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改变高职艺术生文化基础不薄弱的瓶颈问题,需要明确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构建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探索“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模块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近年来,文化强市的战略发展对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量和质的要求。然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足。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性和启发性。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其不等同于一般的素质通识课,该课还是要立足语文本身,不仅要强调它的工具性,更要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了进一步改变高职艺术生专业发展这一文化基础不够的瓶颈问题,需要明确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构建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探索“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一、语文教学内容模块化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沿用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还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是愿意上大学语文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这实质是对语文课堂进行了简单的欣赏性和实用性的拆分。大部分同学才开始选择语文赏析课,可是在面临毕业、面临学历提升时,又意识到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设计不仅仅应该着力于学生喜欢与不喜欢,而是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未来职业为标准,设计一套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给学生职业发展、学历发展规划带来帮助的课程体系。探索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要求。
以学生发展特点为着力点,将大学语文课进行“模块化”的拆分,在学生刚刚离开高中,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可开设赏析类课程。进入大二后,可陆续开设实用性的课程。比如将欣赏性质的课程设置为《现当代文学赏析》《国学导读》,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考性,放在大一年级,有利于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养。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实用性的课程放在大二开设,在大三实习前期,确保了实用性知识的获取能够有效的提高针对性。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变成了赏析类、实用类的“模块化”教学。
二、语文教育实践模块化
(一)结合校内活动实践
校内实践活动可有效的将学生拉出教室之外,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促进学生与周边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有效的结合课程特色,在划分语文模块的时候相应的做好学生活动的设计,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做好了实践课程的衔接。在校内与学生活动的结合,保证了安全、动态、便捷的实施路径。结合大一的赏析类课程,可在大一新生中開展广受学生欢迎的朗读比赛、诗歌大赛等。还可与艺术类专业相结合,开设“艺融国学”才艺大赛、“艺融国学”综合表演大赛等,将艺术门类与语文巧妙结合,形成综合性、多元性的学生活动。
(二)结合岗位活动实践
艺术职业院校的课程都是要求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可将大学语文教学的大二课程设计为《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那么结合未来岗位需求,可开设简历制作大赛、活动策划书大赛、活动汇报材料写作大赛、演讲比赛、模拟应聘、面试现场等活动。还可结合具体的专业,各系部开展不同的岗位实践活动。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可结合艺术设计展,附加一个设计说明比赛。舞蹈专业的同学可结合原创舞蹈大赛,附加舞蹈创意大赛。通过与职业标准发生联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能跳出单一的基础人文素质课范畴,真正与学生专业、职业对接。
三、语文教学考核模块化
(一)表达模块
大学语文大纲要求大学生们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表达作为大学生语文考核的一大板块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口语表达考核模块可以采用演讲、朗诵、模拟招聘等形式进行。
(二)写作模块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不同,有序的组织开展写作模块的考核。比如在《现当代文学赏析》这门课,可以考察学生对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们可以从作品的内涵、特色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赏析的形式写下来。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上,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将对应的应用文进行书写,在学校里掌握职场所需的常用的应用文写作。
(三)表演模块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课堂还原给他们,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的快乐,在课程中加入表演的形式是丰富课堂内容的必要环节。比如《国学导读》课堂,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思通过情景剧、话剧、诵读、吟唱等形式表演出来。《演讲与口才》课堂,鼓励学生多多上台演说,将社交口才、导游口才、辩论口才都通过具体的内容形式,让学生自己摸索掌握,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扩大实践课堂的比例。
(四)综合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在借助于信息查阅、搜集、整理、交流、研究等学习形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读书的乐趣和知识,能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同时将所学、所思、所感,通过主题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用PPT汇报、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与大家交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日新月异的事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形式正式应时而生,“模块化”教学可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来组织实施教学,真正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融入其中,有利于高职艺术院校结合所开设专业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景辉,聂英杰.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沿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张立英.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3 1”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作者简介:
张秀娟(1985—),女,重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
项目:本论文是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度院级课题“高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6WYZY22)的成果。
关键词:“模块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近年来,文化强市的战略发展对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量和质的要求。然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足。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性和启发性。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其不等同于一般的素质通识课,该课还是要立足语文本身,不仅要强调它的工具性,更要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了进一步改变高职艺术生专业发展这一文化基础不够的瓶颈问题,需要明确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构建适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探索“模块化”的教学方式。
一、语文教学内容模块化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沿用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还向学生发出调查问卷,“是愿意上大学语文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这实质是对语文课堂进行了简单的欣赏性和实用性的拆分。大部分同学才开始选择语文赏析课,可是在面临毕业、面临学历提升时,又意识到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设计不仅仅应该着力于学生喜欢与不喜欢,而是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未来职业为标准,设计一套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给学生职业发展、学历发展规划带来帮助的课程体系。探索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要求。
以学生发展特点为着力点,将大学语文课进行“模块化”的拆分,在学生刚刚离开高中,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可开设赏析类课程。进入大二后,可陆续开设实用性的课程。比如将欣赏性质的课程设置为《现当代文学赏析》《国学导读》,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考性,放在大一年级,有利于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养。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实用性的课程放在大二开设,在大三实习前期,确保了实用性知识的获取能够有效的提高针对性。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变成了赏析类、实用类的“模块化”教学。
二、语文教育实践模块化
(一)结合校内活动实践
校内实践活动可有效的将学生拉出教室之外,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促进学生与周边的环境、自己的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有效的结合课程特色,在划分语文模块的时候相应的做好学生活动的设计,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做好了实践课程的衔接。在校内与学生活动的结合,保证了安全、动态、便捷的实施路径。结合大一的赏析类课程,可在大一新生中開展广受学生欢迎的朗读比赛、诗歌大赛等。还可与艺术类专业相结合,开设“艺融国学”才艺大赛、“艺融国学”综合表演大赛等,将艺术门类与语文巧妙结合,形成综合性、多元性的学生活动。
(二)结合岗位活动实践
艺术职业院校的课程都是要求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可将大学语文教学的大二课程设计为《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那么结合未来岗位需求,可开设简历制作大赛、活动策划书大赛、活动汇报材料写作大赛、演讲比赛、模拟应聘、面试现场等活动。还可结合具体的专业,各系部开展不同的岗位实践活动。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可结合艺术设计展,附加一个设计说明比赛。舞蹈专业的同学可结合原创舞蹈大赛,附加舞蹈创意大赛。通过与职业标准发生联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能跳出单一的基础人文素质课范畴,真正与学生专业、职业对接。
三、语文教学考核模块化
(一)表达模块
大学语文大纲要求大学生们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表达作为大学生语文考核的一大板块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口语表达考核模块可以采用演讲、朗诵、模拟招聘等形式进行。
(二)写作模块
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不同,有序的组织开展写作模块的考核。比如在《现当代文学赏析》这门课,可以考察学生对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们可以从作品的内涵、特色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赏析的形式写下来。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上,学生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将对应的应用文进行书写,在学校里掌握职场所需的常用的应用文写作。
(三)表演模块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课堂还原给他们,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语文的快乐,在课程中加入表演的形式是丰富课堂内容的必要环节。比如《国学导读》课堂,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思通过情景剧、话剧、诵读、吟唱等形式表演出来。《演讲与口才》课堂,鼓励学生多多上台演说,将社交口才、导游口才、辩论口才都通过具体的内容形式,让学生自己摸索掌握,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扩大实践课堂的比例。
(四)综合实践模块
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在借助于信息查阅、搜集、整理、交流、研究等学习形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读书的乐趣和知识,能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同时将所学、所思、所感,通过主题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用PPT汇报、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与大家交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日新月异的事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形式正式应时而生,“模块化”教学可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来组织实施教学,真正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和学生评价考核方式融入其中,有利于高职艺术院校结合所开设专业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景辉,聂英杰.博学与文雅的复归——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沿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张立英.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3 1”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作者简介:
张秀娟(1985—),女,重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
项目:本论文是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度院级课题“高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6WYZY2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