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卓尼,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安多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这里是西部重镇,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卓尼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而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让这里至今保留着独特的习俗。
不过,由于交通不便,这处秘境很少为外人所知。国庆期间,作者独自一人深入卓尼腹地,溯车巴河而上,从安多古刹前往百年藏寨,一路邂逅了美如画卷的山光水色、静穆幽深的藏传佛教学府,当然,也少不了在探秘旅途中的种种奇遇……
卓尼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相传,1254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诏请赴京,途经此地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命人在此处建立寺庙,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寺庙和当地的名字都因此而来,现在所称的“卓尼”是“召相”的变音。我找到酒店,扔下背包,挎上相机,直奔安多藏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名寺——禅定寺,准备一探这里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
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始建于1259年,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部的台地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过的洮河,鼎盛时期,僧侣曾多达5000余人,后屡遭兵祸、文革的破坏,仅剩百余人,现在的禅定寺由第十九代世袭土司杨积庆重建、修缮,在土司统治期间,寺里的主持之位,一直掌握在杨氏家族手中,“兄为土司,弟为寺主”的制度在这里世代相传。
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陡峭,这里游人罕至,即使国庆期间,游客也很少,整个寺庙只有我和从陕西自驾而来的几个人,开车的司机不停地抱怨路况太差。刚到这里时,正赶上僧侣诵经,袅袅的梵音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他们原本安静的生活。
2
禅定寺→麻路小镇→木多村→先地村→麻路小镇
我还没回过神来,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
次日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天气阴雨绵绵,但没想到,刚吃完早饭,天空就云销雨霁、阳光普照——我笃爱这样的高原气候,安静、舒适又变幻无常。
按计划,我将赶往麻路小镇,县城内的车站非常冷清,买票后上了一辆破旧的小巴车,车里充斥着刺鼻的腥膻酥油味,前排零散地坐着几位藏民。班车出了卓尼县,驶上碎石土路,一路上颠簸不断。没过多久,一个因施工堆成的大陡坡赫然出现,我还没回过神,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了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异常的诵经声和着突鸣的马达声,让人直冒冷汗,万幸的是,开车的师傅车技娴熟,有惊无险地驶过了这段陡坡。
爬上山冈,才发现这是一处宽阔的空地,上面经幡、风马旗随风而动,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手按相机快门,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没想到,在我拍得正欢时,突然爬上来三个彪悍的藏族大汉,鬼鬼祟祟地拿着罗网。我忙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正要去捕鸟。可我细看那网,分明就是捕鱼的网,在我的印象里,虔诚的藏民是不吃鱼的,我也没敢多问,忙转移话题:“这小山冈是用来做什么祈福仪式的?”带头拿网的大汉顿时不悦,恶声恶气地说了一通,良久我才明白他的话:这破地方是不正经男女厮混的地方。我顿感尴尬,哑口无言,只能目送他们下山。在原地斟酌了一会儿,决定赶快撤离这个小山冈,直奔木多村和先地村。 木多村和先地村坐落在半山坡上,前有波光粼粼的车巴河,后有环列的秀峰。两村相距一公里,由一条山间小路相接,村中散落着挂满青稞穗的架子,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高原秋日风景线。这两个村子很少受外界打扰,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话,由于我挎着单反相机,被村民们误当成了记者。虽然交流困难,但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好客,为了帮我找到合适的取景位置,村民们欣然地允许我爬上屋顶拍摄。
天色渐晚,此前答应来接我的司机却爽了约,我开始担忧:如果要在高原上露宿,后果不堪设想。幸好,我遇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在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慷慨地将我送回了麻路小镇。
贡巴寺依山而建,满山肃立的古柏和喇嘛修行的禅房沿着山坡叠加上去,错落有致,村庄与寺院相接,宗教、世俗生活井然相连。环顾此景,如果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遭,着实遗憾,于是我决定住一晚再走。
前往寺庙的途中,恰巧遇见几个中年人,我忙向他们打听住宿,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告诉我,这地方从来没有过宾馆、招待所,我的心情急转直下。曾考虑去寺里借宿,但寺规严格,8—9月僧房不得留宿客人,晚上7—9点念经时,任何人不得在寺院范围内行走。我无计可施,决定到与贡巴寺一河之隔的英加才村碰碰运气。
在英加才村,我一路询问都未果。就在我绝望时,一位名叫次正的小伙让我跟他走,但路上他依然迟疑不决,不停地盘问我。最后到他家,看了我的身份证,查看了我相机中的照片,确定我是来旅游的,才同意我在他家住一晚。
此刻,我才有心情远眺贡巴寺,这座金顶红墙的高大建筑雄伟壮观,楼台醒目,殿堂叠耸,金碧辉煌。这座寺庙使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底部大殿逐层收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塔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穿过小河,走进寺里,一路上很难看到僧人、游客,贡巴寺共有9个大殿,各殿大门紧闭,幸运的是,走到班禅殿门口时,恰好碰到有僧人开门,我询问可否进去一观,师父微笑地点头。
师父俗名尕藏苏努,法号释贤,管理着班禅殿。班禅殿的外墙上有1000尊释迦牟尼雕像,蔚为壮观,殿内香炉紫烟升腾,贡台灯火闪烁,四壁坐满佛像,众佛尊容各异,栩栩如生。我被这些逼真的佛像震惊得目瞪口呆,就在这时,释贤师父帮我请上了一炷香,并让我在他的指引下完成了跪拜礼,接着,他还热情地对墙壁上的各尊佛像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英加才村出发前往尼巴村,刚到村口,就幸运地搭上了一辆皮卡车,开车的是一对中年藏民夫妻,他们都在尼巴村的林场上班。
尼巴村位于车巴河中游,村寨坐北朝南,清澈的车巴河穿村逶迤而过,将村子分成两半:河的南岸地势平坦,房屋多为后期返修的藏式住宅;河北的房屋全建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悬空的栈道随处可见,这些栈道的一边依山固定,另一边则依靠圆木支撑,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解决了人、畜在山坡上往来的交通问题,更扩大了有效的生活面积。
这些藏式房屋的特色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房屋的外墙用厚厚的泥土建成,起到了牢固、保温和透气的作用;内部全部由木头搭建,牢固、结实、耐用。这些古香古色的藏式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百年藏寨”。此外,尼巴村还被称为安多藏区的长寿村,村寨里生活着不少百岁老人,其中最长寿的老人曾活到114岁。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这里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娘出嫁一天后就要回娘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都要留给女方家。这样的婚俗,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在尼巴村的桥头,矗立着一座嘛呢房,房外廊檐下悬挂着众多的牛头骨,上面用黑漆精心地写满了经文。从骨骼皲裂和灰白的程度来看,这些牛头骨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脆弱得似乎忽然就会碎裂、消失。
嘛呢房外,围绕着玛尼桶,有些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廊柱上,只要拉动绳子,玛尼桶就会转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专门为老人准备的:老人上了年纪后行走困难,转动大的经桶十分费劲,这样布置后,老人坐在地上,拉动绳子就可以完成转经的心愿了。
尼巴村的道路两旁立着木架子,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一串串成熟的青稞,将整个村寨映衬得格外古朴、静谧和祥和。村寨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空地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草地,悠闲的犏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展现出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高原农牧风光画卷。
至此,这次旅行接近了尾声。河流、草场、村寨还有古老的历史——所有一切都在这里交融,那千姿百态的秀色,那融在其中的质朴,都是城市里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这里的美丽、安静、质朴,使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梵天净土。
不过,由于交通不便,这处秘境很少为外人所知。国庆期间,作者独自一人深入卓尼腹地,溯车巴河而上,从安多古刹前往百年藏寨,一路邂逅了美如画卷的山光水色、静穆幽深的藏传佛教学府,当然,也少不了在探秘旅途中的种种奇遇……
卓尼是一个藏传佛教圣地。相传,1254年,萨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诏请赴京,途经此地时,见到两棵奇特的马尾松,便命人在此处建立寺庙,当地藏族称马尾松为“召相”,寺庙和当地的名字都因此而来,现在所称的“卓尼”是“召相”的变音。我找到酒店,扔下背包,挎上相机,直奔安多藏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名寺——禅定寺,准备一探这里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
禅定寺又名卓尼大寺,始建于1259年,坐落在卓尼县城西北部的台地上,寺院处于群峰环抱之中,俯视着穿城而过的洮河,鼎盛时期,僧侣曾多达5000余人,后屡遭兵祸、文革的破坏,仅剩百余人,现在的禅定寺由第十九代世袭土司杨积庆重建、修缮,在土司统治期间,寺里的主持之位,一直掌握在杨氏家族手中,“兄为土司,弟为寺主”的制度在这里世代相传。
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陡峭,这里游人罕至,即使国庆期间,游客也很少,整个寺庙只有我和从陕西自驾而来的几个人,开车的司机不停地抱怨路况太差。刚到这里时,正赶上僧侣诵经,袅袅的梵音萦绕在青山绿水之间,我们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他们原本安静的生活。
2
禅定寺→麻路小镇→木多村→先地村→麻路小镇
我还没回过神来,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
次日一大早我便起了床,天气阴雨绵绵,但没想到,刚吃完早饭,天空就云销雨霁、阳光普照——我笃爱这样的高原气候,安静、舒适又变幻无常。
按计划,我将赶往麻路小镇,县城内的车站非常冷清,买票后上了一辆破旧的小巴车,车里充斥着刺鼻的腥膻酥油味,前排零散地坐着几位藏民。班车出了卓尼县,驶上碎石土路,一路上颠簸不断。没过多久,一个因施工堆成的大陡坡赫然出现,我还没回过神,车就开始提速爬升,我瞬间后倾,摔在了座椅上,双手紧紧抓住座椅不敢放,前排手盘佛珠的老人,突然加大了诵经的声音,异常的诵经声和着突鸣的马达声,让人直冒冷汗,万幸的是,开车的师傅车技娴熟,有惊无险地驶过了这段陡坡。
爬上山冈,才发现这是一处宽阔的空地,上面经幡、风马旗随风而动,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手按相机快门,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没想到,在我拍得正欢时,突然爬上来三个彪悍的藏族大汉,鬼鬼祟祟地拿着罗网。我忙向他们打招呼,他们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正要去捕鸟。可我细看那网,分明就是捕鱼的网,在我的印象里,虔诚的藏民是不吃鱼的,我也没敢多问,忙转移话题:“这小山冈是用来做什么祈福仪式的?”带头拿网的大汉顿时不悦,恶声恶气地说了一通,良久我才明白他的话:这破地方是不正经男女厮混的地方。我顿感尴尬,哑口无言,只能目送他们下山。在原地斟酌了一会儿,决定赶快撤离这个小山冈,直奔木多村和先地村。 木多村和先地村坐落在半山坡上,前有波光粼粼的车巴河,后有环列的秀峰。两村相距一公里,由一条山间小路相接,村中散落着挂满青稞穗的架子,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高原秋日风景线。这两个村子很少受外界打扰,大部分村民不会说汉话,由于我挎着单反相机,被村民们误当成了记者。虽然交流困难,但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好客,为了帮我找到合适的取景位置,村民们欣然地允许我爬上屋顶拍摄。
天色渐晚,此前答应来接我的司机却爽了约,我开始担忧:如果要在高原上露宿,后果不堪设想。幸好,我遇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在得知我的情况后,非常慷慨地将我送回了麻路小镇。
贡巴寺依山而建,满山肃立的古柏和喇嘛修行的禅房沿着山坡叠加上去,错落有致,村庄与寺院相接,宗教、世俗生活井然相连。环顾此景,如果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遭,着实遗憾,于是我决定住一晚再走。
前往寺庙的途中,恰巧遇见几个中年人,我忙向他们打听住宿,始料未及的是,他们告诉我,这地方从来没有过宾馆、招待所,我的心情急转直下。曾考虑去寺里借宿,但寺规严格,8—9月僧房不得留宿客人,晚上7—9点念经时,任何人不得在寺院范围内行走。我无计可施,决定到与贡巴寺一河之隔的英加才村碰碰运气。
在英加才村,我一路询问都未果。就在我绝望时,一位名叫次正的小伙让我跟他走,但路上他依然迟疑不决,不停地盘问我。最后到他家,看了我的身份证,查看了我相机中的照片,确定我是来旅游的,才同意我在他家住一晚。
此刻,我才有心情远眺贡巴寺,这座金顶红墙的高大建筑雄伟壮观,楼台醒目,殿堂叠耸,金碧辉煌。这座寺庙使用的是殿塔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少见——底部大殿逐层收窄,大殿顶部成了佛塔的塔基,与漂亮的银色塔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穿过小河,走进寺里,一路上很难看到僧人、游客,贡巴寺共有9个大殿,各殿大门紧闭,幸运的是,走到班禅殿门口时,恰好碰到有僧人开门,我询问可否进去一观,师父微笑地点头。
师父俗名尕藏苏努,法号释贤,管理着班禅殿。班禅殿的外墙上有1000尊释迦牟尼雕像,蔚为壮观,殿内香炉紫烟升腾,贡台灯火闪烁,四壁坐满佛像,众佛尊容各异,栩栩如生。我被这些逼真的佛像震惊得目瞪口呆,就在这时,释贤师父帮我请上了一炷香,并让我在他的指引下完成了跪拜礼,接着,他还热情地对墙壁上的各尊佛像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二天一大早,我从英加才村出发前往尼巴村,刚到村口,就幸运地搭上了一辆皮卡车,开车的是一对中年藏民夫妻,他们都在尼巴村的林场上班。
尼巴村位于车巴河中游,村寨坐北朝南,清澈的车巴河穿村逶迤而过,将村子分成两半:河的南岸地势平坦,房屋多为后期返修的藏式住宅;河北的房屋全建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悬空的栈道随处可见,这些栈道的一边依山固定,另一边则依靠圆木支撑,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解决了人、畜在山坡上往来的交通问题,更扩大了有效的生活面积。
这些藏式房屋的特色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房屋的外墙用厚厚的泥土建成,起到了牢固、保温和透气的作用;内部全部由木头搭建,牢固、结实、耐用。这些古香古色的藏式建筑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百年藏寨”。此外,尼巴村还被称为安多藏区的长寿村,村寨里生活着不少百岁老人,其中最长寿的老人曾活到114岁。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这里还保留着独特的婚俗:姑娘出嫁一天后就要回娘家,在娘家住满3年才能回婆家,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这3年内生的孩子,都要留给女方家。这样的婚俗,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在尼巴村的桥头,矗立着一座嘛呢房,房外廊檐下悬挂着众多的牛头骨,上面用黑漆精心地写满了经文。从骨骼皲裂和灰白的程度来看,这些牛头骨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脆弱得似乎忽然就会碎裂、消失。
嘛呢房外,围绕着玛尼桶,有些大玛尼桶上拴着各色羊毛编织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廊柱上,只要拉动绳子,玛尼桶就会转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专门为老人准备的:老人上了年纪后行走困难,转动大的经桶十分费劲,这样布置后,老人坐在地上,拉动绳子就可以完成转经的心愿了。
尼巴村的道路两旁立着木架子,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一串串成熟的青稞,将整个村寨映衬得格外古朴、静谧和祥和。村寨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空地里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草地,悠闲的犏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展现出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高原农牧风光画卷。
至此,这次旅行接近了尾声。河流、草场、村寨还有古老的历史——所有一切都在这里交融,那千姿百态的秀色,那融在其中的质朴,都是城市里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这里的美丽、安静、质朴,使其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梵天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