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被称做地理的“第二语言”,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变化的有效方法。没有地图是无法进行地理教学的,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非常薄弱,许多学生连一些很常识的地图都不会阅读,甚至连经纬线都不懂,南北方向也不会判断,培养学生地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学生地图能力培养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使学生理解地图语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地图能力谈谈认识。
一、图文互换法
课本是讲授内容的依据,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文字,而地图是讲授内容的印证,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图示。“地图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和文字相比,具有突出表现性,在同一时间能看到更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学中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固着在地图上,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将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因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以365日5时48分46秒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五带”时,这一段文字是关于地球运动意义的重要阐述,包含许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如果结合《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理解记忆就变得轻松起来:①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②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轨道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快、在远日点慢。④由于以上原因,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⑤由于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上每一个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变化。⑥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的规律由此划分五带,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由此划分四季。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字与图形表示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高中地理学习中一般有示意图、分析图、分布图和综合图。不管什么类型的图文互换都是为了充分表达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图文互换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二、地图叠加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把有因果关系的图示叠加起来,可以更明确地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图上有成千上万个地理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寻找地理符号,阅读地理名称,一边联系前后知识,查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学习《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与渔场的关系。从图上明确全球五大渔场名称、形成类型及洋流名称。又如世界洋流的分布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并可用模式图表示,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二者对照,就容易理解了。
三、跨学科分析法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特别多。地理教材的各种图表中包含复杂多样的隐性信息,要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和收获隐性信息,需通过不同学科的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融合。只有重视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如2007年重庆市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选择题6~8题,有关中国最长两条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温变化图,要求学生不仅从水温、海拔、月份、距河源远近等因素分析题意,而且是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地理计算,更好地挖掘图表的隐性信息,排除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干扰信息。
四、利用好地图册
地图册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补充性参考地图,地图册中的图表内容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丰富。所以地图册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必需的参考资料。地图册中各种地图、图表、景观图、略图、标本图、模式图很多,让学生口头或文字说明图像资料中反映的相关内容,实现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地图册后面的练习有许多暗射地图、变式地图供学生练习,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位置,而且有助于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中多采用略图和版画
在地理教学中,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这种图只求神似、不计细节,旨在突出特点、节省时间,对要表现的地理事实切中要害、鲜明醒目,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表现能力。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地理教学中非常适用。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一节时,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只需简单几笔,即可把“三面环山,平原广阔”的地形基本特点勾画出来,而且醒目美观、容易记忆。(如图)
在地理略图运用过程中,教师及时灵活地配合讲授,边讲边画,能使死的“哑图”变成“活图”,同时动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的兴奋中心不断出现,学生注意力会随教师笔触和语言而转移,在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地图能力培养。如学习亚马孙平原的湿热气候,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用成因略图进行解说,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
运用地理板画进行教学在高年级也很适用,可以帮助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高一上册学习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难点,很多学生觉得抽象,无法理解。如果教师采用板画教学,在黑板上边讲边画,把书上的死图用活,动态演绎北半球三圈环流、三风四带的形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关键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在地理学习中做到左图右书,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读图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非常薄弱,许多学生连一些很常识的地图都不会阅读,甚至连经纬线都不懂,南北方向也不会判断,培养学生地图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学生地图能力培养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使学生理解地图语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地图能力谈谈认识。
一、图文互换法
课本是讲授内容的依据,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文字,而地图是讲授内容的印证,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式是用图示。“地图不仅是研究地理学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和文字相比,具有突出表现性,在同一时间能看到更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学中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固着在地图上,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将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因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以365日5时48分46秒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五带”时,这一段文字是关于地球运动意义的重要阐述,包含许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如果结合《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理解记忆就变得轻松起来:①地球自转、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②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轨道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快、在远日点慢。④由于以上原因,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⑤由于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上每一个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变化。⑥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的规律由此划分五带,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由此划分四季。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字与图形表示的内容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高中地理学习中一般有示意图、分析图、分布图和综合图。不管什么类型的图文互换都是为了充分表达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图文互换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二、地图叠加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把有因果关系的图示叠加起来,可以更明确地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图上有成千上万个地理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寻找地理符号,阅读地理名称,一边联系前后知识,查寻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学习《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与渔场的关系。从图上明确全球五大渔场名称、形成类型及洋流名称。又如世界洋流的分布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并可用模式图表示,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二者对照,就容易理解了。
三、跨学科分析法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特别多。地理教材的各种图表中包含复杂多样的隐性信息,要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和收获隐性信息,需通过不同学科的体系交叉、方法借鉴、文理渗透、知识融合。只有重视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如2007年重庆市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选择题6~8题,有关中国最长两条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温变化图,要求学生不仅从水温、海拔、月份、距河源远近等因素分析题意,而且是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地理计算,更好地挖掘图表的隐性信息,排除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干扰信息。
四、利用好地图册
地图册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补充性参考地图,地图册中的图表内容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丰富。所以地图册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必需的参考资料。地图册中各种地图、图表、景观图、略图、标本图、模式图很多,让学生口头或文字说明图像资料中反映的相关内容,实现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地图册后面的练习有许多暗射地图、变式地图供学生练习,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位置,而且有助于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中多采用略图和版画
在地理教学中,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这种图只求神似、不计细节,旨在突出特点、节省时间,对要表现的地理事实切中要害、鲜明醒目,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表现能力。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地理教学中非常适用。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一节时,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只需简单几笔,即可把“三面环山,平原广阔”的地形基本特点勾画出来,而且醒目美观、容易记忆。(如图)
在地理略图运用过程中,教师及时灵活地配合讲授,边讲边画,能使死的“哑图”变成“活图”,同时动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的兴奋中心不断出现,学生注意力会随教师笔触和语言而转移,在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地图能力培养。如学习亚马孙平原的湿热气候,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用成因略图进行解说,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
运用地理板画进行教学在高年级也很适用,可以帮助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高一上册学习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难点,很多学生觉得抽象,无法理解。如果教师采用板画教学,在黑板上边讲边画,把书上的死图用活,动态演绎北半球三圈环流、三风四带的形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关键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在地理学习中做到左图右书,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读图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