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关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承担学科——《道德与法治》,更是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就将从这门学科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角度,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主要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词汇,甚至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重视这项内容,纷纷把核心素养纳入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正规体系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培育核心素养会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哪些可喜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这是每一位从教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它本身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中,文本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综合性强,实践性足,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依托和保障。所以,作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爱上这门科目,爱上这个课堂,在课堂上享受真正的幸福教育,同时,彰显学科的魅力和特点,并且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找准核心素养的定位,认清课堂教学的宗旨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具体来说,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诉求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它激励着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去挖掘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向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和学生开展互动,不断武装学生的头脑,科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无疑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进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大潮在冲击着人们,各种思想潮流也层出不穷,应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保持赤子之心,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和课堂中去寻找答案。本学科一贯坚持“立德树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均有赖于本学科的正确宣讲和传承,让学科教学为学生的正确思想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掷地有声,为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二、 依托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那么该如何在本学科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积极调整教学观念,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己任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仅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得分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抓手,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唯分数为尊,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了空谈,更谈不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了。所以,若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的任务便是要求任课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学科的特点,读懂学科的内涵,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强化本学科在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上的方向性和引导性。
教学观念需要调整,一方面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如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提升,法律意识要强化,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领身份。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学科的教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与时俱进,积极进步,紧密贴合时代的发展节奏,全面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民主的氛围,突出学生的能力,展示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爱在家人间》时,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能够与父母主动沟通;同时,学会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升沟通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在教学如何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时,笔者首先跟学生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些矛盾,以及解决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或者矛盾等,比如因为上网产生的矛盾、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误会等,学生有了教师平易近人的谈话做铺垫,他们也能开诚布公地交流讨论,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到自己和父母的矛盾和误会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交流较少等,也提醒了他们和父母之间应该如何沟通,如何正确地表达爱意,表达孝心。
(二) 着重提升文化基础,以学生的科学精神为重点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具备理性思维、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思考探究,才能够不断应对更高的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初中阶段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重點和方向,通过对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让其懂道理,明是非,甚至能够做到质疑批判。
在课堂中,我们会有存在争议的话题,会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会有需要探究实践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培养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重要契机。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问题大胆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辩论等方式自主探究答案,教师通过不断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命可以永恒吗》一框时,在上课伊始,笔者便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辩论点自主分为两大组,可以选择“可以永恒”,也可以选择“不可以永恒”,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寻找合适的论据对观点进行辩论,以此来论证本组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超乎笔者想象,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观点愈发明确。在学生的辩论过程中,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勇于质疑批判的精神得到提升,理性的思维进一步巩固,最终促进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维熏陶悄然在课堂伸展。 (三) 大力提倡亲身实践,以学生的美德传承为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授课的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鉴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辅助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强化课堂认知,增强自身感悟,传承社会美德,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民风民俗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端午节前夕,针对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展开具体的讨论,组织同学们亲手包粽子緬怀屈原,学习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每年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里,鼓励大家争当活雷锋,积极做好事,在助人为乐中提升自我的价值。
尤其是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家的意味》时,如果单纯地针对书本知识对学生照本宣科,既不生动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所以笔者灵机一动,鼓励同学们亲身实践,回到家之后,自己设计“一日孝心行”活动,在和父母的相处、沟通中,表达孝心,传达爱意,可以为父母做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或者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亦或是为父母洗一次脚,过一次生日,为父母做一张卡片等等,通过身体力行,践行教学宗旨,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让学生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四) 组织参与模拟情境,以学生的现实能力为目标
学生将来需要走入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主人翁,所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和社会零距离地沟通,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明是非,懂道理,真正掌握各项现实生活中所要求具备的能力。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课堂平台,设置模拟法庭,给学生搭建形象化的平台,分配好不同的法庭角色,有原告、有被告、有公诉人、有法官等等,挑选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且具有代表性,例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赡养老人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练习,真正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做时代的好公民,做学校的好学生。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同声音进行辩论,明辨是非,增强道德修养,提升法律意识。
三、 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提倡亲自实践,贴近社会现实,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提升文化基础,懂得自主发展,以及更多进行社会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冬鸽.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关键点[J].教育家,2018(46):26.
[2]傅丹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打造生本法治课堂——以“生活需要法律”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13-14.
作者简介:
钱丹,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主要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词汇,甚至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重视这项内容,纷纷把核心素养纳入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正规体系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培育核心素养会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哪些可喜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这是每一位从教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它本身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中,文本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综合性强,实践性足,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依托和保障。所以,作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爱上这门科目,爱上这个课堂,在课堂上享受真正的幸福教育,同时,彰显学科的魅力和特点,并且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找准核心素养的定位,认清课堂教学的宗旨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具体来说,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诉求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它激励着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去挖掘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时,在向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和学生开展互动,不断武装学生的头脑,科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无疑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进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大潮在冲击着人们,各种思想潮流也层出不穷,应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保持赤子之心,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和课堂中去寻找答案。本学科一贯坚持“立德树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均有赖于本学科的正确宣讲和传承,让学科教学为学生的正确思想发展保驾护航。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掷地有声,为培养出新一代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二、 依托课堂教学的平台,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那么该如何在本学科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积极调整教学观念,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己任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仅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得分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抓手,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唯分数为尊,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了空谈,更谈不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了。所以,若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的任务便是要求任课教师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学科的特点,读懂学科的内涵,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强化本学科在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上的方向性和引导性。
教学观念需要调整,一方面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如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提升,法律意识要强化,真正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引领身份。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学科的教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与时俱进,积极进步,紧密贴合时代的发展节奏,全面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民主的氛围,突出学生的能力,展示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爱在家人间》时,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能够与父母主动沟通;同时,学会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升沟通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在教学如何解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时,笔者首先跟学生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些矛盾,以及解决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误会或者矛盾等,比如因为上网产生的矛盾、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误会等,学生有了教师平易近人的谈话做铺垫,他们也能开诚布公地交流讨论,从而从本质上认识到自己和父母的矛盾和误会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交流较少等,也提醒了他们和父母之间应该如何沟通,如何正确地表达爱意,表达孝心。
(二) 着重提升文化基础,以学生的科学精神为重点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具备理性思维、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思考探究,才能够不断应对更高的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初中阶段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课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重點和方向,通过对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让其懂道理,明是非,甚至能够做到质疑批判。
在课堂中,我们会有存在争议的话题,会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会有需要探究实践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培养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重要契机。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问题大胆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辩论等方式自主探究答案,教师通过不断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命可以永恒吗》一框时,在上课伊始,笔者便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辩论点自主分为两大组,可以选择“可以永恒”,也可以选择“不可以永恒”,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寻找合适的论据对观点进行辩论,以此来论证本组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超乎笔者想象,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观点愈发明确。在学生的辩论过程中,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勇于质疑批判的精神得到提升,理性的思维进一步巩固,最终促进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维熏陶悄然在课堂伸展。 (三) 大力提倡亲身实践,以学生的美德传承为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授课的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鉴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辅助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强化课堂认知,增强自身感悟,传承社会美德,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民风民俗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端午节前夕,针对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展开具体的讨论,组织同学们亲手包粽子緬怀屈原,学习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每年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里,鼓励大家争当活雷锋,积极做好事,在助人为乐中提升自我的价值。
尤其是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家的意味》时,如果单纯地针对书本知识对学生照本宣科,既不生动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所以笔者灵机一动,鼓励同学们亲身实践,回到家之后,自己设计“一日孝心行”活动,在和父母的相处、沟通中,表达孝心,传达爱意,可以为父母做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或者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亦或是为父母洗一次脚,过一次生日,为父母做一张卡片等等,通过身体力行,践行教学宗旨,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让学生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四) 组织参与模拟情境,以学生的现实能力为目标
学生将来需要走入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主人翁,所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和社会零距离地沟通,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明是非,懂道理,真正掌握各项现实生活中所要求具备的能力。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课堂平台,设置模拟法庭,给学生搭建形象化的平台,分配好不同的法庭角色,有原告、有被告、有公诉人、有法官等等,挑选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且具有代表性,例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赡养老人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的练习,真正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做时代的好公民,做学校的好学生。
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同声音进行辩论,明辨是非,增强道德修养,提升法律意识。
三、 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提倡亲自实践,贴近社会现实,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提升文化基础,懂得自主发展,以及更多进行社会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冬鸽.核心素养落地的三个关键点[J].教育家,2018(46):26.
[2]傅丹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打造生本法治课堂——以“生活需要法律”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13-14.
作者简介:
钱丹,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