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立意,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通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屈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不少理论家用意脉解读中国诗词作品,已有了众多成果。本文将意脉解读法应用于现代散文的立意探究中,尝试开辟意脉阅读法在散文“立意”探究上的应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收录的是写人记事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即内容包罗万象,纵横摇曳,但是作者的意识流动却清晰鲜明,故散文之美就在这散聚之间。如何在“散”的记叙描写中,探究作者“神”的立意?经过课堂实践,笔者使用意脉阅读法,发现可以从两条作者的意脉线索出发,即从“梁任公演讲的个人魅力”和“‘我’的感动”为行文线索出发,寻找由“形”入“神”的文本解读途径,从而品味散文中流动着的作者独特的情感魅力。
一、从梁任公演讲的个人魅力说开去
1.从题目入手,摸意脉
作者写梁任公演讲的意图何在?通过阅读原文,可以看到梁任公在演讲中所展示出来的个人魅力,即作者的写作意图。随着梁任公演讲现场情况展开和演讲特点的呈现,作者“意脉”得以流动起来。梁任公个人魅力的展现时刻不离开“演讲”的情境。学生抓住“演讲”这个词,也就抓住了本文的记人线索。
从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手,人物形象是梁任公,情境是“一次演讲”,则一条清晰的文本脉络,也就是“形”的脉络立即呈现,即人物线索是梁任公,事件线索是演讲。笔者进行统计,每个自然段中,“演讲”“讲演”“讲话”等字眼反复出现,全文直接出现有9次。直接记叙和描写演讲的情况的内容占据了全文最主要的段落,即3—9段。文本以人物和事件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篇法结构,可以给学生以写人记事散文结构写法上的启示。
2.从总结句入手,摸意脉
那么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它的“神”脉何在?写人,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神韵气质个性,“它是‘望其意气’而带来的直观所得,却直指人物内在的品性,着力描绘内在品性于外在气质上的流露,达到外在于内在,形与神的结合。”梁实秋在文中着力想描绘的就是梁任公在演讲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独特魅力。文本中最后一段写到“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其中“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就是对梁任公个人魅力的最好总结概括。
“有学问”指的是梁任公的学术修养很高,这是他的演讲得以与众不同的前提和基础,故不难理解第一第二自然段中写到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只专心于学术,以及他的演讲受到青年学生欢迎的原因。从总结句入手,才能得知本篇散文作者开头宕开一笔,谈及非演讲现场的相关内容的真实意图,此虽“形散”,实则“神聚”,全文处处都在传递梁任公的演讲风采。
“有文采”是总结句的第二个关键词,也是着力凸显梁任公演讲的水平的高超。顺着“有文采”这一关键词,学生就可以理解,第一场演讲开场时梁任公的广东官话效果比标准国语还好;经他解释短诗《箜篌引》竟可以活画一出有情节、有任务、有背景、有情感的具有起承转合的悲剧。
“热心肠”是总结句的第三个关键词,这个词是梁任公演讲魅力的精魂所在。演讲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这里的“热心肠”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乐于助人和雪中送炭。结合全文文意,梁任公的“热心肠”指的是他在演讲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浸透的个人的情感,他的心是火热的,有温度的,所以他解读文学作品是鲜活的,有自我的情感浸润其中。理解了整个关键词,也就是抓住了作者的意图,作者对梁任公这次演讲之所以记忆深刻,在二十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梁任公的演讲所传递出来的人生际遇和家国情感的真实情感。如梁任公解读《箜篌引》,作者评价这场解读“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前三点也许很多演讲者都可以做到,唯独第四点“有情感”是梁任公演讲的最具个人独特魅力的突出特点,所以作者二十多年后乘船渡河,看到眼前的“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忆起梁任公解读渡河的情节,禁不住 “哀从中来”。学术或许可以让人敬佩,但是唯有情感方能深入到另一人的内心,去唤起或点燃另一个人的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后两场演讲,梁任公解读《桃花扇》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解读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梁任公在演讲中,又哭又笑,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如此丰富的情感流露,并非幽默滑稽,更不是做作卖秀,作者梁实秋在文章结尾处明确写道“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结合梁任公之前的政治经历,我们可以感知梁任公一生心系家国,内心深处对于国家现状时时牵挂,对于国家的未来也从未停止过思索和期盼。抓住有真的丰富情感才有的“热心肠”一词来通读全文,作者想要传达的记梁任公这次演讲具有极高魅力的意图,由表及里,不难深刻领悟。
二、从“我”的感动说开去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这是不变的宗旨。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意识的外化体现,故散文中的“神”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情感态度。文章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作者“我”的角度出发,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为什么记?即梁任公的这次演讲对于作者“我”有什么主观上的感受和影响。
如果以作者“我”為线索,不难发现,梁任公的这次演讲给作者梁实秋带来了心灵的感动,并对梁实秋的未来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梁实秋在第二段中写道:“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此处用了“动人”一词,说明这次演讲梁任公浸透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热心肠”的真挚情感确实深深打动了作者梁实秋本人。所以他对于梁任公演讲入场的第一印象“记得清清楚楚”,二十多年后“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箜篌引》)”。并在演讲结束后直言道:“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句中“感动”“情感”词反复出现,也提及让很多听者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从作者梁实秋后来成为当时代著名文学家的成功回溯起因,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的推测,梁任公的这次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确实对梁实秋的文学道路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梁实秋是当时听完讲座后深受“感动”的听者之一,也是“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的”的青年学生之一。
梁实秋就是怀着这样恒久的感动,和多年后对于影响他一生爱好追求的这一次演讲的无法忘怀,写下了这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精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独特情思或思想的流露,所以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作者的“意脉”解读法入手,先带领学生梳理作者组织写作内容的明线脉络,即文本人物线索或事件线索,然后再带领学生梳理暗线作者意图,也就是作者力图在文中所要默默传达的文本构思设计意图,一是写作缘由,二是各个段落内容设计的缘由。如此,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各个部位内容的展开其实最终都有一个归宿点。哪怕是光芒向四面八方散射的璀璨灯光,其光源也就是一个。由光溯源,品味各个作者于文字中所流动出来的珍贵情致,这才是我们思考优秀散文作品,探索散文作品历久弥新的文学生命力。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收录的是写人记事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即内容包罗万象,纵横摇曳,但是作者的意识流动却清晰鲜明,故散文之美就在这散聚之间。如何在“散”的记叙描写中,探究作者“神”的立意?经过课堂实践,笔者使用意脉阅读法,发现可以从两条作者的意脉线索出发,即从“梁任公演讲的个人魅力”和“‘我’的感动”为行文线索出发,寻找由“形”入“神”的文本解读途径,从而品味散文中流动着的作者独特的情感魅力。
一、从梁任公演讲的个人魅力说开去
1.从题目入手,摸意脉
作者写梁任公演讲的意图何在?通过阅读原文,可以看到梁任公在演讲中所展示出来的个人魅力,即作者的写作意图。随着梁任公演讲现场情况展开和演讲特点的呈现,作者“意脉”得以流动起来。梁任公个人魅力的展现时刻不离开“演讲”的情境。学生抓住“演讲”这个词,也就抓住了本文的记人线索。
从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手,人物形象是梁任公,情境是“一次演讲”,则一条清晰的文本脉络,也就是“形”的脉络立即呈现,即人物线索是梁任公,事件线索是演讲。笔者进行统计,每个自然段中,“演讲”“讲演”“讲话”等字眼反复出现,全文直接出现有9次。直接记叙和描写演讲的情况的内容占据了全文最主要的段落,即3—9段。文本以人物和事件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篇法结构,可以给学生以写人记事散文结构写法上的启示。
2.从总结句入手,摸意脉
那么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它的“神”脉何在?写人,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神韵气质个性,“它是‘望其意气’而带来的直观所得,却直指人物内在的品性,着力描绘内在品性于外在气质上的流露,达到外在于内在,形与神的结合。”梁实秋在文中着力想描绘的就是梁任公在演讲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独特魅力。文本中最后一段写到“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其中“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就是对梁任公个人魅力的最好总结概括。
“有学问”指的是梁任公的学术修养很高,这是他的演讲得以与众不同的前提和基础,故不难理解第一第二自然段中写到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只专心于学术,以及他的演讲受到青年学生欢迎的原因。从总结句入手,才能得知本篇散文作者开头宕开一笔,谈及非演讲现场的相关内容的真实意图,此虽“形散”,实则“神聚”,全文处处都在传递梁任公的演讲风采。
“有文采”是总结句的第二个关键词,也是着力凸显梁任公演讲的水平的高超。顺着“有文采”这一关键词,学生就可以理解,第一场演讲开场时梁任公的广东官话效果比标准国语还好;经他解释短诗《箜篌引》竟可以活画一出有情节、有任务、有背景、有情感的具有起承转合的悲剧。
“热心肠”是总结句的第三个关键词,这个词是梁任公演讲魅力的精魂所在。演讲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这里的“热心肠”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乐于助人和雪中送炭。结合全文文意,梁任公的“热心肠”指的是他在演讲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浸透的个人的情感,他的心是火热的,有温度的,所以他解读文学作品是鲜活的,有自我的情感浸润其中。理解了整个关键词,也就是抓住了作者的意图,作者对梁任公这次演讲之所以记忆深刻,在二十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梁任公的演讲所传递出来的人生际遇和家国情感的真实情感。如梁任公解读《箜篌引》,作者评价这场解读“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前三点也许很多演讲者都可以做到,唯独第四点“有情感”是梁任公演讲的最具个人独特魅力的突出特点,所以作者二十多年后乘船渡河,看到眼前的“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忆起梁任公解读渡河的情节,禁不住 “哀从中来”。学术或许可以让人敬佩,但是唯有情感方能深入到另一人的内心,去唤起或点燃另一个人的情感的真实流露。所以后两场演讲,梁任公解读《桃花扇》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解读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梁任公在演讲中,又哭又笑,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如此丰富的情感流露,并非幽默滑稽,更不是做作卖秀,作者梁实秋在文章结尾处明确写道“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结合梁任公之前的政治经历,我们可以感知梁任公一生心系家国,内心深处对于国家现状时时牵挂,对于国家的未来也从未停止过思索和期盼。抓住有真的丰富情感才有的“热心肠”一词来通读全文,作者想要传达的记梁任公这次演讲具有极高魅力的意图,由表及里,不难深刻领悟。
二、从“我”的感动说开去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这是不变的宗旨。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意识的外化体现,故散文中的“神”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情感态度。文章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作者“我”的角度出发,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为什么记?即梁任公的这次演讲对于作者“我”有什么主观上的感受和影响。
如果以作者“我”為线索,不难发现,梁任公的这次演讲给作者梁实秋带来了心灵的感动,并对梁实秋的未来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梁实秋在第二段中写道:“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此处用了“动人”一词,说明这次演讲梁任公浸透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热心肠”的真挚情感确实深深打动了作者梁实秋本人。所以他对于梁任公演讲入场的第一印象“记得清清楚楚”,二十多年后“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箜篌引》)”。并在演讲结束后直言道:“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句中“感动”“情感”词反复出现,也提及让很多听者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从作者梁实秋后来成为当时代著名文学家的成功回溯起因,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的推测,梁任公的这次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确实对梁实秋的文学道路的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梁实秋是当时听完讲座后深受“感动”的听者之一,也是“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的”的青年学生之一。
梁实秋就是怀着这样恒久的感动,和多年后对于影响他一生爱好追求的这一次演讲的无法忘怀,写下了这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精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独特情思或思想的流露,所以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作者的“意脉”解读法入手,先带领学生梳理作者组织写作内容的明线脉络,即文本人物线索或事件线索,然后再带领学生梳理暗线作者意图,也就是作者力图在文中所要默默传达的文本构思设计意图,一是写作缘由,二是各个段落内容设计的缘由。如此,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各个部位内容的展开其实最终都有一个归宿点。哪怕是光芒向四面八方散射的璀璨灯光,其光源也就是一个。由光溯源,品味各个作者于文字中所流动出来的珍贵情致,这才是我们思考优秀散文作品,探索散文作品历久弥新的文学生命力。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