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庄严的“政治宣示”、科学的“理论揭示”、深刻的“实践昭示”、深远的“历史启示”,深刻阐明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所在,具有很强的心灵震撼力、政治动员力、政治号召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最新表达、最新创造和最新成果。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
  创造性提出“伟大建党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每到一地考察必去当地革命纪念地,对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革命精神超过27种。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问题,而且提出了四句话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标示了党的革命精神的源头起点,丰富和拓展了党的精神谱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个字,字字千钧,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天际线”;四组词语,铿锵有力,从历史深处到现实眼前,再指向辽阔远景,拓展着百年大党的精神境界。
  四组词语每组8个字,既有各自明确指向和具体内容,又紧密关联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放在首位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魂,是对共产党人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的深刻回答,体现的是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思想优势。在新征程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永远为真理而斗争,永远为理想而奋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是对共产党人为何出发、如何出发的深刻回答,体现的是我们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遵循之规,是对共产党人怎样面对生死、怎样战胜困难的深刻回答,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之道,是对共产党人保持什么样的操守、涵养什么样的情怀的深刻回答,体现的是我们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道德优势。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和本。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和具体体现,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统一的、一致的。
  创造性阐明“奋斗主题”
  细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一个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的观点,就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主题。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主题的认识,一直随着时代變迁而不断丰富、提升、凝练。过去回眸党的历史时,主要有三种叙述方式:一是用时间线索来表述,通过一些时间节点来反映;二是用重大事件来表述,比如,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改革开放等;三是用使命任务来划分,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结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党无论在哪个时期,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眸党的百年历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主题来叙事,既高度凝练、更加准确,又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要言不烦,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主题认识的一次新飞跃。
  创造性要求“两个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又一重大创新观点。这一重大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相结合”发展为“两个相结合”,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1961年,他进一步指出,“所谓马列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统一”。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在党的纪念大会上,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断。
  把“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下根来、开花结果,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不能不考虑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百年经验的总结。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刻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的客观需要。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要着重把握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当中国人民还根本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时,这两位思想家已经开始关注、研究中国,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比如,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间,中国哲学关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间,以及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都有契合之处。第三,要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比如,毛泽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精神,等等。我们还必须深化研究这一“结合”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传承性与创新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问题。   创造性宣示“人民观”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对我们党性质、宗旨、依靠力量的又一次庄严的政治宣示。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放眼全球,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和解读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成为全球“显学”,其实,读懂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放眼世界,一些政党奉行“资本至上”,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一些政党在搞相互攻击的“拳击赛”,我们党进行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赛”;一些政党千方百计谋求“下一任”,我们党则是全心全意造福“下一代”。两相比较,就不难理解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又一个重大创新论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中国的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保证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民主秀”,不搞政治戏剧,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做作,而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创造性发展“斗争哲学”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又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把握的重大创新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鲜明提出“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
  斗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我们党开展各种斗争实践的“精神利器”。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有效化解经济、科技、社会、网络、外交等领域的各种风险,有力维护了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國共产党人今天的“斗争哲学”启示我们,只有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
其他文献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贯彻新的学习理念,以学生作为历史课堂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实施多元化教学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把历史学科中的重点学习方法灌输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的材料分析和解答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其课程的知识点和解答相关的材料对历史题型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知识联想和迁移等方式进行题型解答。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面对今后的大大小小考试中游刃有余地对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也是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体育课程也是得到相应关注,同时羽毛球也是比较受高中学生欢迎的一项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开展羽毛球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反应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核心素养概述、校园中开展羽毛球运动会的意义、教学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羽毛球核心素养具体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要提高高中学生羽毛球核心素养。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下,社会对专业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在新课程改革下,我国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教学内容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机教学也得到了重视。教师要想提高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性,就要与学生主体进行结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促进其综合化的发展,进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高效性。文章首先对当前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计算机课堂高效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家国情怀,在许多场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倡导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我们党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中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系统总结并运用好这些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开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价值,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前提。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断明确意识形态的重要战略地位。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任务,“掌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也包括学校教育方面,教学手段的改革,互联网+教育能够通过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为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提供着重要的动力作用。教学助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通过拓展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就为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教学助手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前置条件,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需要借助绿色金融来实现。应对“双碳”目标挑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壮大绿色金融。  “双碳”目标带给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挑战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自2016年正式起步,目前已形成多层次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7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丰硕的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国人口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自2020年起,按照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江苏各地各有关部门、广大普
在小学开展益智教学是对学生课堂主体性和成长差异性的尊重。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研究为重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教材内容进行益智化处理来进行数学教学,从而达到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特色发展的目标。要很好地实施这一措施,教师必须科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制定策略,并在收到学生的反馈后给予相应的评价指导,使各级学生在练习学习策略后得到有效和积极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广的思维,使之主动探索,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