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子们离开文庙前一般会专门“求”个汉字带回家,文庙里常有身着越南传统服饰的老先生,用毛笔为人题写汉字。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开车去河内老城区办事,到文庙路口时因交通拥堵无法通行。当我终于驶离时,忽然意识到那是去上香的学子和家长们——越南有考试前去文庙祈福希冀金榜题名的传统。河內文庙是封建时代越南的最高学府,至今还供奉着孔子和越南古代大儒朱文安等儒家圣贤。这里的匾额、楹联、碑文、题刻全用汉字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子们离开文庙前一般会专门“求”个汉字带回家,文庙里常有身着越南传统服饰的老先生,用毛笔为人题写汉字。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开车去河内老城区办事,到文庙路口时因交通拥堵无法通行。当我终于驶离时,忽然意识到那是去上香的学子和家长们——越南有考试前去文庙祈福希冀金榜题名的传统。河內文庙是封建时代越南的最高学府,至今还供奉着孔子和越南古代大儒朱文安等儒家圣贤。这里的匾额、楹联、碑文、题刻全用汉字书写,记录了中越两国深厚的渊源。
来文庙通常要先给圣贤塑像和历代进士碑上香,学子们离开前一般还会专门“求”个汉字带回家。文庙里常有身着越南传统服饰的老先生,用毛笔为人题写汉字。写字的和“求”字的都一脸虔诚。春节期间,人们“求”得最多的字是“福、禄、寿、喜、仁、德”等,考试季则是“勤”和“成功”。我曾问一些“求”字学子,是否知道这些汉字的意思,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尝试用中文与一位题字老伯沟通,他只是微笑点头。我又换越南语与他交谈后才得知,老伯受酷爱中国文化的父亲影响,自小就练习汉字书法。
这位老伯的情况有一定代表性。直到20世纪中叶,越南还有不少人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胡志明主席本人古汉语和古体诗底蕴深厚,与多位中国老一辈领导人间有汉字诗和书信往来,写的古诗体裁的《狱中笔记》广为流传。他早年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写下一首《新出狱 学登山》:云拥重山山拥云,江心如镜净无尘。徘徊独步西峰岭,遥望南天忆故人。
从秦汉时期开始,汉字在越南存续了2000多年。汉字是越南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定文字,从帝王到官宦士子都要学汉语,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纲要,试题也是汉语文言文形式。越南封建王朝的官修史籍均以汉语文言文书写。因此,越南学界有个说法:学越南古代史必须懂汉语。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当局强行禁用汉字,但汉字一直作为特殊文化符号存在着。
1945年,胡志明主席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首任教育部长武庭槐重新恢复被法国殖民当局强行禁止了30多年的高校汉语教育。武庭槐的儿子武世魁是我的老朋友,退休前是河内大学外语系主任。老先生曾向我动情回忆幼时在父亲熏陶下学汉语的经历。他告诉我,他的汉语开蒙教材是他儒生出身的爷爷亲自用毛笔字编写的。像武世魁这样受家庭熏陶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的越南朋友,我还认识一位。她上大学时在越南国家电视台办的汉语大赛取得优异名次。她的父亲年轻时就坚持收听汉语广播,且特别喜欢金庸小说里的王语嫣。他希望女儿也会讲中文,并像王语嫣那样美丽。
我走过越南很多地方,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越南民宅多为独栋,一栋小楼就是一户家庭。很多小楼门前都有一块镇石,用中文刻写着“泰山石敢当”。这样的习俗和我国华南一带几乎一样。
目前越南开办汉语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河内一些中学也开设汉语课程,还开办有十几所汉语中心。此外,在老街、谅山、高平、海防等其他省市也开有中学汉语课程。几年前,我遇到一群高校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老师带领下认真抄写刻在老屋上的汉字楹联。当时我的心底莫名涌出一股热流。对这些越南年轻人来说,汉字是百年沧桑的讲述者。在历史的昭示中,人们还将继续出发走向共通的未来。
其他文献
又到了飘雪的季节,大多数花草选择了枯萎、冬眠,雪花莲却破土而出。它们探出娇羞的绿叶,挂起洁白的小花,恬静而从容地面对着冰雪,给寒冬带来色彩,给人们带来慰藉。 雪花莲是在冬天里盛开的花。几天前,2020年的第一场雪在爱丁堡翩然而至,我开始在家附近的河边林下寻找雪花莲。送给雪花颜色的花 雪花莲,别名雪滴花、铃花水仙、待雪草等,它是冬末春初盛开的第一种花,象征着希望,在欧洲深受喜爱。大概因此,關于它
读《埃仑诗集》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英中合璧的书名:英文是:“ISLANDPoetry andHistoryof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1910-1940”;中文是四个漂亮的行书字:《埃仑诗集》。 封面封底:淡灰色的天穹和谈蓝海水相映衬,背景是天使岛(就是英文书名中的Angel Island)的依稀轮廓和一艘缓缓驶
葛亮 1978年生于南京,现居香港,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北鸢》,小说集《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等。近日出版新作小说《瓦猫》。 数年前,葛亮读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其中一章是《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这一章序言的末尾,曹雪芹写道:“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汇集
选自《谢觉哉日记》 谢觉哉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一起,当年被人们誉为“延安五老”。这五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已离开了人世。每当我们提到他们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怀念和敬仰之情。 他们的著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而且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价值。《谢觉哉日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书。 《日记》记年久远,珍贵翔实。《日记》记录了谢老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九年(中间有的日记在
2021年3月,冼妮娜在杭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朱红羽/摄) 烟花三月,杭州市西湖区马塍路上绿树成荫。午间小憩后,82岁高龄的冼妮娜独自下楼,在吴侬软语间与相熟的邻里擦肩而过。她手里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布袋,又挎着单肩包,没有拄拐棍,也不乘电梯,看见《环球人物》记者就开心地打招呼,声音高高的,眼神亮亮的,讲话依然带有一丝西北口音。 冼妮娜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独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大西北
2021年5月,孟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百年歌声》节目录制现场。 孟于即将满100岁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百年歌声》節目的录制现场,当她出现在《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时,散发着一种气场——充满斗志的、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气场。她双眼中的神采并不因岁月而黯淡,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传递着战士特有的敏锐与坚定。这气场贯穿采访始终,某些瞬间甚至令记者分不清谁更年轻。 唯一让人
一位姓冯的南唐词人,关于他的名字,书上有两种写法: 一、冯延己——见《中国文学史》(人文版文科教材)、《唐宋词选释》(人文版)、《中国通史简编》(人民版)、《隋唐五代史纲》(人民版)、《中国人民大辞典》。 二、冯延巳——见《中国文学史》(人文版,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中华版)、《词综》(上海古籍版)、《辞海》。 《新五代史》作“巳”。《新唐书》的编撰人欧阳修是崇冯氏为师的,冯延巳对他影
《科技导报》第一、二期评述 居住在美国的著名华裔科学家和华侨集资出版的中文杂志《科技导报》,已刊行两期。这个刊物内容丰富,执笔者均为有关专家。它的编辑部设在纽约州的石溪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柏克利,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设有分社。该刊在香港印刷,向世界各地发行,目前在我国国内的发行总数为十万册。今后将在国内大量发售普及本,扩大海内外发行渠道,增设各地分社,并进一步筹集资金以支付每期数万美金的费用。从
《晚照楼论文集》内容精辟,反映了一位老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 马茂元先生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又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贯读书刻苦认真,根基扎实。例如唐诗五万首中,他几乎能背出二万首。《晚照楼论文集》为他的文学论文选集,虽然仅只十八篇,实则选自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内容相当精辟。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由于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如他写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
2015年,时任国防大学教授的张召忠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今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在年轻人云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退役海军少将张召忠3月底就开始为海军庆生了——《张召忠说》连续录制了5期系列特别节目,年轻网友在节目里刷满了“弹幕”,感慨海军70年征程的不易与非凡。 张召忠为人民海军70周年大庆已经预热两年了。从2016年开始,他写的《进击的局座:悄悄话》以一年一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