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形和空间观念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几何图形的教学和空间观念的培养,都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同时,教师要运用归纳、类比、猜想、变换、直观思考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奠定空间观念基础
进行几何教学,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当学生的大脑形成清楚的表象后,他们就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探究图形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图形的特征,再呈现变式图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如在教学梯形时,笔者先出示了标准图形(图1),再出示变式图形(图2),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小学生往往只会静态地观察图形,注意各图形间的差异,忽视它们的共性,造成知识割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形在运动中的变化情况,无形中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物体与平面图形运动和变换的素材,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垂线、平行线时,笔者问:“黑板上的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我们可以借助两根小棒,自己演示一下,好吗?”学生经过操作,很容易明白两条线之间的关系有相交、垂直和平行。
三、促进空间观念的深化
空间活动的主要表象之一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因此在图形观察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向进行,用不同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如在教学搭建长方体或正方体时,笔者出示了五种形状的硬纸,问:“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方位感,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落实空间观念的形成
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化”。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出周长和面积、底和高的相关知识,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得出了两种方法,一是邻边×邻边=面积;二是底×高=面积,两种方法得出的答案不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证,提炼出学习方法的渗透——转化。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转化”,事实上是教会了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来解决身边的几何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由于几何知识分散在各个年级中,要掌握几何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按“问题解决”思路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如,在教学求长方体表面积时,笔者出示题目:“用4块长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积木堆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是多少平方厘米?”在教学求长方体的体积时,笔者出示题目:“现有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请你用它做一个深是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铁皮厚度不计,容积越大越好),你做出的铁皮盒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出示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就会画出容积最大的长方体。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使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田墩中心小学)
一、奠定空间观念基础
进行几何教学,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当学生的大脑形成清楚的表象后,他们就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探究图形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让学生观察图形,抓住图形的特征,再呈现变式图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如在教学梯形时,笔者先出示了标准图形(图1),再出示变式图形(图2),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小学生往往只会静态地观察图形,注意各图形间的差异,忽视它们的共性,造成知识割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形在运动中的变化情况,无形中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物体与平面图形运动和变换的素材,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垂线、平行线时,笔者问:“黑板上的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我们可以借助两根小棒,自己演示一下,好吗?”学生经过操作,很容易明白两条线之间的关系有相交、垂直和平行。
三、促进空间观念的深化
空间活动的主要表象之一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因此在图形观察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向进行,用不同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如在教学搭建长方体或正方体时,笔者出示了五种形状的硬纸,问:“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方位感,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落实空间观念的形成
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化”。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出周长和面积、底和高的相关知识,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得出了两种方法,一是邻边×邻边=面积;二是底×高=面积,两种方法得出的答案不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证,提炼出学习方法的渗透——转化。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转化”,事实上是教会了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来解决身边的几何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由于几何知识分散在各个年级中,要掌握几何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按“问题解决”思路来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如,在教学求长方体表面积时,笔者出示题目:“用4块长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积木堆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是多少平方厘米?”在教学求长方体的体积时,笔者出示题目:“现有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请你用它做一个深是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铁皮厚度不计,容积越大越好),你做出的铁皮盒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出示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就会画出容积最大的长方体。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使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田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