的苦闷和孤独,躲避自我被压抑被肢解的痛苦。直到别里科夫躺在棺材这个永久密封的套子里,他才终于安心愉快地当一个“安特罗波斯”!
从别里科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畸形社会制度下小人物不得不扭曲自己、毁灭自己的悲剧命运;是强大的社会力量、政府力量对人性的扭曲和绞杀。那么现代文明社会是否就没有“套子”呢?显然不是。套子从来不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里,背着各种“欲望包袱”的现代人何尝不孤独惶惑,何尝不钻进各种套子里寻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套子”并不是洪水猛兽,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整体,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文化等各个部门及各行各业都必然产生套子,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警醒的是那些不合常理,落后时代的“套子”!所以与其谈“套”色变,不如拒绝平庸,追寻本心,完善自我。正如契诃夫在《醋栗》中说:“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三俄尺土地,也不仅仅是一个庄园,而应该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才能展现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性能和特征。”这才是“套中人”给我们的警示和全部意义。以上四个问题是围绕主问题“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十五年之久?”展开的设问教学。前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为主问题作铺垫。第四个问题是对主问题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意蕴。围绕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以“问”促思,以“问”解“套”,完成了对文本的解构,掀开了“套中人”的面纱。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5B).
[2]别尔德尼科夫.契科夫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契科夫.契科夫短篇小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冯芳,女,1985年生,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设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问题林林总总,教师要以主问题串起疑难点,“对课文阅读‘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主问题大都是高度概括性的,学生难以立即在课堂上找出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抛出相关的“小”问题,形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步步思考,得出结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围绕“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十五年之久?”这个主问题,笔者借助一系列“小”问题开展设问教学。
一、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僻守旧
别里科夫不喜交际,他的种种穿着打扮和生活习惯让他看起来似乎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套子中,与世隔绝。他把政府的规定奉为圣旨,身边同事朋友的任何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都会引起他的担忧。
(二)胆小多疑
他胆子小得出奇,他想吃荤,又怕别人说他不守斋戒,就改吃牛油煎鱸鱼。想雇女仆又怕别人说坏话,就雇个醉醺醺的傻老头。晚上在卧室里,他也“心惊肉跳”,怕窃贼,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
学生能较好地总结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却很少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一切超出政府文告以外的东西?他为什么睡觉时惊恐不安,连学校都害怕不已?他为什么总说“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总而言之,别里科夫到底在怕什么呢?
二、别里科夫怕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得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来谈。《套中人》写于19世纪末的沙皇俄国,彼时农奴制并未完全废除,资本主义浪潮已席卷全国。一方面,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另一方面,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谈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于是在俄罗斯,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绞杀反抗力量,俨然把俄罗斯变成了沙皇的巨大监狱。在暴力恐怖面前,曾经的进步人士或投诚叛变,或妥协畏缩,或被当作“疯子”而关进“第六病室”。整个社会弥漫着忧虑不安和苦闷恐惧的情绪。
别里科夫是个小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浪潮里占有一个稳定的差事,这份差事能让他过上起码安稳的生活。因此他分外珍惜这个工作,把沙皇限制人民思想自由的种种规定视作安身立命的法则,生怕自己的行为有任何逾越,引起当局注意,“到头来就会弄得他奉命辞职了”!这种恐惧被他的胆小多疑放大后,使得别里科夫对任何自由和新生事物都产生了抵触,拒绝甚至害怕的心理,因为任何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有可能“出什么乱子”!因此他怕身边的学生和同事,他们任何不符合文告规定的行为都会让他忧心忡忡。他甚至怕自己的恋人华连卡,因为“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
怕强权暴政的铁蹄,怕动荡不安的变革浪潮,孤僻内向的别里科夫只好用层层“套子”将自己紧紧包裹,似乎这样就能安全一点。他的房间,甚至他的整个皮囊都像一个不断缩小的牢笼,不停地压抑自我,来符合当局的需要!这样的别里科夫很可怜,但是又很可怕!“我们的太太小姐们到星期六不敢安排家庭演出,害怕让他知道;神职人员在他面前不好意思吃荤和打牌。我们全城的人都怕……”
三、为什么大家都害怕别里科夫?
“我们”怕别里科夫告密吗?怕他带着秘密警察将自己带走吗?然而考查文本,别里科夫并未监视告发过任何人。真正以“告密”为要挟,监视并辖制身边所有人的,应当是契科夫塑造的另一主人公普利西别叶夫中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认为:“老百姓有什么权利聚集在一起,难道有法律规定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吗?”“他给村里什么事都立规矩,他跑到全村各家各户吩咐大家不得唱歌,不得点灯。他说没有哪一条法律上写着准许唱歌。”
同耀武扬威的普利西别叶夫中士相比,别里科夫只是一个被暴力统治惊吓得失魂落魄的一介书生。他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他孤独寂寞,想要与人交流,但所有人对他“想要保持良好关系”的拜访都避之不及。他年过四十,孑然一身,但大家对他的终身大事不感兴趣,撮合他结婚仅仅因为无事可做,甚至画漫画讽刺他嘲笑他!尝试走出“套子”的别里科夫很快就惊吓得缩回了手脚,变得更加多疑敏感,惊恐不安;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走错一步路,说错一句话。而越是这样,就越会遭到排斥;越遭到排斥,就越想躲进套子里。别里科夫就这样成为众矢之的,陷于无穷无尽的苦闷恐惧中,最终窒息。
由此可见,与其说我们害怕胆小怯懦的别里科夫,不如说我们害怕的是他的种种套子式的论调。万一呢?万一别里科夫的“唠叨”被当局听到了呢?万一自己的言行触动了当局敏感的神经呢?万一自己举办的活动引来了密探、警察的兴趣呢?轻者可能被批评,被降级,被解雇;重者可能被监视,被调查,被逮捕。于是大家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如小说原文中兽医伊凡内奇的痛苦自白:“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
所以“我们”的恐惧和别里科夫的恐惧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我们”也怕社会的任何动荡,生活的任何变故会牵连自己,影响自己。只是这种恐惧被夸张荒谬的别里科夫放大了而已。难怪科瓦连科尖锐地指出,“我们”哪里是教育家、师长?“我们”是一群官吏,“我们”所在的学校不是科学的殿堂,而是酸臭的城市警察局!别里科夫用“雨伞、套鞋、蚊帐”等各种各样的套子将自己层层包裹。“我们”呢?“我们”一边极力躲避他,迁就他;另一边“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儿纸牌……在懒汉、无端找麻烦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我们不也是在形形色色的“套子”中消磨一生吗?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只看到了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躲避他,提防他,嘲笑他,却全然不知自己也在套子中,自己也是“套中人”! 四、如何看待“套子”?
鲁迅曾说过:“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掙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别里科夫逆来顺受,不断用套子束缚自己来适应社会,逐渐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和思考的自由,退化为任凭命运摆布的可怜虫。可悲的是,无论多少“套子”,都无法让他躲避现实世界的苦闷和孤独,躲避自我被压抑被肢解的痛苦。直到别里科夫躺在棺材这个永久密封的套子里,他才终于安心愉快地当一个“安特罗波斯”!
从别里科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畸形社会制度下小人物不得不扭曲自己、毁灭自己的悲剧命运;是强大的社会力量、政府力量对人性的扭曲和绞杀。那么现代文明社会是否就没有“套子”呢?显然不是。套子从来不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里,背着各种“欲望包袱”的现代人何尝不孤独惶惑,何尝不钻进各种套子里寻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套子”并不是洪水猛兽,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整体,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文化等各个部门及各行各业都必然产生套子,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警醒的是那些不合常理,落后时代的“套子”!所以与其谈“套”色变,不如拒绝平庸,追寻本心,完善自我。正如契诃夫在《醋栗》中说:“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三俄尺土地,也不仅仅是一个庄园,而应该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才能展现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性能和特征。”这才是“套中人”给我们的警示和全部意义。以上四个问题是围绕主问题“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十五年之久?”展开的设问教学。前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为主问题作铺垫。第四个问题是对主问题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意蕴。围绕主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以“问”促思,以“问”解“套”,完成了对文本的解构,掀开了“套中人”的面纱。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5B).
[2]别尔德尼科夫.契科夫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契科夫.契科夫短篇小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冯芳,女,1985年生,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