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教育略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美,性别教育是从中小学到大学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别观,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而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性别教育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直到1987年女性学课程首次跨入高等院校课堂。截至2002年,中国大陆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和女性问题专题讲座。笔者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授课情况,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初步的探讨。
  
  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对于性别的自我认知即性别的自我概念,这也是我们所持有的性别观的组成部分。有学者曾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作过研究,方法是要求男女学生尽量提出描述一般男性和一般女性的形容词。结果发现男女两性都对更多的男性特征(如权力动机、独立性、情绪稳定性等)给予正性评价,对多种女性特质(如敏感、依赖、顺从等)给予了负性评价,结果显示出社会的看法影响两性对自身的看法。对于追求个性与自我的80后大学生对性别的自我概念又是如何呢?通过在课堂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一些定型观念的影响,比如,认为男性“勇敢、果断、豁达、沉稳”,认为女性“温婉、平和、细腻、忍耐”,尽管它们不一定符合实际状况,却对两性考虑自身及相对性别的看法影响很大。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会给很多并不符合定型观念的大学生的成长和自我接受造成影响和困惑,从而压抑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更多局限的女大学生。据一项调查发现,在校与在职女大学生中,分别有64%和53%肯定并悦纳自己的女性性别,另外36%和47%的女大学生宁愿选择男性性别;在校与在职的男大学生中,分别有86%和98%肯定并悦纳自己的男性性别,另外14%和2%的男大学毕业生宁愿选择女性性别。就在校的男女大学生相比较,男大学生对自我性别的肯定比女大学生高出22个百分点。
  因此,在性别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男性与女性的定型观念是由社会建构的、个体间的差异要远远大于性别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男性与女性的确在很多方面不一样,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不同,行为举止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心理和认知的变量方面,最大的差异存在于个人之间,而非群体之间。女生与女生有很大的不同,男生亦然,不是所有的男生都是坚强果断的,也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是安静羞涩的。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影响着两性的自我接受程度,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等,从而对两性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根据社会化理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最主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通过同一性别模仿、区别对待和角色自我认同,社会环境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形成了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男女角色的差异。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适时的性别教育会使其不断反思青少年时代所获得的性别角色信息,并在这种反思中不断学习,纳悦自我,减少被塑造的成分,增强自我塑造的能力,提高女大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同时也使男生坦然接受自己的个性特质,不为不具备社会所建构的男子汉形象而苦恼。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思与重塑,对传统社会分工模式身体力行的改变,有利于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平等的性别角色模式。
  
  关注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价值选择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意识。
  高等院校女大学生的比例从1995年的35.4%上升到2005年的48.95%,10年间比例上升了13个百分点,在校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未来的职业女性。这也同时佐证了现代科学的结论:男女两性在先天的智力上并没有明显差别。这些女大学生是否能够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无论对于她们个体、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应该说,多数女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职业意识,但也存在成就动机偏低的现象,她们局限在自己是女生的自我意识中,缺乏在职业领域追求与男性一样的成功的理想和抱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前就业的压力以及传统文化和社会偏见的影响。近年来在女大学生中流传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在婚配模式上,女性一般愿意找比自己大几岁的男性作伴侣,要求男性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学历层次、能力才干各方面都比自己优越,这种依赖感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影响着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挑战传统并非易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分专题系统讲授了女性寻求解放的历史、女性的经济地位、女性与社会角色、女性与教育、女性与参政、女性与健康等内容;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访谈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进程中女性寻求发展的体悟;并在自我性别经验的交流中相互启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性别分析的视角分析日常经验和实践,以及风俗、习惯上的传统意识,逐渐认识到作为社会半边天的女性要在社会上立足,要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就必须摆脱依赖性、自卑感和怯懦心理,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很多女生这样表达了她们对学习女性学课程的理解与收获:
  ——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作为一个现代的女大学生,女性学让我意识到什么是女权,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看到了当今女性发展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通过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对周围女性生活的关注,让我对新时代的女性有了自己的看法。”
  ——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质疑。有女生发出这样的反问:受教育方面,在农村,仍有相当多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关系不大;在择业方面,即使有是有学历的女大学生也仍受到性别歧视,更不用说无学历的女性了;在婚姻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仍流行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观念,难道女性要天生依靠男子吗?是女人就要做贤妻良母吗?对男人顺从、忘我、为男人和孩子牺牲一切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吗?
  ——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理解。针对课堂上所播放的张抗抗的访谈片——“我作故我在”,有同学这样说:“作家张抗抗所描述的作女可谓当代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形象楷模。她所要表达的女性主体意识还是很值得借鉴的。首先,女性要有自主意识,能够不依赖他人,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当然是在一定的道德和原则范围之内;其次,要有竞争意识,树立积极的强者心态;再次是进取意识,虽然不要求每个女性都要成为女强人,但至少要有进取心,尤其是在知识积累阶段,在学业上不断追求进步,为将来的发展就业做好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意识了,打破从众心理,盲从只能迷失方向。”还有的女生所萌发的主体意识无异于一种宣言:“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我与男人,任何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我为理想为价值而奋斗,我为我自己的目标而活,自信、自强、自立于世。”
  ——优化女性人生价值的选择。“女性自身要从思想上重视自己,从素质和技能上提高自己,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
  “现实中有不少实现人生价值的障碍,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家务劳动中占用女性大量的时间、精力,女性自身的惰性以及替代成就感。作为现代的女性,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勇敢的尝试,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以看出,接受了相当教育、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女大学生,在性别平等意识的引导下,她们对成功的自信、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并不比男性低。
  
  大学生对“男女平等”性别观的认识
  
  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今天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是否拥有平等的性别观、是否对男女平等有正确的理解,关系到今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尤其是今后走上管理层的人员,在制订各种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时是否具有性别平等的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公平。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过程中,“男女平等”的性别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角度的观点和认识:
  ——认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未作深入理解。
  “作为80后出生的一代人,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我们而言,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是生而平等的。男女平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也未加深究。”“男女平等是很自然的事,男女之间严重的性别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身边很多习以为常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男女平等而非男女相同。
  有男生认为:“男女有别,在社会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但在社会功能上没有可能完全平等,男有男的司职,女有女的作用,硬要男女在各方面都同等,那不是进步。”多数学生认同:“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无差异。承认男女差异,追求实质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同等对待。”
  ——对男女平等关系的未来设想。
  “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人们对女性仍有许多偏见。要实现男女平等还任重而道远,女性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经济能力,才能使‘男权’这个存在几千年的名词淡出人们的视线,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男女不平等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简单的分析主要是由于在生理结构上女性体力不如男性,导致男强女弱的思想;在社会关系上,社会上性别歧视现象压抑着女性的行动动机,甚至不给女性选择机会,导致社会上仍然男性成功者居多;在家庭中,家庭劳动多为女性,大男子主义盛行。对于男女平等,《墨西哥宣言》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加深了对平等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建立了平等的性别观。
  
  有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思考
  
  1.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培养健康的性别观
  “什么是女性学?女性学都讲些什么?”很多学生是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女性学课堂的。通过一学期的讨论学习,多数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尤其是“社会性别”这个分析工具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男女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在智力上,男女是没有差别的;在个性上,个体之间的差别要远大于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男女的差别在于,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和社会,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性别教育中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认识,很重要的一环是要摆脱以往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当前,由于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成功女性的榜样、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女生,在各个方面并不弱于男性,社会的发展也为女性搭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很多优秀个性品质已不再专属男性。
  2.推动男女两性共同反思传统性别观念
  应该说,男性也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比如,社会观念对女性表现的胆怯、哭泣可以接受,而男性若有此表现则会被轻视,所以男性往往有意压抑这些情感;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承受着比女性更大的压力等。但在我们的父权文化中,男性在社会地位、权力与金钱方面都有更多的特权,因而他们遭到的这些损害不那么显著。男性与女性作为共同发展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使女性享有平等的机会,同时也使男性受益。笔者本学期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共380人选修,男生约占选修人数的五分之一。在这样一个由男生参与的性别教育课堂里,可以更好地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在学习中共同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和规范中对于自身发展的某些束缚,以谋求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共同发展。很多男同学认真地参与了的课堂的学习、讨论,意识到了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象对女性有了更多的理解,对自己有了更多地体认,对平等的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比如对于女性权利的主张,对于家庭照顾的共同承担。
  3.性别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性别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校教育又是影响、塑造个体的重要手段,在学校里开设性别教育的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关注到以前没有关注到的领域;通过性别视角,对社会现象重新认识,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善于思考并提出质疑;对已有的性别概念进行再社会化,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性别观,培养出具有性别公正意识的现代公民。
其他文献
几十年过去了,沧桑岁月花白了我的鬓发,侵蚀了我的身体,却无法磨灭我的记忆。  1967年9月27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吃罢早饭,我正在组织召开营党委会议,此时,一个天大的喜讯降临了:师政治部通知,要我在9月30日到北京去参加周总理的国庆招待会。  我一下子蒙了,像是在做梦,竟连声反问:什?什么?尽管得到了对方的肯定答复,可我还是怀疑自己的耳朵。过了不大会儿,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电话核实。那位干事不
常规能源不足和电力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清洁替代能源之一,对于缓解能源匮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风力发电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提高运行效率、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已经成为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为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本文首先对双馈异步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
目的分析2例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总结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对临床血培养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检测。采用RT-PCR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下呼吸道分泌物,明确2例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结果2例患者起病急,进展迅速,肺部病变严重,积极治疗仍在短期内死亡,其中1例血培养、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taphylococc
研制核电子仪器时,直接使用放射源获取核脉冲信号会产生放射性危害,损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模拟核信号的信号发生器。  论文总结了核信号的统计特性和形状
通过对"两山一湖"区域生态系统的分析,认识到影响该区域生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毁林垦种、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
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标志着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确定,教师教育已经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的转型。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呈
门诊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窗口”和最前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巨大的就诊压力。由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供需不平衡以及患者倾向于大医院的传统就诊习惯等因素,导致人们的就医难问题
当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著述很多,但大多流于一种道德技术学或道德心理学上的思考,而缺乏一种道德哲学上的审视。道德本身的意义也被庸俗化了,在日常讨论中,它几乎完全等同于性行为方面的事情或政治上的腐败,“可见人们往往把‘道德’这个名词用于人类行为方面某些特定的论题或范围,而这种意义上的限制正是我们思想贫乏的反映。”[1]P2殊不知,“道德问题需要这样一种思考,即试图在一个人的具体决定同一个人的价值、原则之
为了实现逆向工程中对于中小型复杂几何形体大视场、高精度、低成本的完整测量,本文以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为主要手段,提出了一种由CCD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