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理解:在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找寻平衡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注意联系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规律。本文以教材中的一道练习题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在数学教学与学生之间找寻平衡,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强化感知,激发探索兴趣;借助直观,深度理解规律;内化延伸,拓展丰富规律。
  【关键词】直观理解 探索规律 习题教学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页有这样一道题(如下图):
  教材编排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观察算式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在这些算式中,被减数都是99,而减数与差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恰好调换了位置。然后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类似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是怎样写出类似的算式的,进而发现:被减数为99,只要减数个位上与十位上的和是9,得到的差就一定符合上述规律。教师通过照样子写算式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练习相关的减法计算,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仿写算式的层面,学生因被动参与而对其中隐藏的规律理解不深刻,以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注意联系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规律。很显然,教材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实际情况,降低了对探索规律的要求,使规律很容易被发现,但处理上缺乏趣味性和层次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实,数学规律本身对于富于想象、思维发散、勇于探索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是“冰冷的美丽”。如何在数学与学生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让学生主动参加探索过程,在获得数学规律的同时,发展数学素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永葆数学探索的热情?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对此题做了如下的处理。
  一、强化感知,激发探索兴趣
  有效的教学是为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起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与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选择内容时,除了考虑规律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思考性,适宜小学生探索之外,还要注意联系相关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适当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对于规律的教学时,教师不妨把步子放慢一些,处理再细致一些。基于此,在教学时让学生经历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等初步发现规律的过程,加深其对数学规律的感知,激发其探索的欲望。
  【片段一】分层呈现,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吗?(出示:99)用99分别减18、27、36,结果是多少?你能自己动笔算一算吗?(出示三道算式)
  1.算一算
  三道题的得数分别是多少?(核对计算结果,出示完整的三道算式:99-18=81、99-27=72、99-36=63)
  2.看一看
  师:仔细观察三道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你有什么发现?
  生1:被减数都是99,减数和差都是两位数。
  生2:减数的十位上每次多1,减数的个位上每次就少1。
  生3:差的十位每次少1,差的个位每次就多1。
  3.说一说
  师:被减数相同,减数和差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不同,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减数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加起来是9。
  生2:差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数字加起来也是9。
  师:你能把发现的秘密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3:被减数是99,减数和差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调换了位置。
  这样的分层呈现,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比直接呈现三道算式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基于原有经验的“算一算”,更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首次感知,同时在比较相同与不同时,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信,为其进一步理解规律夯实基础。
  二、借助直观,深度理解规律
  数学规律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发现规律是有难度的,而在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规律则是难上加难。如果能赋予规律以直观,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笔者利用计数器,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搭建平衡点,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规律看得见、看得懂。
  【片段二】直观操作,理解规律
  1.拨一拨
  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观察和计算发现了算式中的奥秘,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这三道算式,再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生1:我拨的是第一道算式,先在个位和十位上分别拨9颗珠子,从十位的9里面去掉8颗珠子就剩一颗珠子,从个位的9里去掉1颗珠子就剩8颗珠子。
  生2:第二道算式也是这样,从十位的9颗珠子去掉7颗剩2颗,从个位的9颗珠子里去掉2颗还剩7颗。
  ……
  2.想一想
  师:为什么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与减数的相反呢?
  生1:因为都是从9里去掉的。
  生2:因为减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等于9。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不对呢?请你验证一下。
  师:没错,我们只要保证减数个位加十位上的数等于9,就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出差了。
  3.写一写
  师:请你按照刚才的发现,再试着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并用计数器验证。
  生:99-45=54,99-54=45,99-63=36,99-72=27,99-81=18。
  4.反例验证
  師:如果减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不是9,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举例试试看。   生1:99-21=78,没有这样的规律。
  生2:99-88=11,也没有。
  师:那你能再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规律吗?
  ……
  学习一个数学知识,如果在脑海中能组织起适当而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才是真正理解了。“拨一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这类算式的特点,使静态的计算动态化,尤其是对个位与十位交换位置体会更深刻。由于减数个位和十位相加的和是9,所以从99里减去其中的一个数就得到另一个数,反之亦然。这也就打通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差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与减数的相反。在感知、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写出类似的算式,最后通过反例验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通过“拨一拨”、“想一想”、“写一写”和反例验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思维从直观提升到抽象。直观的操作使规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内化延伸,拓展丰富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适当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渗透探索的方法,积累探索的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停留在被减数是99这一类算式的规律上,而是引领学生多走一步,感悟内化规律,使其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片段三】举一反三,拓展规律
  1.猜一猜
  师:如果被减数是88,要想减数和差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算式该怎样写呢?动笔试一试,并验证一下。
  生1:88-17=71。
  生2:88-26=62。
  生3:88-35=53。
  师:这样的算式能写几道?
  生1:刚才我们一共写了8道,为什么这里只能写7道呢?
  生2:88减八十几得到的就是一位数了,不符合上面的规律。
  师:那从减数是多少开始写起呢?写到多少为止?
  生1:从十几写起。
  生2:写到七十几。
  师:88减两位数,我们可以根据8的分与合,从17开始写起,写到71为止。
  2.写一写
  师:如果被减数是77,又能写几道?从减数是多少写起,写到多少为止?
  生1:我根据7的分与合知道可以写出6道。
  生2:可以从77-16开始写起。
  生3:写到77-61,与第一道算式77-16相比,减数和差调换了位置。
  师:这6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77-16和77-61。
  生2:77-25和77-52。
  生3:77-34和77-43。
  师:不仅要知道怎样写,还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习时要懂得迁移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提升。通过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也可以用于解决一类问题。因此,在教学完被减数是99的算式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的迁移,探索被减数是88和77的这一类算式。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算式可以写出几道,即利用数的分与合从一十几开始,到几十一为止。其次,让学生独立写一写,明确按这样的方法写,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最后,组织学生比较,进而发现这一类算式中,都有和它有联系的另一道算式,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是互通的,是有联系的。
  【片段四】回顾反思,应用规律
  (1)如果继续研究下去,你还会写出怎样的一类算式?课后继续研究吧!
  (2)说一说。回顾刚刚发现的规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规律的?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能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结构的再组织,其必不可少的机制是心理上的反省思维。“反省”也称“反思”,学生只有深入寻找知识间的内部联系,才能达到更高水平的理解,尤其是探索规律的知识。学生会通过观察、操作、计算发现规律,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不仅反思获得的规律,还要反思规律发现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方法和体会,使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同时,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
  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从直观理解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一组算式的重组和建构。借助操作、反例、举一反三,在学生与数学規律之间找寻平衡,实现知识的迁移,让规律不再是生硬的规定。
其他文献
蚂蚁金服上市被紧急叫停,滴滴打车APP被下架……资本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等突出问题引发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严格监管和依法查处。  资本野蛮生长的时代落幕了,但资本规范发展的时代开始了。毋庸置疑,中国不仅不会排斥资本,而且必须充分依靠资本的积极作用。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转换,再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资本,尤其是股权资本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 要】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选择,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问题情境 自主选择 思维品质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
     
想用铅笔、纸卷、报纸做一组摩天大楼吗?一起來动手吧!
【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始终贯穿中年段的语文教学,而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种子的旅行》一课为例,谈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整合单元要素、融入科学学科教学手段的认识和思考,以期追寻更加有效、宽广的语文读写课堂。   【关键词】学科融合 单元整合 读写训练  一、案例背景  新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小伞兵”和“小刺猬”》介绍了蒲公英和苍耳传
【摘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教学研究,将信息化教学手段普及运用于课堂,深度融合于教学,创新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合作、交流、发展的平台,成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深度融合 创新应用 思维发展   【课堂再现】   笔者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深入钻研教材,突出利用“班班通”设施及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展现
【摘要】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阐述了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明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的意义,讨论运用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   【关键词】布鲁姆——特内 教学提问模式 科学课堂提问 高效科学课
坐过山车横穿烈焰,背吸尘器攀爬高楼,拽气球飞上蓝天,在水下燃放绚丽的焰火……这些都是存在于脑海中的瑰丽想象吗?不,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的各种实验。他们精于计算,逻辑缜密,为了科学事业的进步发展,几乎没有他们想不出来和做不到的!  烈焰过山车  这是一座红色的过山车吗?不,它现在是一副巨型的“烧烤架”。在它的正下方,烈焰腾腾,火烧火燎。科学家为了设计这条钢铁轨道,着实费了一番工夫。他们安排浑身浸
谷子如何变成谷堆    一粒谷子躺在地上,增加一粒,再增加一粒,它们看起来都只是分散的谷子,但是,如果一粒一粒不断地增加,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谷堆。问题是:谷子与谷堆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哪一粒谷子增加后,分散的谷子就成了谷堆?  参考思路:这是一个量变逐步引起质变的典型例子。要点在于,不是所有的量变到质变的分界形式都是点状的、线性跳跃式的,它也可以是一个逐步过渡的区间。    第
一、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数学阅读的关注较早,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20世纪50年代编写了具有可读性的教材,并展开了程序教学实验。在70年代的时候,国外学生开始纷纷重视数学阅读的意义,积极研究数学阅读,并认为:学生应当培养自主阅读的学习态度,并具备相应的数学阅读能力。国内关于数学阅读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开始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以及深入落实,国内学者逐渐展开关于数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