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好的物理教师是让学生发现自然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用优质的问题去召唤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火花中解决问题,并自觉地发现新的问题,是教师的责任。这种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叫“问题激励法”。“问题激励法”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跨越一道道问题坎,一步步迈进物理学宫殿。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问题引导激励法” 应用
创新教育的实施,课堂角色的全面转换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开始。实施创新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老教学的程式,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战略议题,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组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春风化雨般渗透到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物理知识之纲,而且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之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独特的物理创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问题激励法”正是物理创新教育大背景下的新生儿。
一、认知规律的启示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时,人们心中总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动,争先恐后地抢着第一个回答它,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这种冲动正是“问题激励法”激发出来的思维火花。火花绽放出的创造欲,会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神圣殿堂。当我们试图展示自己的观点时,智商仿佛骤然间变得很高,大脑在飞速地搜索和计算,并且智能化地扬弃着“内存”中的各种信息,生成崭新的思维。
二、“问题激励法”的运作手法
“问题激励法”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跨越一道道问题坎,一步步迈进物理学宫殿。
1.化抽象为具体
问: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是怎样阻止德国鬼子进攻的?看不见、摸不着带信给电视机的角色如果存在,怎样才能让它对电视机失去控制力?
在这样的情境和信息激励下,学生们自然会从游击队炸桥破坏交通的事件跨越到在遥控器和电视机之间设计障碍物,观察电视机的反应。老师此时给出模拟电视机的红外感应器,遥控器,各式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
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透明物体能阻碍遥控器对电视机的信息控制,而透明物体则不能时,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起他们心中的热情。
继续提问:是什么物质能穿透透明物体而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
答案至此呼之欲出——光。
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深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被动的知识传授一跃而为积极主动的创新实践。
2.将物理问题情境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过程。当学生被激发到“愤”和“悱”的状态时,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为科学探究和创造提供恒久的动力。通过“问题”激发互动,通过互动深化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有序的激励下螺旋式发展上升,形成思维的发散和迁移。
3.设计“残缺”问题
在特定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残缺”问题,以教学内容“残”的演化为主体,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跃升。
“残”,就是缺陷或不足。人为创设一些残缺,可让学生感悟出问题的“残”之所在,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通过“寻残”、弥补“残”,引发“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这种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演化内涵。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一课中,有如下对话:
问:请将串联电路中开关先闭合再断开,观察两只灯泡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闭合开关时两次灯泡同时发光,断开开关,它们同时熄灭。
问:请大家把并联电路中的开关合上,然后断开,观察它们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同时发光,同时熄灭。
问:你们认为串、并联电路工作特点相同不相同?
生:相同。
生:不完全相同,串联时两只灯比较暗,并联时却比串联亮。
问:它们是否就只存在这唯一的区别?
生:……
继续问:请大家把两种电路里任一只好灯泡换成烧坏的灯泡,再观察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坏了,另一只也不發光,而并联电路中它不会影响另一只的发光。
问:这说明串联电路用电器相互影响,而并联电路用电器互不影响,大家想想看,你们家中的电器设备是怎么连接的?
生:并联。因为家里电灯不开时,照样可以看电视。
生: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并联,在晚上家里的日光灯有时会变暗,还有时会“跳”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教师创设的问题背景,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深刻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被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怀疑就是提出问题,而问题又是物理探究和创新的起点。问题精神的真谛正是要敢于和善于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物质世界。
三、对“问题激励法”的几点冷思考
“问题激励法”是新的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有选择的借鉴,千万不能“拿来主义”。
1.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问题激励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也不应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问题激励法”的实施,确实改变以了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旧教学观念,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但切忌从向另一个极端,即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使教学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表面热热闹闹,学生全无收获。
3.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用问题激励学生,就是用思想去碰撞思想。尽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业已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提问有足够多的准备,但仍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答和问,这就是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好这类问题,往往会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一节课“出彩”的亮点所在,对这些问题不应草率收兵、敷衍了事。
4.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把“问题激励法”与物理实验有机集合起来,发挥“组合拳”的优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物理世界的天空中,到处闪烁着科学真谛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星光,而更广阔的领域里则悬挂着无数的“?”。作为学生进入物理殿堂启蒙者的初中物理教师,带着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些阶梯,甚至一些“磨难”,造就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是我们崇高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丽萍.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研究,2002.1,第一辑.
[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物理教与学,2008,(7).
[3]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师范大学编.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学物理,2008,(432).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问题引导激励法” 应用
创新教育的实施,课堂角色的全面转换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开始。实施创新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老教学的程式,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战略议题,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组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春风化雨般渗透到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物理知识之纲,而且要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之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独特的物理创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问题激励法”正是物理创新教育大背景下的新生儿。
一、认知规律的启示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人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时,人们心中总有一股不可抑制的冲动,争先恐后地抢着第一个回答它,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这种冲动正是“问题激励法”激发出来的思维火花。火花绽放出的创造欲,会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神圣殿堂。当我们试图展示自己的观点时,智商仿佛骤然间变得很高,大脑在飞速地搜索和计算,并且智能化地扬弃着“内存”中的各种信息,生成崭新的思维。
二、“问题激励法”的运作手法
“问题激励法”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环境中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跨越一道道问题坎,一步步迈进物理学宫殿。
1.化抽象为具体
问: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是怎样阻止德国鬼子进攻的?看不见、摸不着带信给电视机的角色如果存在,怎样才能让它对电视机失去控制力?
在这样的情境和信息激励下,学生们自然会从游击队炸桥破坏交通的事件跨越到在遥控器和电视机之间设计障碍物,观察电视机的反应。老师此时给出模拟电视机的红外感应器,遥控器,各式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
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不透明物体能阻碍遥控器对电视机的信息控制,而透明物体则不能时,成功的喜悦会更加激起他们心中的热情。
继续提问:是什么物质能穿透透明物体而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
答案至此呼之欲出——光。
通过问题链的层层深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被动的知识传授一跃而为积极主动的创新实践。
2.将物理问题情境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过程。当学生被激发到“愤”和“悱”的状态时,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为科学探究和创造提供恒久的动力。通过“问题”激发互动,通过互动深化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有序的激励下螺旋式发展上升,形成思维的发散和迁移。
3.设计“残缺”问题
在特定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残缺”问题,以教学内容“残”的演化为主体,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跃升。
“残”,就是缺陷或不足。人为创设一些残缺,可让学生感悟出问题的“残”之所在,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通过“寻残”、弥补“残”,引发“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这种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演化内涵。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工作特点一课中,有如下对话:
问:请将串联电路中开关先闭合再断开,观察两只灯泡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闭合开关时两次灯泡同时发光,断开开关,它们同时熄灭。
问:请大家把并联电路中的开关合上,然后断开,观察它们的工作状态如何?
生:同时发光,同时熄灭。
问:你们认为串、并联电路工作特点相同不相同?
生:相同。
生:不完全相同,串联时两只灯比较暗,并联时却比串联亮。
问:它们是否就只存在这唯一的区别?
生:……
继续问:请大家把两种电路里任一只好灯泡换成烧坏的灯泡,再观察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坏了,另一只也不發光,而并联电路中它不会影响另一只的发光。
问:这说明串联电路用电器相互影响,而并联电路用电器互不影响,大家想想看,你们家中的电器设备是怎么连接的?
生:并联。因为家里电灯不开时,照样可以看电视。
生: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并联,在晚上家里的日光灯有时会变暗,还有时会“跳”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教师创设的问题背景,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深刻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被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怀疑就是提出问题,而问题又是物理探究和创新的起点。问题精神的真谛正是要敢于和善于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物质世界。
三、对“问题激励法”的几点冷思考
“问题激励法”是新的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有选择的借鉴,千万不能“拿来主义”。
1.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问题激励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也不应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问题激励法”的实施,确实改变以了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旧教学观念,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但切忌从向另一个极端,即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使教学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表面热热闹闹,学生全无收获。
3.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用问题激励学生,就是用思想去碰撞思想。尽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业已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提问有足够多的准备,但仍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答和问,这就是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好这类问题,往往会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一节课“出彩”的亮点所在,对这些问题不应草率收兵、敷衍了事。
4.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如何更好地把“问题激励法”与物理实验有机集合起来,发挥“组合拳”的优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物理世界的天空中,到处闪烁着科学真谛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星光,而更广阔的领域里则悬挂着无数的“?”。作为学生进入物理殿堂启蒙者的初中物理教师,带着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些阶梯,甚至一些“磨难”,造就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是我们崇高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丽萍.物理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研究,2002.1,第一辑.
[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物理教与学,2008,(7).
[3]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师范大学编.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学物理,200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