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 美术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教师与家长都很重视的问题。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不能忽略的重要课程之一。
  近年来,农村教育水平虽然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城市教育相比依然滞后,差距很大,其中,美术教育更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贫乏
  
  相比城市的孩子而言,在贫乏单一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更喜欢上美术课,但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农村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却要少很多。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的配额本来就少,加上依然实行着“包班制”,以至于美术等所谓的副科科目的教师配备非常紧缺。因此,学生们的课程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偶尔的一堂美术课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源泉,所以孩子们非常珍惜。前几年,我曾经一人教过二年级的所有课程(包班)。班里一共40多个学生,在语文与数学课上腻的时候,我就给他们上一节美术课,当时他们的高兴劲儿,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令我非常感动。从美术课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感受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些孩子们也有充分接受美育的机会,应该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美育,还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美术能给农村孩子们那枯燥平淡的童年增添几分缤纷的色彩。
  在农村小学上美术课,孩子具备的绘画工具较少。孩子们最多只有铅笔和水彩笔之类的美术工具,而油画棒和水粉颜料则是可望而不可即。农村条件差,加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多数在外打工,对他们只有一个心愿,那便是要孩子们把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学好就行,美术用品根本不愿意为孩子买。即使有愿意买的,也得坐车去县城才能买到。我曾在中心小学教过两年美术课,在教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色彩的深浅变化练习》一课时,我在课前要求同学们准备好水粉颜料、调色盒、纸和水粉笔,结果等到上课时,只有一个学生拿了一盒水彩笔。工具不全,但课仍需要讲下去。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美术用品拿出来,一边讲一边给学生进行示范。但示范之后,我看到的却是学生们一脸的迷茫。我灵机一动,说:“谁能说出教师、同学们身上的衣服都有什么颜色?”结果,学生们的兴致被调动了起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我又趁机问,“谁知道这些美丽的颜色是怎么形成的,又有哪几种颜色能调出这么多颜色呢?”在大家的好奇下,我将三原色的原理讲给了他们,又告诉他们在大自然中,美丽的颜色无处不在。为了让大家画出自己喜爱的颜色,我用仅有的工具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做画。条件的艰苦、工具的匮乏让学生们对美术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憧憬,也让学生们越发珍惜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二、方法与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农村的美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能力有很大差异,而专业性强的课程孩子们反而听不懂。其实,我们的美术课并非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也不仅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是简单地哄孩子玩耍,而是尽量地让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能够创造美。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和成年人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视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视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进行主动的再创作。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负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各种审美意识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农村落后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看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和新颖的表现力。故而,在对待学生时更需要多表扬,少指责。
  另外,美术与其他各学科息息相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不能有“美术是副科”和“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偏见。在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2.培养美术兴趣,促进美育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思维能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美术教育是学生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感情流露。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看到美好事物时就能有画画描述的冲动,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时会受到精神的振奋和鼓舞,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出他们潜藏在体内的热情。比如在学习中会有个别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还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包容,因为艺术本来就具有多元性,若教师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或作品,就会使学生的创作热情受到挫伤。给他们创作的自由是对他们美术学习的关怀和体贴。
  兴趣往往是短暂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引导,才能将其兴趣培养成能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农村缺乏固定素材,有时反而是件好事,可以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事物,慢慢积累画画的经验。我们还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可以乘胜进步。
  缺少教具和作画工具制约着农村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可以自行制作教具或者范作,为课堂服务。同时,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可以调动同学来一起参与,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农村没有图书馆和多媒体,更谈不上能见识到美术大师的绘画作品,这也是农村学生美术欣赏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小学美术教材中却都有欣赏课。在这种材料匮乏的条件下,欣赏课便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绎天地,无法与学生形成互动,最终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令讲者乏味,听者徒感无趣。
  另外,美术课程设置中还有装饰设计创作课,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也是一个比较难得的课程。有句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装饰设计要求学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夸张,然而农村学生本身的基础美术素质都不高,再加上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很少能带给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所以教师即使拥有大量的欣赏素材和范作,学生的思维也很难被打开,甚至可能会使其更加迷惑,思维也越发受到局限。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尽量利用农村现有的地方资源开展好课堂教学工作。比如手工课,学生没有橡皮泥来做手工练习,便可利用农村的地理条件,让他们回到儿童“玩泥巴”的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他们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雕塑,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道理。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学生们才能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农村中随处可见的植物、家畜的羽毛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来源,可以用他们来制作拼贴,往往会妙趣横生,达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此外,教学内容要适中,训练要有层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少临摹,多写生,多绘画,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要求进行。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对观察的要求较低。如:低年级的造型练习,开始应从简单的造型画起,从简笔画开始,像水果类、动植物类等简单的简笔画,还有简单的手工制作、拼贴画等。教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简入难,逐步加深,避免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加大难度,除了了解一些简单的美术专业知识,像素描、水粉画之类,还可做一些拼贴游戏。比如我在教《我热爱的叔叔阿姨》一课时,采用在低年级学到的拼贴法,做拼贴游戏,先贴眼睛,再贴眉毛、鼻子、嘴巴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另外,教师不能让学生心中有太大压力,有负担,太过专业的讲法会让学生感到画画太难,枯燥无味,从而产生畏难心理。美术课既要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又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
  总之,由于农村条件的特殊性,在美术教育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教师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充分开发本土资源,通过努力探索,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搞好农村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校的事,更是全民族的事业,希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支持这项事业,让农村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作者单位:丁庄窦观小学)
  
   (责任编辑:雷涛)
其他文献
近日,北京市政府督导室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对16区县及燕山地区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家
编者按: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但是近年来,这个为褒奖教师而设立的节日
我们学校会定期举行培训,但培训的方式比较死板、内容比较有局限性,成果验收方式较为单一,因此难以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  我们每个月会有8个学时的“校本培训”,之前是利用周末,现在则安排在4个工作日的下午。开学的前两周我们学校也会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但培训的形式比较死板,感觉流于形式,学不到东西。而且在培训时一般是学习上级下发的学习材料,这样的文件学习很难
身为教师、作为家长,我对新课改的诸多理念都深表赞同,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农村地区彻底推行新课改的理念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师们不能较好地掌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因而会导致一些有助于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教学实践无法施行。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的惯性,而“以升学率为本”“为分数马首是瞻”的教师考核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在为传统的教
我是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教师,对于当今社会上教师收受财物成风的现象,我的态度是明确的:坚决不同意教师收礼!
我是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目前已有21年的教龄。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至今已有10年,虽然我的学校位于边远山区,但学校对于新课改的号召还是十分积极地予以响应。作为课改示范校,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对课改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但具体的实践主要还是靠教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依照个人的想法去探索。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一个“教研活动月”,其间,每个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理念上一节公开课并接受学生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它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日常教学的形态。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教师们欣喜于新课改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然而,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背后,依然隐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被热闹和自主的课堂气氛所掩盖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缺失。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语文水平却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这是摆在语文教育者面前迫切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的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
兴趣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对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调节和激励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然而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却对数学几乎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最不爱上的课就是数学课。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看课外书的、听MP3的、玩手机的、睡觉的,比比皆是,更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