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新思路及实现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模式 理论实验一体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仅仅起到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验成了理论知识的验证,甚至有些课程理论与实验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使中职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中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更不要说自主创业了。经过对周边化工或环保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現,用人单位所招的员工应是动手能力强的,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理论强的人才并不需要太多,因为大部分企业并非研发单位,而这种理论型的人才在大学中更容易找到。因此,中职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实验教学的辅助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只有不断地探索构建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要真正实现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还需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中把理论与实验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不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处于一定程度的脱节状态。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如分析化学可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物质的量分析法等几大模块。
二、编写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配套教材
编写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二是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三是遵循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建设多功能的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的实验室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场地是分为理论教室和实验室两部分,在教室讲完理论,学生进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理论,如此分割的安排是与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中职教学相悖的。所以一体化的实验室应该包含多媒体设备,可进行录像演示、PPT理论教学,等等。这样在老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的内容,理论与学生实验交替进行,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理论,老师在点评实验中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在熟练自己操作技能的同时对理论知识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培养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过去的分析化学教学是理论教师教理论,实验员指导实验。实施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要浑然一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求具有理论实验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我们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构建方法“学”会的;能力不是“讲”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以学生为主体“练”会的。所以高水平的好课,不是教师讲得如何好,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为中心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平时,学校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假期除了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还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工厂进行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等,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五、构建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出一张试卷,包含理论与实验的知识,但并未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如学生可能知道准确量取溶液是用移液管或滴定管,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移液管或滴定管的准确操作,这就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不相适应了。新的评价体系要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及必要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或由上级部门劳动技能鉴定专家组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鉴定考核。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而且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平时,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成职员,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评价,让学生较早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宗群,吴海梅,王传虎.基础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9.
[2]周玉敏.分析化学[M].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
[3]陈姗姗.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6-87.
[4]黄培东.中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浅议[J].广东化工,2009,(10):217-218.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学模式 理论实验一体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仅仅起到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验成了理论知识的验证,甚至有些课程理论与实验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使中职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中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更不要说自主创业了。经过对周边化工或环保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現,用人单位所招的员工应是动手能力强的,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理论强的人才并不需要太多,因为大部分企业并非研发单位,而这种理论型的人才在大学中更容易找到。因此,中职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实验教学的辅助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只有不断地探索构建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要真正实现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还需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中把理论与实验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不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处于一定程度的脱节状态。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如分析化学可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物质的量分析法等几大模块。
二、编写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配套教材
编写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二是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三是遵循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建设多功能的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的实验室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场地是分为理论教室和实验室两部分,在教室讲完理论,学生进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理论,如此分割的安排是与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中职教学相悖的。所以一体化的实验室应该包含多媒体设备,可进行录像演示、PPT理论教学,等等。这样在老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的内容,理论与学生实验交替进行,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理论,老师在点评实验中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在熟练自己操作技能的同时对理论知识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培养分析化学理论实验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过去的分析化学教学是理论教师教理论,实验员指导实验。实施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要浑然一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求具有理论实验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我们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构建方法“学”会的;能力不是“讲”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以学生为主体“练”会的。所以高水平的好课,不是教师讲得如何好,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为中心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在平时,学校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假期除了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还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工厂进行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等,为教师接触生产实际和了解科技进步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
五、构建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出一张试卷,包含理论与实验的知识,但并未涉及学生的操作技能,如学生可能知道准确量取溶液是用移液管或滴定管,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移液管或滴定管的准确操作,这就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不相适应了。新的评价体系要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及必要的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或由上级部门劳动技能鉴定专家组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鉴定考核。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而且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平时,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成职员,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评价,让学生较早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宗群,吴海梅,王传虎.基础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9.
[2]周玉敏.分析化学[M].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
[3]陈姗姗.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6-87.
[4]黄培东.中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浅议[J].广东化工,2009,(10):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