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走出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着重从目标预设、动态生成两方面具体分析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误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时下不少教师却对“生成”教学存有片面理解,以致让数学课堂步入动态生成的误区。
  
  一、目标预设
  
  1.教材认识不足
  对于《分一分与除法》这节内容,教材编写意图是:经历核心概念“平均分”的建立过程,通过安排大量的“分一分”的活动,抽象出符号“÷”,建立除法的概念。然而在具体教学时,一位教师由于对教材认识的不足,未能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致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偏差,设置的三层预设提问如下:
  第一层:(1)9个苹果装一袋,18个苹果能够装几袋?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看一看可以用怎样的减法算式表示?(生答:“18-9-9=0”。)(2)这表示18里面有几个9呢?(生答:2个“9”。)
  第二层:(1)6个苹果装一袋,18个苹果能够装几袋?也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看一看可以用怎样的减法算式表示?(生答:“18-6-6-6=0”。)(2)这表示18里面有几个6呢?(生答:3个“6”。)
  第三层:2个苹果装一袋,18个苹果能够装几袋?再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看一看可以用怎样的减法算式表示?(生答:“18-2-2-2-2-2-2-2-2-2=0”,此时老师已明显感觉算法的繁琐,只好与学生一起寻求其中的简便方法。)
  真正“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老师虽能从创意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改编,但由于自身研读不够深入,在具体操作时,不仅没有使学生经历“平均分”这个核心概念的建立过程,而且导致学生将“除法的意义”错误地理解为“相同减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偏离预设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建模,但生活情景信息量较大,若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就会使学生产生多元误读,生成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一位教师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在导入阶段,原先的目标预设是引入学生较为熟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特点,引出“轴对称性图形”教学。然而,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却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人为地、机械地对立起来,过于注重生成目标,而轻视预设目标,以致学生各方面应获得的发展被兴趣所替代。
  且看一个具体的导入片断:
  出示汉字:日、月、年、中,要求:认真观察以下汉字,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特点。
  生1:它们都是独体字。
  生2:它们都是汉字。
  生3:它们都是方块字,形体很美观。
  ……
  如此教学尽管已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未能导入新课内容,严重偏离当初预设的目标。
  
  二、动态生成
  
  1.缺乏方法引领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缺乏一定的价值引领,对学生生成的多种算法、解法一味地褒扬,而不对其思维路径进行比较、优化,从而导致其思维丧失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如:对于“9加几”的计算题教学,许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算法探究、交流,即使在练习时当有学生用“计算器或摆小棒”等所谓自己的方式进行计算时,也不给予及时关注,任其发展。新课程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在本节课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方法的引领和“对各种算法的优化过程”,使得课堂教学背离了生成教学的理念,学生只能停留在原有经验、技能之上,无法通过比较、组合获得有效、简洁算法的发展。
  2.虚假“预设”生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展现动态生成、饱含生命灵动的精彩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期待,但这种生成不应是仅靠预设的刻意追寻,甚至是虚假“预设”生成,而应是水到渠成式的自然生成。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一位教师凭借自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充分施展起课前精心设计的预案。在理解了分数基本概念的后,一生突然提问:“老师,这里的‘1’为什么要加引号?”另一生立刻举手回答:“这个‘1’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不是我们讲的‘1、2、3、4’的‘1’。”多么及时的提问,多么有效的回答。听课者不禁鼓起掌来。然而,课间学生的议论却让我大跌眼镜,原来两位学生的一问一答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是一种虚假的“预设”生成。
  3.引导随意生成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既排斥那种以教师主观预设为流程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更批判那种任由学生主观意愿为主导的信马由缰式的课堂。鼓励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非意味着生成引导的随意而为。例: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得出立体图形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想了解其它什么图形呢?问题一出,一生举手说想“研究正方体”。按理说,“正方体的认识”不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此内容需要结合实物的观察,而教师对此却毫无准备,但为了顺应学生的意愿,尊重问题的提出,果断地放弃原先预案,立刻组织起“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来。在此,笔者看来,教者过于轻易放弃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内容,为“迎合”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学习需求的这一做法是不足取的,应在注重权衡的基础上相机引导,从而使生成适得其所。
  总之,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面对动态数学的课堂,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慧眼,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对生成作出科学评判,从而有效避免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祎.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
  [2]顾晓燕.和谐的课堂,不懈的追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3]张爱民.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02).
  [4]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布置得好的作业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只要学生知道教师要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通常他们都是愿意做作业的。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完成作业,就必须保证作业是明确的、有意义的,而且是学生能够完成的。    一、重“质”减量    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作出归类分析,
摘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对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怎样的意识、通过何种渠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意识途径    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创新意识;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动机;活化文本使用,培养创新思维;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
摘要: 本文根据新升本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注重校园学习环境建设;合理安排专业设置和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有效地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升本院校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问题措施    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升本院校发展的需要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进入大众
摘要: 数学是科学,又是文化,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本文主要从数学人文的内容,以及教师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策略与营造方法入手,综述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确立数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应有的人文价值,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格教化,最终让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 数学教学人文课堂人文精神    注:“本
数学课堂教学当然应以数学教学为主,但有些辅助性的工作教师如果做得很好的话,将会对推动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让课堂充满爱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的确如此,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用师爱去温暖和关怀学生。  1
在一幅描写学生写作难的漫画中,作者用了这样一幅对联描绘一个冥思苦想的学生: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难道写作文真的如此让人惧怕吗?学生提到作文就皱起眉头无从下笔,教师提起作文也是苦不堪言,往往教学精力用了不少,教学成效却迟迟不见,结果造成地人人畏惧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调动
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中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其显著特点是改进教学原则与方法,将培养能力放在比学习现有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美国学者曾明确宣布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培养能力不仅是历来许多中外教育家的主张,而且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