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越来越明显。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能忽视。那么,具体到历史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如何体现呢?
一、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吸引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由于年代久远,中学历史课上学生在面对那些已经消逝了的人类生活、生产、斗争时,往往会感到陌生而难以理解,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正如马卡连科所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教师仅有广博的知识还不能保证把课上好,教师的语言饶有风趣、生动形象,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时,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形容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展望。在学习“门户开放”政策时,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美国是瓜分宴席上的迟到者,他根本不满足于只得到一些残羹冷炙,他像一个未吃饱的饿汉,首先盯住的自然是中国那个丰富的大盘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英国圈地运动时可以这样表述:15世纪前,当我们在英国农村漫游时,看到的是零落的农舍,人们四处耕作;可是到15世纪后,我们在英国漫游时,见到的却是一个个用篱笆围起来的牧草地,草地上散落着白色的羊群,而道路上却不时见到扶老携幼褴褛疲惫的失地流浪农民,人们由农村流向城市和矿山,哀求资本家让他们进工场或矿山做工,而地主贵族却不时进出羊毛交易场所和商店。这样的表述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描述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这样解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教师应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太平天国的政治建设、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共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中共执政能力的提高、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问题时,教师可以用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的现实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正是因为近代以来人们的探索与抗争,中国才能建立起现在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在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教师不妨先援引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2009年8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一些资料: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有利于学生由近及远地去认识历史,从现实出发去追溯历史渊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目的地插入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吸引学生
由于篇幅的限制,历史教材对一些人、事的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适时插入一些小故事是必要的。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笔者依据有关郑成功的历史资料,插入他晚年向往祖国大陆的小故事: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军,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后,日夜思念祖国大陆,在晚年身患重病期间,还天天挣扎起床,扶杖登上点将台,拿着千里镜,深情地隔海遥望祖国大陆的壮丽河山,怀念祖国大陆同胞。后来,台湾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台中县建立了一座郑成功塑像,塑像面向大海,遥望祖国大陆,寄托着台湾人民一心与大陆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段简洁短小的小故事,不仅成功塑造了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而且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还可紧密联系当前国家关于力争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教师在插入小故事时,应注意根据教学需要仔细选择,并在引用过程中力避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争取使学生学有所得、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吸引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由于年代久远,中学历史课上学生在面对那些已经消逝了的人类生活、生产、斗争时,往往会感到陌生而难以理解,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正如马卡连科所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可见,教师仅有广博的知识还不能保证把课上好,教师的语言饶有风趣、生动形象,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如,在学习“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时,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形容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展望。在学习“门户开放”政策时,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美国是瓜分宴席上的迟到者,他根本不满足于只得到一些残羹冷炙,他像一个未吃饱的饿汉,首先盯住的自然是中国那个丰富的大盘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英国圈地运动时可以这样表述:15世纪前,当我们在英国农村漫游时,看到的是零落的农舍,人们四处耕作;可是到15世纪后,我们在英国漫游时,见到的却是一个个用篱笆围起来的牧草地,草地上散落着白色的羊群,而道路上却不时见到扶老携幼褴褛疲惫的失地流浪农民,人们由农村流向城市和矿山,哀求资本家让他们进工场或矿山做工,而地主贵族却不时进出羊毛交易场所和商店。这样的表述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描述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这样解释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教师应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太平天国的政治建设、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共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中共执政能力的提高、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问题时,教师可以用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的现实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正是因为近代以来人们的探索与抗争,中国才能建立起现在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在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教师不妨先援引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2009年8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一些资料: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有利于学生由近及远地去认识历史,从现实出发去追溯历史渊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目的地插入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吸引学生
由于篇幅的限制,历史教材对一些人、事的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适时插入一些小故事是必要的。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笔者依据有关郑成功的历史资料,插入他晚年向往祖国大陆的小故事: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军,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后,日夜思念祖国大陆,在晚年身患重病期间,还天天挣扎起床,扶杖登上点将台,拿着千里镜,深情地隔海遥望祖国大陆的壮丽河山,怀念祖国大陆同胞。后来,台湾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台中县建立了一座郑成功塑像,塑像面向大海,遥望祖国大陆,寄托着台湾人民一心与大陆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段简洁短小的小故事,不仅成功塑造了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而且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还可紧密联系当前国家关于力争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大政方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教师在插入小故事时,应注意根据教学需要仔细选择,并在引用过程中力避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争取使学生学有所得、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