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形成以师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为过程特质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变革实践。文章试图探寻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式教育 数学课堂 数学素养
生态式教育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提出的关于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教育范式,顾名思义,是以生态关系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生态平衡为中心,没有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中心,只有对话、融合、和谐。
新教学观视角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过程。以对话为特征的生态式教育和新的教学过程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形成以师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为过程特质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变革实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一、确定生态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获得真实进步,又不至于感到特别困难;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不感到虚度时光,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跟上并有收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对话”的空间和机会,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教学连除应用题为例:
学习后进的学生:会列分步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
学习一般的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并能说出解题思路。
学有余力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要求的生态化的数学教学目标,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对话”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促进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平等“对话式”的数学课堂,形成生态式教育的教学情境
平等“对话式”的数学课堂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并受到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来形成平等性的相互促进的课堂。在课堂上人人都可以展开自己想做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彼此敞开的,能获得对方的悦纳和理解,可以自由地以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或意见。在“对话”与分享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式教育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例题17×32)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下列一组开放式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直到问题解决:
(1)17×32表示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2)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7×30?
(3)再算什么?两个结果怎样相加?
(4)怎样用竖式相加?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找到什么规律?
在平等的“对话”中,每个人都是课堂中心,决不能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师生间一种不断的、高密度的“问—答”过程,而是师生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一种灵魂上的沟通。这种精神的相互回应、灵魂的相互转向构成了数学课堂中真实的师生关系,造就了不断相遇、不断碰撞、不断创造的生态式教育数学课堂,让师生在经验和智慧共享中相互造就。
三、将人文关怀引进数学课堂,营造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
理解教育倡导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实质上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一种理解关系。在数学课堂中,主要在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知”、“互悦”、“互动”的理解关系,具体来说,师生在数学认识上的相互理解,即彼此换位思考把握对方的数学需要与数学情感以及数学行为方式为“互知”;在此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数学情感表达,欣赏数学素养差异,悦意接纳,进入师生在数学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即为“互悦”;师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视界融合,把心灵上的理解变为行动上的支持,在数学行为上相互理解即为“互动”。通过“三互”,将人文关怀引进数学课堂,形成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在理解、和谐、共生的师生生态关系中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得到长远进步,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变革教学方式,实现数学课堂生态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如同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小群落,以其强烈的多元文化特征存在着、发展着。因此,数学课堂中师生应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融合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的生成方式推动教学活动,实现数学课堂生态的多相互动与动态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和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处于多元变动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静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呈现“活”的状态。上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组进行两分钟的口算比赛。哪组算的题目最多,哪组就获胜。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教师说:“我来加入刚才算对题目最少的一组,按原定规则再比赛一次。”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有人说:“不公平,老师的水平要高些。”又有人说:“老师不一定比我们算得快,关键是那组多了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情境摆在学生面前:怎样计算成绩才公平呢?于是,教师让所分成的几个小组讨论并尝试设计方案,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然后让各小组在班级发布与解释成果,并形成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反馈,生成与“平均数”相关的新问题的“生长源”,即小组中每个人算对多少题,在评价的基础上,组内修正自己的方案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平均数”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经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元互动,学生形成对“平均数”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这需要对数学课堂中生态式教育的教学作出准确和有效的评价。“新基础教育”研究打破了“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孰先孰后”的思维定式,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性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和重要资源。数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只是认定和解释数学课堂事实,而是旨在发现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师达到的不同水平,形成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不仅如此,还要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反思。归结到一点,就是它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的融合,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得更好。
生态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面对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动态数学课堂,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如何让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真正融合并转化为一节节真实的新型的数学课,还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毛文风.生态智慧与生态式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杨正强,李森.论中小学课堂生态平衡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5]金春平.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生态式教育 数学课堂 数学素养
生态式教育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提出的关于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教育范式,顾名思义,是以生态关系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生态平衡为中心,没有单一的教师和学生中心,只有对话、融合、和谐。
新教学观视角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过程。以对话为特征的生态式教育和新的教学过程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形成以师生交互作用、动态生成为过程特质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变革实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一、确定生态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获得真实进步,又不至于感到特别困难;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不感到虚度时光,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跟上并有收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对话”的空间和机会,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教学连除应用题为例:
学习后进的学生:会列分步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
学习一般的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并能说出解题思路。
学有余力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要求的生态化的数学教学目标,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对话”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促进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平等“对话式”的数学课堂,形成生态式教育的教学情境
平等“对话式”的数学课堂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并受到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来形成平等性的相互促进的课堂。在课堂上人人都可以展开自己想做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彼此敞开的,能获得对方的悦纳和理解,可以自由地以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或意见。在“对话”与分享的基础上,形成生态式教育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例题17×32)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下列一组开放式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发现,直到问题解决:
(1)17×32表示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2)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7×30?
(3)再算什么?两个结果怎样相加?
(4)怎样用竖式相加?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找到什么规律?
在平等的“对话”中,每个人都是课堂中心,决不能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师生间一种不断的、高密度的“问—答”过程,而是师生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一种灵魂上的沟通。这种精神的相互回应、灵魂的相互转向构成了数学课堂中真实的师生关系,造就了不断相遇、不断碰撞、不断创造的生态式教育数学课堂,让师生在经验和智慧共享中相互造就。
三、将人文关怀引进数学课堂,营造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
理解教育倡导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实质上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一种理解关系。在数学课堂中,主要在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知”、“互悦”、“互动”的理解关系,具体来说,师生在数学认识上的相互理解,即彼此换位思考把握对方的数学需要与数学情感以及数学行为方式为“互知”;在此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数学情感表达,欣赏数学素养差异,悦意接纳,进入师生在数学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即为“互悦”;师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视界融合,把心灵上的理解变为行动上的支持,在数学行为上相互理解即为“互动”。通过“三互”,将人文关怀引进数学课堂,形成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在理解、和谐、共生的师生生态关系中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得到长远进步,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变革教学方式,实现数学课堂生态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如同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小群落,以其强烈的多元文化特征存在着、发展着。因此,数学课堂中师生应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融合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的生成方式推动教学活动,实现数学课堂生态的多相互动与动态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和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处于多元变动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静听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呈现“活”的状态。上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组进行两分钟的口算比赛。哪组算的题目最多,哪组就获胜。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教师说:“我来加入刚才算对题目最少的一组,按原定规则再比赛一次。”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有人说:“不公平,老师的水平要高些。”又有人说:“老师不一定比我们算得快,关键是那组多了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情境摆在学生面前:怎样计算成绩才公平呢?于是,教师让所分成的几个小组讨论并尝试设计方案,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然后让各小组在班级发布与解释成果,并形成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反馈,生成与“平均数”相关的新问题的“生长源”,即小组中每个人算对多少题,在评价的基础上,组内修正自己的方案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平均数”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经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元互动,学生形成对“平均数”的认识。
五、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这需要对数学课堂中生态式教育的教学作出准确和有效的评价。“新基础教育”研究打破了“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孰先孰后”的思维定式,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性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和重要资源。数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只是认定和解释数学课堂事实,而是旨在发现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师达到的不同水平,形成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不仅如此,还要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反思。归结到一点,就是它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的融合,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得更好。
生态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面对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动态数学课堂,让生态式教育走进数学课堂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如何让生态式教育与数学课堂真正融合并转化为一节节真实的新型的数学课,还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毛文风.生态智慧与生态式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杨正强,李森.论中小学课堂生态平衡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5]金春平.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