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的姜盐茶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老家望城,还真是有山有水的鱼米之乡。爬山到黑麋峰,玩水去团头湖,靖港为古镇,铜官是陶都,乌山产贡米,乔口有渔都。
   我出生的地方叫望城乌山,八曲河穿过我们小村庄。出来参加工作已有十余年,每次回老家一进门,迎接我的,是母親手上端着的一碗喷香的芝麻茶。
   在我们老家,女主人的待客之道,首先就是泡茶,泡姜盐茶。
   既是泡茶,当然离不开茶叶。村子里有块山地叫“茶树坡”,整整齐齐种着一垄垄的矮茶树,每家每户都分有一垄。母亲是非常喜欢喝茶的人,除了村里分的那一垄外,她还围着家里的小菜园篱笆又种了一圈茶树。摘茶叶,绝对是母亲在家最看重的事项之一。
   小时候,跟着母亲到茶树坡去摘茶叶,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春末夏初,茶叶长得最快,村里的女人都到茶树坡去摘茶叶,个个都搬着小椅子,挎个竹篮子,后面大多还带着个像我一样差不多大的跟屁虫。母亲和村里的婶婶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摘茶叶,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在草地间撒泼打滚躲猫猫。茶树坡旁边,还有一片长着毛竹的小林子,四五月份的时候,小笋子长出来了,运气好的话,我就能在林子里拔到一捆小笋子回家让妈妈煮酸菜吃。
   姜盐茶,顾名思义,除了放茶叶外,还要放盐和姜。每次泡茶,母亲先是用筷子在茶叶罐夹一撮茶叶放在大搪瓷茶缸里,倒入滚烫滚烫的水,再拿来一只干净的茶碗,夹了一砣老姜,用左手大拇指把老姜在茶碗里按住,右手握住筷子将老姜舂碎,姜不用太多,只要茶碗底舂出一点姜汁就可以了,最后加点点盐,一起冲到大搪瓷茶缸里,一碗弥散着生姜和茶叶香气的姜盐茶就泡好了,这是望城姜盐茶的基础版。
   小铁锅洗净烧干烧热,倒入洗净晒干了的白生芝麻,盖上锅盖,关火,抄起锅抖动两下,听到锅里芝麻炸得啪啪直响,原本平瘪的白芝麻,一粒粒都像生气的小孩鼓起腮帮来,好家伙,那叫一个香!炸好的熟芝麻放到泡好的姜盐茶里,茶水又添了一层芝麻香,这升级版的姜盐茶就出来了。至于豪华版,当然就是再加了一把黄豆的芝麻豆子茶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曾问过母亲,泡茶放茶叶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放盐和姜呢?母亲说,农村人要劳作,盐咸助力,做事才有劲,生姜散寒,不容易生病。
   这样说来,老家的姜盐茶是不是也算得上是一碗养生汤?
其他文献
前几天,我去上学的路上,见到路边有一只白色的小猫。它长着一对尖尖的耳朵,小小的嘴和鼻子连在了一塊,白色的毛变得脏兮兮的,缩着脖子,明亮的蓝眼睛紧紧地盯着路过的人,看见谁都躲,还不停地“喵、喵”叫,样子很可怜。   因为要上学,我没法带它到学校去,我想着,要是放学后它还在,我就让来接我放学的妈妈把它带回家,给它“洗白白”,给它准备一个温暖的小窝,给它吃好多小鱼,给它取名叫“小白”。当天上学,我心里一
期刊
我的故乡在湖南炎陵,它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东麓。在这里,流传着始祖炎帝的传说,流淌着革命的红色基因,流动着生态文明的美丽。近年来,炎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人民生活和善和美,安居乐业。   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炎帝亲尝百草,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炎帝的百折不挠、创造奋斗、仁爱奉献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陵人。   炎陵县是一个山区小县,交通不便,
期刊
九月的枫叶   卸下春的绿妝   裹一身秋霜   在季节的转角中张望   九月的风儿   掠过落叶的忧伤   曾经的云淡风轻   在记忆的笔尖流淌   九月的倾诉   泼一地徘徊   拾一场文字的诗心   在悠悠岁月中含情怒放
期刊
“有课业辅导,有社团活动,接送孩子不耽误工作,现在读书真不错。”9月10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课后延時服务开始试行,家长们喜笑颜开。   据悉,为破解“三点半难题”,该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以学生家长自愿、公益、普惠为原则,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通过开放校内资源,精心设计延时课程,坚持周一至周五放学后两课时,在完成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业、作业辅导上,以社团活动的形
期刊
胡老师是村子里的师范生,二十多年前,胡老师接替代课的付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她很年轻,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喜欢穿着素雅的翻领衫和依稀留有淡淡墨渍的青色长裤。   我最喜欢上的是字词课。胡老师对我们的笔顺和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管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对于我们书写规范的汉字,胡老师准会用红笔给我们圈出来。她常常带着我们一起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她将汉字的演变做成卡片,连同我们优秀的作业粘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
期刊
霞光里   孩子坐在石头上   捧着一本书   一本展开翅膀的书   树上的鸟窝边   鸟妈妈对小鸟说   看那读书的孩子   模样多么可爱   就那映在地上的影子   也像一幅图画   树爷爷听了   悄悄把一片叶子   抛到孩子的书上   给他送上一枚   美麗的书签
期刊
“毕老师来了!”刚踏进平顶学校,山歌教师毕伶俐便听到了学生们的欢呼,转眼间学生们就从教学楼里簇拥到毕伶俐跟前,毕伶俐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渴望山歌,渴望非遗走近他们的校园生活。”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把带有新化特质的文化因子嵌入骨子里,也更有利于传承新化的非遗国粹。”新化县教育局局长袁华新告诉记者,山歌只是新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近年来,新化县大力推广“非遗国粹
期刊
“我是娄星区人,在娄星区当老师,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几年前我从校长的职位上又重新回到学生身边,做起了班主任。”娄底七中的彭红日老师从教29年,对于教师这份职业选择,他十分肯定且坚定。   而被问到“在娄星区当老师,你幸福吗?”他只回答了三个字:很幸福!   时值全国第35个教师节,记者在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大会上随机采访了数位受到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进一个个真切且暖
期刊
涟源市地处湘中腹地,系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现有中小学校359所,幼儿园176所,在职教师7235人。   近10年来,涟源市教师人数增加了2900余名。但其中近一半是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偏弱成了新教师的“先天不足”。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补充,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涟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也是“导师”
期刊
每到教师节,我总会想起手执教鞭的小学班主任——袁晓春老师。   袁老师是位代课老师,四十来岁,高高瘦瘦的,经常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白衬衫。记忆里,他喜欢背着手踱步,手里捏着一根细长的教鞭。   教鞭是用棕树的枝条做的,食指粗细,匀称直溜,手感较好。这寻常的棕条子虽然不起眼,但到了袁老师手里就仿佛魔法附体,在我们眼里有了灵魂,也有了杀伤力。袁老师似乎很享受手执教鞭的感觉,上课不离手,课间操也拿着。那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