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会计行为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利用会计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理论方法、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其使用者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业务水平限制或者受到多元化利益的驱动,某些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出现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符,甚至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等不良会计行为。
关键词 不良会计行为 判断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从是否主观故意的角度判断,不良会计行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会计行为主体非主观故意的不良会计行为;其行为主要表现为:会计原始凭证不完整、不规范,随意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账目混乱、资料丢失等等;第二类是会计行为主体出于主观故意产生的不良会计行为,即会计行为主体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下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以达到会计欺诈的目的,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制作假原始凭证,真账假做,假账真做,搞假报表等等。
一、当前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表现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效果日益显现,这也滋生出某些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谋利的行为。在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历年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中,发现为数不少的企业资产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利润不实的现象存在,一些单位的假凭证、假账、假表、假审计和假评估问题不容忽视,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很严重。某些单位为了达到享受政策优惠、维护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者出政绩等目的,也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假信息泛滥成为当前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突出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增盈利,隐瞒亏损。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往往出于夸大业绩、政绩以兑现自己的管理酬金或获得升迁机会的目的而采取这一做法。其具体方法包括跨年度提前确认收入、虚构销售业务、期间费用转入生产成本以虚增期末存货、大额待摊费用长期挂账、利息费用不合理资本化、伪造投资合同以虚构投资收益、非法确认财产重估增值等。
2、虚计成本,隐瞒利润。企业往往为了延迟或减少应纳税金而采取这一做法,或出于平滑收益的目的隐瞒当期利润,以待下年以丰补歉。其手段包括跨年度推迟确认收入、资本性支出费用化、多计折旧及摊销、提前结转成本、编造名册虚计工资、利用不平等關联交易转移利润等。
3、虚列资产,低估负债。企业往往接受资信评估或申请贷款时采取这一做法,以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粉饰良好的财务状况之目的。从方法上看,凡是导致盈利虚增的手法一般同时带来资产的虚增,此外,企业还利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资产”项目人为调节流动资产比例,而通过关联交易、表外筹资等隐瞒实际债务水平。
4、账外设账,截留收入。“小金库”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也是每年财政收入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或机关通过账外设立小金库,一方面转移、截留部分正常收入,以进行私分;另一方面隐匿一些违法收入,逃避检查、监督。
二、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成因
1、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同。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是解决代理问题,即如何使代理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问题。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工作的成果同时取决于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且当两种因素对委托人来说无法完全区分时,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的充分完全的信息,而资产所有者只能对此有大概的了解。当出资者与管理者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不对称信息就会发生道德风险。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经理人既能掌握和控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信息失真所受的处罚由企业而非直接责任人承担。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会计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如董事会人员和经理人员几乎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并且还保留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和级别。董事会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同样,经理人员不由董事会通过竞争性的经理市场选聘,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受董事会的节制,同时也不受经理市场的约束。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和总经理独揽大权,失去约束和控制,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出资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须会计师进行审计外,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者,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以及出于成本、时间的考虑,或出于客户的压力,或考虑眼前的利益等等因素,使有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信息也缺乏可靠性。
4、会计法规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我国建立起了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严格执法,能将违法违纪者绳之以法。执法不严,使一些造假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铤而走险,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也往往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造假之风,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蔓延。
5、会计人员的道德因素影响。尽管会计法规、制度、组织章程等对会计活动有各种规范的要求,但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并不容易。当两种道德标准相冲突时,会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就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通常表现为“合理但不合法”、“人家都这么做”等不良会计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会计人员会在压力下放弃道德原则,导致不良会计行为发生。
三、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危害和影响
1、弱化了国家宏观监督、调控的基础,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基础性数据之一,由于其核算失实、结果失真,从而扭曲了基本经济事实,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某些矛盾,使国家的宏观监督、调控失去可靠的基础,进而将导致重大财政、经济决策的失误。例如,在普遍“虚增利润”的信息影响下,容易造成财政虚收、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过度膨胀等不良后果。尤为严重的是,虚假信息干扰了政府风险预警系统的正常运用,使得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势必酿成巨大的社会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造成了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失真的账表数据,我国每年税款大量流失。通过改制、合资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人为压低、“贱卖”国有资产,抬高外方资产作价变相侵蚀国有资产,以及在“虚盈实亏”的背景下支付“清算性股利”而被境外投资者抽走资金等等,所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尽管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其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但作为核算工具的会计无疑充当了直接的手段和“帮凶”。
3、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经济的产出效益以及投融资体系与再生产之间能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某些企业在虚假会计数据的掩盖下,屡屡误导债权人与投资人,而品质良好的企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这极大地降低了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操纵一方面助长了投机泡沫,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误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收益低甚至严重亏损的企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动摇了整个市场的信用。
4、弱化了企业的内在约束与发展机制,恶化了企业外在环境。市场经济要求将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性的经济实体,为保证其生存和竞争,企业必须建立起内在的自我约束与发展机制,而会计信息是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的参数支持。某些企业为虚饰报表数据以获取种种短期利益,往往不惜歪曲原始记录、编造信息粉饰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各种不堪一击的漏洞,失真的会计信息在误导外部使用者的同时,也弱化了这一机制,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是一种严重的短期行为。同时,虚假的信息泛滥还助长了不正当竞争,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外在环境。
四、扭转和杜绝不良会计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是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也是遏制经济犯罪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当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让内部控制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当前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只有不断完善建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二)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欺诈等不良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优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革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即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公司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自我约束制衡的机制。努力建立和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通过股东大会和资本市场来评判,迫使经理人员把眼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而不是搞一些短期行为或采用虚假信息来蒙骗股东根据法人代理权的责权利对应原则,建立健全经理人法人代理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经理人的产生机制,在契约上明确限定经理人的法人代理权,以减少出资者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一是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审批、领报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职能创造条件。
二是要继续推行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人员逐级委派制,使会计人员隶属上级财政部门,一切待遇不再由企业控制,使他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会计事务,放心大胆地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是要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监督力量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任的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法制监管。
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股东集体诉讼制度。这样,违法者一旦染上民事官司,必定将面临巨额惩罚性赔偿。这会对意图违法者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遏制不良会计行为。
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财经纪律。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能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就要一查到底,以维护法律尊严。
(五)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培训教育。
一方面,应加强针对单位领导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其会计法治意识,从而支持会计人员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充分認识到主观上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的严重后果,促使其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自觉讲究会计职业道德,造就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
关键词 不良会计行为 判断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从是否主观故意的角度判断,不良会计行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会计行为主体非主观故意的不良会计行为;其行为主要表现为:会计原始凭证不完整、不规范,随意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账目混乱、资料丢失等等;第二类是会计行为主体出于主观故意产生的不良会计行为,即会计行为主体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下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以达到会计欺诈的目的,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制作假原始凭证,真账假做,假账真做,搞假报表等等。
一、当前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表现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效果日益显现,这也滋生出某些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谋利的行为。在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历年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中,发现为数不少的企业资产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利润不实的现象存在,一些单位的假凭证、假账、假表、假审计和假评估问题不容忽视,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很严重。某些单位为了达到享受政策优惠、维护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者出政绩等目的,也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假信息泛滥成为当前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突出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增盈利,隐瞒亏损。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往往出于夸大业绩、政绩以兑现自己的管理酬金或获得升迁机会的目的而采取这一做法。其具体方法包括跨年度提前确认收入、虚构销售业务、期间费用转入生产成本以虚增期末存货、大额待摊费用长期挂账、利息费用不合理资本化、伪造投资合同以虚构投资收益、非法确认财产重估增值等。
2、虚计成本,隐瞒利润。企业往往为了延迟或减少应纳税金而采取这一做法,或出于平滑收益的目的隐瞒当期利润,以待下年以丰补歉。其手段包括跨年度推迟确认收入、资本性支出费用化、多计折旧及摊销、提前结转成本、编造名册虚计工资、利用不平等關联交易转移利润等。
3、虚列资产,低估负债。企业往往接受资信评估或申请贷款时采取这一做法,以达到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粉饰良好的财务状况之目的。从方法上看,凡是导致盈利虚增的手法一般同时带来资产的虚增,此外,企业还利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资产”项目人为调节流动资产比例,而通过关联交易、表外筹资等隐瞒实际债务水平。
4、账外设账,截留收入。“小金库”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也是每年财政收入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或机关通过账外设立小金库,一方面转移、截留部分正常收入,以进行私分;另一方面隐匿一些违法收入,逃避检查、监督。
二、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成因
1、从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同。公司治理的中心问题是解决代理问题,即如何使代理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问题。当代理人为委托人工作,而工作的成果同时取决于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且当两种因素对委托人来说无法完全区分时,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的充分完全的信息,而资产所有者只能对此有大概的了解。当出资者与管理者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不对称信息就会发生道德风险。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经理人既能掌握和控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信息失真所受的处罚由企业而非直接责任人承担。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会计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如董事会人员和经理人员几乎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并且还保留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和级别。董事会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同样,经理人员不由董事会通过竞争性的经理市场选聘,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受董事会的节制,同时也不受经理市场的约束。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和总经理独揽大权,失去约束和控制,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出资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3、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须会计师进行审计外,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者,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以及出于成本、时间的考虑,或出于客户的压力,或考虑眼前的利益等等因素,使有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信息也缺乏可靠性。
4、会计法规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我国建立起了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严格执法,能将违法违纪者绳之以法。执法不严,使一些造假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铤而走险,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也往往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造假之风,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蔓延。
5、会计人员的道德因素影响。尽管会计法规、制度、组织章程等对会计活动有各种规范的要求,但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并不容易。当两种道德标准相冲突时,会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就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通常表现为“合理但不合法”、“人家都这么做”等不良会计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会计人员会在压力下放弃道德原则,导致不良会计行为发生。
三、我国不良会计行为的危害和影响
1、弱化了国家宏观监督、调控的基础,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基础性数据之一,由于其核算失实、结果失真,从而扭曲了基本经济事实,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某些矛盾,使国家的宏观监督、调控失去可靠的基础,进而将导致重大财政、经济决策的失误。例如,在普遍“虚增利润”的信息影响下,容易造成财政虚收、国民收入超量分配、消费过度膨胀等不良后果。尤为严重的是,虚假信息干扰了政府风险预警系统的正常运用,使得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势必酿成巨大的社会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造成了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失真的账表数据,我国每年税款大量流失。通过改制、合资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人为压低、“贱卖”国有资产,抬高外方资产作价变相侵蚀国有资产,以及在“虚盈实亏”的背景下支付“清算性股利”而被境外投资者抽走资金等等,所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尽管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其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但作为核算工具的会计无疑充当了直接的手段和“帮凶”。
3、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经济的产出效益以及投融资体系与再生产之间能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某些企业在虚假会计数据的掩盖下,屡屡误导债权人与投资人,而品质良好的企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这极大地降低了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操纵一方面助长了投机泡沫,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误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风险高、收益低甚至严重亏损的企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动摇了整个市场的信用。
4、弱化了企业的内在约束与发展机制,恶化了企业外在环境。市场经济要求将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性的经济实体,为保证其生存和竞争,企业必须建立起内在的自我约束与发展机制,而会计信息是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的参数支持。某些企业为虚饰报表数据以获取种种短期利益,往往不惜歪曲原始记录、编造信息粉饰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各种不堪一击的漏洞,失真的会计信息在误导外部使用者的同时,也弱化了这一机制,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长期发展埋下隐患,是一种严重的短期行为。同时,虚假的信息泛滥还助长了不正当竞争,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外在环境。
四、扭转和杜绝不良会计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是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也是遏制经济犯罪的必要手段。企业应当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让内部控制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当前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不良会计行为的产生。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只有不断完善建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二)不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欺诈等不良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优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改革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即通过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公司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自我约束制衡的机制。努力建立和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通过股东大会和资本市场来评判,迫使经理人员把眼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而不是搞一些短期行为或采用虚假信息来蒙骗股东根据法人代理权的责权利对应原则,建立健全经理人法人代理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经理人的产生机制,在契约上明确限定经理人的法人代理权,以减少出资者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一是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审批、领报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职能创造条件。
二是要继续推行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人员逐级委派制,使会计人员隶属上级财政部门,一切待遇不再由企业控制,使他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会计事务,放心大胆地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是要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监督力量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任的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法制监管。
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股东集体诉讼制度。这样,违法者一旦染上民事官司,必定将面临巨额惩罚性赔偿。这会对意图违法者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从而遏制不良会计行为。
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财经纪律。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能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就要一查到底,以维护法律尊严。
(五)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培训教育。
一方面,应加强针对单位领导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其会计法治意识,从而支持会计人员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充分認识到主观上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的严重后果,促使其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自觉讲究会计职业道德,造就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