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活生生的人,怀有“喜怒哀惧爱恶仇”七情:而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因此,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情感性。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与和谐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共振,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产生美。
所以,情感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歌德说:“没有情感就不存在真的艺术。”白居易则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进行转化,和作品的情感一起注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对教学内容进行以感性为基础的理性诠释,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愈强烈,愈丰富,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到那时,文字就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精神、以力量、以美的享受的东西了。课文里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故事、精彩的语言,教师都带着浓烈的情感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那么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
1 .漫溢情感的阅读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造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2. 情感化的课堂氛围
授课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要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情感是这种双边活动得以维系的核心和灵魂。“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兴趣;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情感教学就是要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使学生能迅速被其吸引,心弛神往,从而获得心理、感情和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课堂教学要充满愉悦性。愉悦的课堂氛围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将真情融入课堂教学,学生被教师的良好情绪或激情所吸引和打动,就有了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从而乐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对此生动的概括。
课堂上,教师要体现亲切、热情、平等的教学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了:师生之间是一种对等的交流,而不是教师独自单向的发号施令般的说教;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而不是做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让教师唱独角戏:要让教学的因子弥漫到教室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只局限于那窄窄的三尺讲台。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推进教学,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就会有“高山流水,互为知音”的效果。
3. “出情传情”的授课活动
赞可夫说得好:“教师本身先要具有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与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导入到结束、从设疑到解难、从范读到讲解、从言语到体态等都渗透着自己的情感倾向,学生会自动跟随教师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情播情”、“以情激情”。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情感唤起学生的市美体验,激起情感共鸣。无论是喜笑颜开、心旷神怡,还是伤心落泪、忧郁悲愤,都是教学双方的一种融合着各种因素的情感状态,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
4. “以情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仅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必须感情充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时慷慨陈词,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有时娓娓动听,仿若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学生的心田;有时言辞警策,引起他们心头的震颤;有时话语充满诗情画意,陶冶他们的性灵;有时言语含蓄内蕴,促使学生回味无穷:有时语言幽默风趣,令学生兴趣盎然:有时引而不发,调动他们积极思维;有时言己尽而意无穷,促使他们回味思索……富于情感因素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赋予“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效果,“体察”出事物内在世界,将书本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和说服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使他们的情感和着课文的节拍起伏跳荡。通过情感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填补学生情感的贫乏和苍白,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作用与价值。
5. 情感充沛的课堂管理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当机立断,妥善处理。语文教师运用教学情感进行管理有利于调节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感情真挚自然可以粘住学生,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眼神、行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来进行管理。眼神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冷峻、严厉而责备的目光表达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感情,它会让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温暖、热情、赞许的目光表达的则是一种赞赏愉悦的情感,它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表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是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之情;表示不满甚至愤怒的冷峻表情,是对违纪学生的责问;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是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有时,教师讲课时声音的高扬低抑、话语的突然停顿,都是课堂管理机智所在。情感化的课堂管理是情感化教学体现较多的一面。
总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倡导情感化教学,一方面可将学生们僵化、沉睡的思维唤醒,纠正他们对语文课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戴着镣铐跳舞”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的心境和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奴隶,真正将语文学习作为升华自身情趣与审美观的一种切实需要;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共振,激发出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美。
所以,情感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歌德说:“没有情感就不存在真的艺术。”白居易则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进行转化,和作品的情感一起注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对教学内容进行以感性为基础的理性诠释,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愈强烈,愈丰富,对学生的内心情感以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也就越大。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到那时,文字就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精神、以力量、以美的享受的东西了。课文里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故事、精彩的语言,教师都带着浓烈的情感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那么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
1 .漫溢情感的阅读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造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2. 情感化的课堂氛围
授课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要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情感是这种双边活动得以维系的核心和灵魂。“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兴趣;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情感教学就是要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使学生能迅速被其吸引,心弛神往,从而获得心理、感情和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课堂教学要充满愉悦性。愉悦的课堂氛围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将真情融入课堂教学,学生被教师的良好情绪或激情所吸引和打动,就有了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从而乐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对此生动的概括。
课堂上,教师要体现亲切、热情、平等的教学态度,而不是居高临了:师生之间是一种对等的交流,而不是教师独自单向的发号施令般的说教;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而不是做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让教师唱独角戏:要让教学的因子弥漫到教室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只局限于那窄窄的三尺讲台。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推进教学,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就会有“高山流水,互为知音”的效果。
3. “出情传情”的授课活动
赞可夫说得好:“教师本身先要具有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与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导入到结束、从设疑到解难、从范读到讲解、从言语到体态等都渗透着自己的情感倾向,学生会自动跟随教师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情播情”、“以情激情”。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情感唤起学生的市美体验,激起情感共鸣。无论是喜笑颜开、心旷神怡,还是伤心落泪、忧郁悲愤,都是教学双方的一种融合着各种因素的情感状态,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
4. “以情激情”的课堂教学语言
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仅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必须感情充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时慷慨陈词,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有时娓娓动听,仿若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学生的心田;有时言辞警策,引起他们心头的震颤;有时话语充满诗情画意,陶冶他们的性灵;有时言语含蓄内蕴,促使学生回味无穷:有时语言幽默风趣,令学生兴趣盎然:有时引而不发,调动他们积极思维;有时言己尽而意无穷,促使他们回味思索……富于情感因素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赋予“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效果,“体察”出事物内在世界,将书本知识变成活的知识。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和说服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使他们的情感和着课文的节拍起伏跳荡。通过情感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填补学生情感的贫乏和苍白,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作用与价值。
5. 情感充沛的课堂管理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上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当机立断,妥善处理。语文教师运用教学情感进行管理有利于调节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节奏,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感情真挚自然可以粘住学生,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眼神、行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来进行管理。眼神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冷峻、严厉而责备的目光表达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感情,它会让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温暖、热情、赞许的目光表达的则是一种赞赏愉悦的情感,它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表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是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之情;表示不满甚至愤怒的冷峻表情,是对违纪学生的责问;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是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有时,教师讲课时声音的高扬低抑、话语的突然停顿,都是课堂管理机智所在。情感化的课堂管理是情感化教学体现较多的一面。
总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倡导情感化教学,一方面可将学生们僵化、沉睡的思维唤醒,纠正他们对语文课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戴着镣铐跳舞”式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的心境和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奴隶,真正将语文学习作为升华自身情趣与审美观的一种切实需要;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共振,激发出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