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实现全面教育,而全面教育离不开文化艺术教育,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成为素质良好的人才,离开了文化艺术修养,素质的结构便有了缺陷。中学的美术教育是构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正是以提高学生全面.整体素质为目的,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学要强化直观性
眼睛是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教学中对直观性、形象性的研究,其意义要大于其他学科。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而一些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只能涉及美术作品的一般性特征或某几个方面,不能穷尽作品的所有信息。我们更不能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这样,美术作品客观上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不能为学生所吸收,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
美术欣赏更多的是欣赏者与作品直接交流,高中美术课本上所能提供的美术作品是极少的,这样便不能更多的满足学生欣赏的需要,教师应尽量收集和创作美术作品。既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收集来的材料(包括美术作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1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本人或他人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在讲述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的材质、肌理时更应该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美感;2.通过幻灯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展示美术作品。这类作品的展示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的,例如在讲述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除了展示该作品之外,还可以在课件中加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电影画面;3.参观画展、博物馆、历史名迹等。不是所有的欣赏活动都可以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要适当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在课堂上欣赏不到的或是有利于课堂欣赏的美术作品。
二、美术欣赏教学要加强知识性
美术欣赏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和生活阅历,更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美术欣赏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每一件美术作品都由很多层面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美术作品外在形式、由色彩、明暗、形体、肌理及组合方式等的构成,这一层一般被称为“再现层”。要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这一层,教师需要讲授美术作品艺术语言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的有关知识。
美术作品的内在结构,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这一层被称为“栓释层”。在这一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欣,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原因是很多的古代美术作品是根据历史事件、诗词、传说、生产劳动、战争、宗教等场面绘制和制作而成的。如: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作品的艺术形象多数是由圣经的故事来创作的。教师在讲述这一类作品的时候,也要适当的讲述一些学生所没有接触到宗教的故事,以及宗教对艺术家本人及社会的影响等等。在欣赏现代的美术作品《血衣》的时候,讲述一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简历和传闻轶事以及作品所再现的情节内容。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美术作品的主题欣赏,从中了解和感受著名作品的内涵,如: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教师需要讲授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现代不同的现代设计作品,要讲解其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感。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知识性还体现在与其他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隔行不隔理”,美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由一些共性的艺术规律,是相通的。如:对比、概括、联想、秩序、渐变、过度等等。又如:色调、节奏、韵律是从音乐中借用过来的;而音乐中的音色有时从美术中借用过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他姊妹艺术的理解,能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体会艺术的内涵和规律,再说美术本来就是从属于文化范畴之内的艺术。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再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的差异性正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不同心理或生理的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前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的参与探讨,让他们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行纵向的评价,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欣赏方法的指导,而对学生学习和欣赏的结果的评价应细致、谨慎。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且要分析他们的想法和由来,指出合理性和局限性,提供相应的引导。
高中美术欣赏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的去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美术欣赏课开设至今,时间并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多,我们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研究和探索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术欣赏教学要强化直观性
眼睛是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教学中对直观性、形象性的研究,其意义要大于其他学科。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而一些对美术作品的阐述只能涉及美术作品的一般性特征或某几个方面,不能穷尽作品的所有信息。我们更不能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这样,美术作品客观上提供的多样、微妙的信息不能为学生所吸收,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
美术欣赏更多的是欣赏者与作品直接交流,高中美术课本上所能提供的美术作品是极少的,这样便不能更多的满足学生欣赏的需要,教师应尽量收集和创作美术作品。既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收集来的材料(包括美术作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1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本人或他人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在讲述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的材质、肌理时更应该让学生亲眼目睹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美感;2.通过幻灯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展示美术作品。这类作品的展示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的,例如在讲述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除了展示该作品之外,还可以在课件中加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电影画面;3.参观画展、博物馆、历史名迹等。不是所有的欣赏活动都可以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要适当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在课堂上欣赏不到的或是有利于课堂欣赏的美术作品。
二、美术欣赏教学要加强知识性
美术欣赏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和生活阅历,更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美术欣赏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每一件美术作品都由很多层面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美术作品外在形式、由色彩、明暗、形体、肌理及组合方式等的构成,这一层一般被称为“再现层”。要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这一层,教师需要讲授美术作品艺术语言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的有关知识。
美术作品的内在结构,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这一层被称为“栓释层”。在这一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欣,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原因是很多的古代美术作品是根据历史事件、诗词、传说、生产劳动、战争、宗教等场面绘制和制作而成的。如: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作品的艺术形象多数是由圣经的故事来创作的。教师在讲述这一类作品的时候,也要适当的讲述一些学生所没有接触到宗教的故事,以及宗教对艺术家本人及社会的影响等等。在欣赏现代的美术作品《血衣》的时候,讲述一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简历和传闻轶事以及作品所再现的情节内容。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美术作品的主题欣赏,从中了解和感受著名作品的内涵,如: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教师需要讲授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现代不同的现代设计作品,要讲解其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感。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知识性还体现在与其他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隔行不隔理”,美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由一些共性的艺术规律,是相通的。如:对比、概括、联想、秩序、渐变、过度等等。又如:色调、节奏、韵律是从音乐中借用过来的;而音乐中的音色有时从美术中借用过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他姊妹艺术的理解,能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体会艺术的内涵和规律,再说美术本来就是从属于文化范畴之内的艺术。
三、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再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的差异性正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不同心理或生理的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前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的参与探讨,让他们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行纵向的评价,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欣赏方法的指导,而对学生学习和欣赏的结果的评价应细致、谨慎。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且要分析他们的想法和由来,指出合理性和局限性,提供相应的引导。
高中美术欣赏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的去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美术欣赏课开设至今,时间并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多,我们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研究和探索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