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探究中领悟真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有两个单元是中外小说,分别是必修③第一单元和必修⑤第一单元。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也有不少作品被搬上了荧屏。相对于荧屏与文本,学生可能更青睐于前者,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或者说利用这些具有“可观性”的影视作品呢?我觉得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文本的真谛。
  先说说《祝福》。鲁迅先生的《祝福》可以说是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一般读者也对其小说背景的设置、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等有着深刻的印象。《祝福》在很早(上个世纪50年代)就改编成了电影。但电影中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怒砍门槛——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在讲解了《祝福》文本之后,我也让学生观看了电影中的这一情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从表现主题、展现人物性格出发来探讨改编情节是否合理。讨论后学生达成一致看法:怒砍门槛的情节有悖于祥林嫂柔弱的性格,祥林嫂达不到“反抗的境界”;影片的改编真有点出自“革命”的需要,而无益于悲剧主题的深刻表达。
  再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7集,这一集的内容正好与教材节选内容吻合。但在情节设置上依然有异,最大的不同就是林冲与店小二的关系。在电视剧中,店小二纯粹是个外人,只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反而将陆谦等人的密谋提前和盘托出;而原著则安排了林冲是店小二的恩人,店小二有意偷听不成。在这里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比较:哪种情节安排更好,为什么?讨论后明确:原著更好。可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探究。从情节的设置角度,一是设置了悬念;二是为下文林冲在破败的山神庙无意偷听,了解真相,怒火中烧,埋下了伏笔。同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通过写店小二与林冲的关系,我们至少了解了两点:当时社会的黑暗;林冲性格的善良厚道。从小说主题来看,一个如此厚道能忍之人,最后在那一场下得越紧的风雪中完成了血性的涅槃,逼上梁山,从而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通过这一比较探究教学,学生更能体味情节的设置是为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服务的。
  当然,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也不乏优秀之作。比如沈从文的《边城》。电影《边城》一开始的一个镜头就是爷爷与一个过渡人的“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而小说文本则出现在第六章。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比较探究的点:这个情节的提前,意义如何?学生各抒己见,我认为是各有其妙。电影讲求一个整体性,开头出现这一情节,让我们观众对爷爷有个初步印象:淳朴,也让我们初步领略了湘西的敦厚民风。小说文本安排在第六章,有助于我们整体了解爷爷的性格,通过解读“爷爷与翠翠”“爷爷与老熟人”“爷爷与过渡人”的三层关系,我们感受到了爷爷对孙女的关爱,对朋友的贴心,对他人的善良,我们就更能体会《边城》风俗的“纯”“美”。所以此处的改编是极妙的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相对可读性与可视性而言,影视作品带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眼球效应。我们更应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比较探究中不断领悟作品传递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西泰和中学。
其他文献
VB(Visual Basic)是可视化编程语言,在制作Windows窗口界面方面相对比较简单易学。SQL(SQL_Server)是微软生产的用于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软件产品之一。学生档案功能是学生
高等数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入校门首先接触到的课程。作为较早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我校而言,数学的教学经历了多个阶段。本文针对我院的高等数学教学实际
诗歌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需要进行传承、发扬。但诗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一些教师也只限于大纲的要求,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诗歌,不会进行深入地探究,只要求学生会背诵符合考试要求就可以了,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诗歌是缺乏深刻认识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选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实现学生的
集中抄表系统是电力企业中一项新型的系统,其可以实现电力营销的信息化,也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进步性。电力市场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以无锡锡山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
高效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问题"与"问驱动"两个因素的关系考量分析,我们发现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所谓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