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运动技能比高中时没有提升反而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作为一名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后,多少对学院的管理和体制有一些感悟。从小学就开始练体育的我,与现在班内绝大部分同学一样都是凭借优异的体育成绩而升入大学的,在学院领导、指导员等管理者的管理、训练下,我们在文化课和专项技能方面是否比入校前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呢?在我刚进入大一的时候就有很多师兄师姐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专业的学生,大一刚进来的时候是一级水平,大二是二级水平,大三是三级水平,到了大四的时候就成了残疾”。这就话好像有玩笑的成分,但却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多数在高中时体育竞技水平很高的同学,在接受了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若干年综合训练、教育、管理之后,其体育专项竞技水平反而明显地下降了。我不得不反思一下这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因为这与学院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联。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专业水平在走下坡路呢?
首先,在进入高校后,专项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训练时间较短、训练量不足,一般一周只有三四次训练课,训练的时间得不到基本保证,其他则无从谈起。而训练时间的安排则是由学院有关人员按排制定的。此外训练量达不到,训练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教练员的安排。很多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学,学生都已经是大人了,所以训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靠自觉。所以就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并实施了这样的想法,才有了这样可怕的现实。主要的事实是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生在训练时是做不到所谓的自觉的。尽管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做到自觉而刻苦的训练,但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一个班的80%左右的同学运动成绩都在下降时,那就说明仅仅靠自觉是行不通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高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教师是否按时上课,教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练员是否给学生安排了合理的训练量和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些问题又有谁来监督管理呢?监管不力,必然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很难参加全国省市运动会的项目,学校本来就不够重视这些项目,再加上没有人管理,从而使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受到了冷落,学校放任自流,教练员也不重视,甚至没有谁曾制定过针对学生个人的体育专项水平提高的四年计划,那么仅仅靠学生的自觉又怎么可能在大学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呢?大部分高校只重视有可能拿名次的一些项目,而忽略了其他。这样往往导致其他项目的学生很难在大学期间有显著的提高。第三,学院教学所设科目既多且杂,游泳、武术、排球、体操等等什么都学,什么都练,却似乎什么也没学好,并不是说学这些内容不好,只是安排的学习时间太少了,这么多的项目学校应该有重点的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水平,而不应该盲目开课。四年过去了,学生们学了许多的皮毛的同时还淡忘了自己的特长。
学生们进入体育学院从事运动训练专业之后,怎样才能既要让他们掌握运动训练的综合理论与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使他们各自的专项体育竞技水平不至于下降呢?
1.建立自上而下的院系领导、科目教练全面参与、配合的管理、监督队伍,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分工明晰,配合默契,落实检查,与管理者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2.院系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教练员必须分学期制定针对学生个人体育特长的专项训练计划,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期目标,既要有训练时间的安排,又要包括体能与技巧的具体构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并保障学生每天有充足全面合理的专项运动训练量,同时保证这种训练是在教练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彻底杜绝放羊式管理的陋习,彻底根除“靠学生自觉”的惰性思想所造成的危害。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然后切实加以落实、执行,坚持四年,必然会大见成效。另外,在校期间学生的训练时间得到充实和保障之后,学院有必要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内坚持自觉训练,院系领导应坚持开学之初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的好做法,通过这种途径来监督学生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天天坚持训练,保持运动水平。
3.在督导学生认真学习院系所有科目的知识、技能之余,院系管理者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年级交叉竞技比赛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小项目、边缘项目的学生专项运动水平。
归根结底,要解决学院学生专项运动成绩下降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完善学院的监督管理体制。有了促进学生个人专项体育技能发展的良好打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 体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关梦禅(1989-),男,汉族,山东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作为一名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后,多少对学院的管理和体制有一些感悟。从小学就开始练体育的我,与现在班内绝大部分同学一样都是凭借优异的体育成绩而升入大学的,在学院领导、指导员等管理者的管理、训练下,我们在文化课和专项技能方面是否比入校前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呢?在我刚进入大一的时候就有很多师兄师姐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专业的学生,大一刚进来的时候是一级水平,大二是二级水平,大三是三级水平,到了大四的时候就成了残疾”。这就话好像有玩笑的成分,但却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多数在高中时体育竞技水平很高的同学,在接受了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若干年综合训练、教育、管理之后,其体育专项竞技水平反而明显地下降了。我不得不反思一下这几年下来我们的学生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因为这与学院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联。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专业水平在走下坡路呢?
首先,在进入高校后,专项训练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训练时间较短、训练量不足,一般一周只有三四次训练课,训练的时间得不到基本保证,其他则无从谈起。而训练时间的安排则是由学院有关人员按排制定的。此外训练量达不到,训练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教练员的安排。很多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学,学生都已经是大人了,所以训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靠自觉。所以就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并实施了这样的想法,才有了这样可怕的现实。主要的事实是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生在训练时是做不到所谓的自觉的。尽管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做到自觉而刻苦的训练,但毕竟是极少数,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一个班的80%左右的同学运动成绩都在下降时,那就说明仅仅靠自觉是行不通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高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教师是否按时上课,教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练员是否给学生安排了合理的训练量和正确的训练方法,这些问题又有谁来监督管理呢?监管不力,必然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很难参加全国省市运动会的项目,学校本来就不够重视这些项目,再加上没有人管理,从而使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受到了冷落,学校放任自流,教练员也不重视,甚至没有谁曾制定过针对学生个人的体育专项水平提高的四年计划,那么仅仅靠学生的自觉又怎么可能在大学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呢?大部分高校只重视有可能拿名次的一些项目,而忽略了其他。这样往往导致其他项目的学生很难在大学期间有显著的提高。第三,学院教学所设科目既多且杂,游泳、武术、排球、体操等等什么都学,什么都练,却似乎什么也没学好,并不是说学这些内容不好,只是安排的学习时间太少了,这么多的项目学校应该有重点的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水平,而不应该盲目开课。四年过去了,学生们学了许多的皮毛的同时还淡忘了自己的特长。
学生们进入体育学院从事运动训练专业之后,怎样才能既要让他们掌握运动训练的综合理论与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使他们各自的专项体育竞技水平不至于下降呢?
1.建立自上而下的院系领导、科目教练全面参与、配合的管理、监督队伍,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分工明晰,配合默契,落实检查,与管理者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2.院系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教练员必须分学期制定针对学生个人体育特长的专项训练计划,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期目标,既要有训练时间的安排,又要包括体能与技巧的具体构想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并保障学生每天有充足全面合理的专项运动训练量,同时保证这种训练是在教练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彻底杜绝放羊式管理的陋习,彻底根除“靠学生自觉”的惰性思想所造成的危害。有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然后切实加以落实、执行,坚持四年,必然会大见成效。另外,在校期间学生的训练时间得到充实和保障之后,学院有必要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内坚持自觉训练,院系领导应坚持开学之初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的好做法,通过这种途径来监督学生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天天坚持训练,保持运动水平。
3.在督导学生认真学习院系所有科目的知识、技能之余,院系管理者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年级交叉竞技比赛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小项目、边缘项目的学生专项运动水平。
归根结底,要解决学院学生专项运动成绩下降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完善学院的监督管理体制。有了促进学生个人专项体育技能发展的良好打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 体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关梦禅(1989-),男,汉族,山东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