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书也这样描绘皮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技等表演精髓的融合造就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而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继承皮影艺术的同时,有意味和形式美的皮影动画就产生了。
【关键词】:皮影动画;意境;传承与发展
一、皮和影的相遇,隔空的爱恋
最早的皮影戏戏偶不是皮质的,大多使用纸质,所以历史上也将其统称为影戏。我国传统的皮影起源于什么时期,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与研究结论。但因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至今还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和认识。说法最多的是起源于汉代,相传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的离世而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受到孩子玩耍布偶时映在地上的影子的启发,之后就给锦帛上色,裁成李夫人真人大小,在手脚处装上木杆来操作。入夜后,在帐篷里点上蜡烛,围上方布,请武帝来观看,武帝大悦。这个让武帝爱不释手的“李夫人”便是最早的皮影。
后来,发展到各地各派的皮影與“李夫人”不同,将驴皮、牛皮等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加工成半透明状后涂抹油彩,然后用火烘烤压平。就这样,色彩亮丽的皮影就被制作完成了。而且皮影均为侧影,一般分为头、身、四肢,各部位相互连结。除了人物之外,还有桌椅和景物的皮影,来衬托人物皮影的表演。
传统皮影戏所需道具除了一盏油灯,主要为一个以白纸作幕,高3尺,宽5尺的影窗。有的影窗加盖了一层幕布,看起来更似一个微型的舞台,十分精巧别致。观众对皮影戏幕后的兴趣也很大。表演结束后,经常会有人到后台去看看,他们难以想像,如此精彩的演出仅出自数人之手,有的甚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可见,人们对皮影的喜爱程度。
皮影戏来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的乐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泛吸收营养,逐渐成为了一种融合文学、美术、戏剧、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道“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构成艺术的基本动因”。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丰富着皮影艺术的发展。
二、动与影的融合,传统走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皮影在遭到当代文化冲击下不断找寻新的出路,这时,数字影像为皮影的发展提供了发展道路,成为皮影新的展示平台,同时也丰富着我国的动漫产业。一幅幅画面经过技术的处理而“活”了起来。同时数字影像也充分吸收了传统皮影的精髓,运用新的艺术理念加以现代科技,把中国风的传统艺术以动画片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把中国传统艺术以数字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多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动画片问世。如皮影动画《张飞审瓜》,故事就是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讲的是张飞巧断西瓜案的故事,生动活泼。它就是吸取了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并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
皮影动画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外观形式,调动了动画元素,把传统的故事演绎得新颖有趣。从二维到三维,皮影动画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吸取了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原创的艺术性。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桃花源记》、《小康路上》等。
三、借光显影,形意结合。
中国传统的艺术如水墨画、剪纸等艺术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浸养,而皮影艺术也不例外。
(一)空间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写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作品中的世界,一种艺术的本质。可见,“意境”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论、画论、诗论还是民间艺术都具有较深的文化意蕴。皮影中的意境不同于水墨意境,不是阳春白雪般的空灵、高雅。皮影艺术形式,独特的一点透视构图方式,把人物放在一个画面中,让观者的视角更为集中,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力。如在《桃花源记》中,主人翁男子乘船靠岸的镜头,远处的风景寂寥幽深,近处的风景刻画精致含蓄。一种空间感,描写的唯妙唯俏。
(二)构图留白,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中讲究“计白当黑”的手法。画面中的空白能够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正是没有任何有形物体作为我们视角衡量空间的标准,所以含有无限容纳万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利用观看者这种心理特点,得到更简练的抽象造型,以至于在创作上增加观看者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如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中,猪八戒坐在大树下吃西瓜的镜头描绘。镜头中,只有大树、猪八戒和西瓜,但是仍然能让我们想象到远处的一大片西瓜园,为故事增加了不少的乐趣。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乃“虚”“实”的统一。“无”并不是绝对的“无”、“虚”并非绝对的“虚”,其实两者之间相通相生。在皮影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其中的虚与实,包括雕刻线条的浓淡、细密,随着光影的变幻,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造成一种光的虚实差别,从而产生流动感。如皮影作品《梁祝》整体表现有实有虚,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的道具和画面,效果很好地将这种虚实感营造了出来。模拟雕镂所形成的阴形和阳形,造型带来的空间对比与整个画面的虚实感相互呼应,虚与实相互衬托转化,虛中有实,实中有虚,看似简单的画面表现却带给观众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三)造型美与运动之朴拙美。
皮影的刀工精细、皮影造型形象生动,高约1尺,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脸部刻画非常的精细,衣饰的刻画和颜色的应用都非常的讲究。皮影一般用单色,用大面积的色调居多。造型的共同点是高额头,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如我国中南部影系,就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艺术的色彩。其侧重彩绘而很少雕镂。人物造型多为写实,皮影色彩比较鲜艳,线条较为粗犷简洁。在表演的时候,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非常逼真。
皮影动画遵循了皮影的运动规律,动作经过人的操控比较富有机械性,所以传统皮影动画一般描写人物侧面,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形成了动画中独特的片面转体的形式。又如《桃花源记》中的转体,把传统皮影中的韵味继续传承。一种朴拙不加修饰的美感。这也是和其他二维或三维动画不同的地方。
四、孤独中奋勇前行。
皮影动画经历了时代的丰富,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皮影艺术的传播搭建了桥梁。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这个词汇瞬间进入我们的生活,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引起了数字艺术从业者的兴趣。VR说的是一种模拟现实的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的一种“虚拟”世界。让观看者能在无限自由的空间中获得体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造。
VR动画也趁着浪潮飞速前进。例如,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VR动画电影《Henry》,Oculus Story Studio公司制作。VR引入动画创作中,无不表现出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向。同时,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正在逐渐的发展,而皮影动画同样面对着挑战,也为皮影戏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皮影更具时代性,更适合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播。相信,皮影动画能搭上这辆“科技”的快车,驶向更美好的未来,期待着它的饕餮盛宴。
五.小结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说“任何民间艺术形式走向灭亡都是必然的,但并非这些艺术形式就应该消亡。”是的,我也相信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而既然存在必定永生。每一幅图像像过滤了人间的喧闹,重新获取内心的纯真和静谧;每一个镜头,即可独立欣赏,又是一个有故事的灵动影像。皮影艺术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童年中,它植根于我们的血液里。
【关键词】:皮影动画;意境;传承与发展
一、皮和影的相遇,隔空的爱恋
最早的皮影戏戏偶不是皮质的,大多使用纸质,所以历史上也将其统称为影戏。我国传统的皮影起源于什么时期,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与研究结论。但因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至今还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和认识。说法最多的是起源于汉代,相传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的离世而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受到孩子玩耍布偶时映在地上的影子的启发,之后就给锦帛上色,裁成李夫人真人大小,在手脚处装上木杆来操作。入夜后,在帐篷里点上蜡烛,围上方布,请武帝来观看,武帝大悦。这个让武帝爱不释手的“李夫人”便是最早的皮影。
后来,发展到各地各派的皮影與“李夫人”不同,将驴皮、牛皮等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加工成半透明状后涂抹油彩,然后用火烘烤压平。就这样,色彩亮丽的皮影就被制作完成了。而且皮影均为侧影,一般分为头、身、四肢,各部位相互连结。除了人物之外,还有桌椅和景物的皮影,来衬托人物皮影的表演。
传统皮影戏所需道具除了一盏油灯,主要为一个以白纸作幕,高3尺,宽5尺的影窗。有的影窗加盖了一层幕布,看起来更似一个微型的舞台,十分精巧别致。观众对皮影戏幕后的兴趣也很大。表演结束后,经常会有人到后台去看看,他们难以想像,如此精彩的演出仅出自数人之手,有的甚至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可见,人们对皮影的喜爱程度。
皮影戏来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的乐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泛吸收营养,逐渐成为了一种融合文学、美术、戏剧、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道“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构成艺术的基本动因”。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丰富着皮影艺术的发展。
二、动与影的融合,传统走向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皮影在遭到当代文化冲击下不断找寻新的出路,这时,数字影像为皮影的发展提供了发展道路,成为皮影新的展示平台,同时也丰富着我国的动漫产业。一幅幅画面经过技术的处理而“活”了起来。同时数字影像也充分吸收了传统皮影的精髓,运用新的艺术理念加以现代科技,把中国风的传统艺术以动画片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把中国传统艺术以数字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多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动画片问世。如皮影动画《张飞审瓜》,故事就是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讲的是张飞巧断西瓜案的故事,生动活泼。它就是吸取了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并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
皮影动画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外观形式,调动了动画元素,把传统的故事演绎得新颖有趣。从二维到三维,皮影动画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吸取了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原创的艺术性。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桃花源记》、《小康路上》等。
三、借光显影,形意结合。
中国传统的艺术如水墨画、剪纸等艺术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浸养,而皮影艺术也不例外。
(一)空间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这样写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作品中的世界,一种艺术的本质。可见,“意境”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论、画论、诗论还是民间艺术都具有较深的文化意蕴。皮影中的意境不同于水墨意境,不是阳春白雪般的空灵、高雅。皮影艺术形式,独特的一点透视构图方式,把人物放在一个画面中,让观者的视角更为集中,使人们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力。如在《桃花源记》中,主人翁男子乘船靠岸的镜头,远处的风景寂寥幽深,近处的风景刻画精致含蓄。一种空间感,描写的唯妙唯俏。
(二)构图留白,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中讲究“计白当黑”的手法。画面中的空白能够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正是没有任何有形物体作为我们视角衡量空间的标准,所以含有无限容纳万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利用观看者这种心理特点,得到更简练的抽象造型,以至于在创作上增加观看者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如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中,猪八戒坐在大树下吃西瓜的镜头描绘。镜头中,只有大树、猪八戒和西瓜,但是仍然能让我们想象到远处的一大片西瓜园,为故事增加了不少的乐趣。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乃“虚”“实”的统一。“无”并不是绝对的“无”、“虚”并非绝对的“虚”,其实两者之间相通相生。在皮影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其中的虚与实,包括雕刻线条的浓淡、细密,随着光影的变幻,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造成一种光的虚实差别,从而产生流动感。如皮影作品《梁祝》整体表现有实有虚,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的道具和画面,效果很好地将这种虚实感营造了出来。模拟雕镂所形成的阴形和阳形,造型带来的空间对比与整个画面的虚实感相互呼应,虚与实相互衬托转化,虛中有实,实中有虚,看似简单的画面表现却带给观众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三)造型美与运动之朴拙美。
皮影的刀工精细、皮影造型形象生动,高约1尺,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脸部刻画非常的精细,衣饰的刻画和颜色的应用都非常的讲究。皮影一般用单色,用大面积的色调居多。造型的共同点是高额头,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如我国中南部影系,就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艺术的色彩。其侧重彩绘而很少雕镂。人物造型多为写实,皮影色彩比较鲜艳,线条较为粗犷简洁。在表演的时候,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非常逼真。
皮影动画遵循了皮影的运动规律,动作经过人的操控比较富有机械性,所以传统皮影动画一般描写人物侧面,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形成了动画中独特的片面转体的形式。又如《桃花源记》中的转体,把传统皮影中的韵味继续传承。一种朴拙不加修饰的美感。这也是和其他二维或三维动画不同的地方。
四、孤独中奋勇前行。
皮影动画经历了时代的丰富,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皮影艺术的传播搭建了桥梁。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这个词汇瞬间进入我们的生活,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引起了数字艺术从业者的兴趣。VR说的是一种模拟现实的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的一种“虚拟”世界。让观看者能在无限自由的空间中获得体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造。
VR动画也趁着浪潮飞速前进。例如,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VR动画电影《Henry》,Oculus Story Studio公司制作。VR引入动画创作中,无不表现出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向。同时,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正在逐渐的发展,而皮影动画同样面对着挑战,也为皮影戏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皮影更具时代性,更适合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播。相信,皮影动画能搭上这辆“科技”的快车,驶向更美好的未来,期待着它的饕餮盛宴。
五.小结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说“任何民间艺术形式走向灭亡都是必然的,但并非这些艺术形式就应该消亡。”是的,我也相信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而既然存在必定永生。每一幅图像像过滤了人间的喧闹,重新获取内心的纯真和静谧;每一个镜头,即可独立欣赏,又是一个有故事的灵动影像。皮影艺术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童年中,它植根于我们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