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内容琐碎而且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思想方法也要时时体现在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是学生最在意的,通过学习成绩的显著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
一、 把分类讨论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
中学生有个弱点,那就是害怕讨论问题。虽然他们有时也把一个问题分成几种情况加以解决,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这都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模仿。比如我们在分析形如一元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二次项的系数为参数,要求对二次项的系数要分类讨论(是否为零),当问及为什么要那样分类时,他们往往答不上来,或解答不全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遇到一个要分几种情况讨论的新问题,大多会没有思路,束手无策。或者纯机械的模仿,一看到题中有时就讨论它是否为零。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不能自己独立地讨论问题,是因为同学们不了解讨论背后的思想——分类,于是无法 对症下药。
首先讲清楚人类解 决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个范围就是问题的论域。当人们在整个论域里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往往先把论域划分为若干种情况,然后对各种情况一一作答。由于划分后的每个解决问题的范围小了,且各自情况都有自身的特征,因此解决起来往往容易些。当这种办法重复使用于各类问题中后就形成了一种思想——分类思想。显然,分类的作用就是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数学问题的论域往往表现为一个大集合——全集,分类就是将大集合分为一些小集合,每个小集合叫一个类,这里还必须讲清楚科学分类不准重复,不准遗漏(即常说的不重不漏)的要求及分类要选取一定的标准(依据) ,不同的标准就产生了不同的分类。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灌输分类的思想。如讲函数的奇偶性的标准是把函数全体分为(l)奇函数,(2)偶函数,(3)非奇非偶函数,(4)既奇又偶函数四大類。又以周期性为标准把它们可分为周期函数与非周期函数两大类。又如在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我们选取公共点的个数作为标准将其分为平行、相交和直线在平面内三大类,然后再逐步研究就顺利达到了目的。
把数学问题的论域进行分类,然后逐一求解的过程叫讨论。显然分类是讨论的先导和源泉。教学中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很多的,我们在教学中,每次都站在分类思想的高度对学生解题的过程进行思维的指导,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 大的提高,他们害 怕讨论问题的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事实上,给每个事物进行一种分类而数集通常用于分类,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统一的思想认识,在以后的解题中就能化为一个自觉的指导。
二、用化归思想驾驭教材。
所谓化归就是把面临的问题化解开来, 归结为一个或几个已解决了的问题或简单易解决的问题。人们解决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了化归的思想,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我们总是把它与我们熟悉的模式、方式方法挂钩。一般地说,人类知识向前演进的过程中,无不是化新知识为旧知识,化未知为已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归是一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的深刻的数学思想,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策略。它不但在科学家的发明创新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日常的解题过程中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化归思想的教学。在宏观上,我们指出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总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再去用平面几何已有的结论去解决(这个"平面"一般是几何体的某一个面所在平面或是我们作的辅助平面)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又总是通过建立坐标系把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去解决;解复数问题,总是用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把其化归成实数问题或三角问题加以解决的。在上面的例子中作辅助平面建立坐标系及用代数(三角)式都是在创造化归的条件,由此可见,创造"一定条件"是实现化归的技术和关键。
在微观层次上,我们已十分注意对学生化归意识的培养。比如我们在讲"加法定理"一节时,指导学生用化归思想去进行推导,并指出:加法定理公式系统中几十个公式全是用"母"公式通过化归的方法推导出来的,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思想的和谐的美。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对后面的知识学习造成 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还在证明"射影的面积公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等命题及求解"半圆内最大矩形"等题目中成功地运用化归的思想 ,使同学们感到化归确实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思想,并能自觉地把它作为一种思考新问题的思想原则。
三、学习成绩是学生产生自信的根源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永远是“自豪和地位”的根源。因而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发展数学学习动机的最主要手段。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象汽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往往是由兴趣开始。如果学生能够因为解题过程的智力活动带来愉悦。兴趣在旅途之中,而不是旅途的目的地。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
一、 把分类讨论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
中学生有个弱点,那就是害怕讨论问题。虽然他们有时也把一个问题分成几种情况加以解决,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这都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模仿。比如我们在分析形如一元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二次项的系数为参数,要求对二次项的系数要分类讨论(是否为零),当问及为什么要那样分类时,他们往往答不上来,或解答不全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遇到一个要分几种情况讨论的新问题,大多会没有思路,束手无策。或者纯机械的模仿,一看到题中有时就讨论它是否为零。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不能自己独立地讨论问题,是因为同学们不了解讨论背后的思想——分类,于是无法 对症下药。
首先讲清楚人类解 决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个范围就是问题的论域。当人们在整个论域里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往往先把论域划分为若干种情况,然后对各种情况一一作答。由于划分后的每个解决问题的范围小了,且各自情况都有自身的特征,因此解决起来往往容易些。当这种办法重复使用于各类问题中后就形成了一种思想——分类思想。显然,分类的作用就是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数学问题的论域往往表现为一个大集合——全集,分类就是将大集合分为一些小集合,每个小集合叫一个类,这里还必须讲清楚科学分类不准重复,不准遗漏(即常说的不重不漏)的要求及分类要选取一定的标准(依据) ,不同的标准就产生了不同的分类。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灌输分类的思想。如讲函数的奇偶性的标准是把函数全体分为(l)奇函数,(2)偶函数,(3)非奇非偶函数,(4)既奇又偶函数四大類。又以周期性为标准把它们可分为周期函数与非周期函数两大类。又如在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我们选取公共点的个数作为标准将其分为平行、相交和直线在平面内三大类,然后再逐步研究就顺利达到了目的。
把数学问题的论域进行分类,然后逐一求解的过程叫讨论。显然分类是讨论的先导和源泉。教学中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很多的,我们在教学中,每次都站在分类思想的高度对学生解题的过程进行思维的指导,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 大的提高,他们害 怕讨论问题的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事实上,给每个事物进行一种分类而数集通常用于分类,这样就能使学生获得统一的思想认识,在以后的解题中就能化为一个自觉的指导。
二、用化归思想驾驭教材。
所谓化归就是把面临的问题化解开来, 归结为一个或几个已解决了的问题或简单易解决的问题。人们解决问题时都自觉不自觉地用到了化归的思想,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我们总是把它与我们熟悉的模式、方式方法挂钩。一般地说,人类知识向前演进的过程中,无不是化新知识为旧知识,化未知为已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归是一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的深刻的数学思想,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策略。它不但在科学家的发明创新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日常的解题过程中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化归思想的教学。在宏观上,我们指出了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总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再去用平面几何已有的结论去解决(这个"平面"一般是几何体的某一个面所在平面或是我们作的辅助平面)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又总是通过建立坐标系把几何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去解决;解复数问题,总是用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把其化归成实数问题或三角问题加以解决的。在上面的例子中作辅助平面建立坐标系及用代数(三角)式都是在创造化归的条件,由此可见,创造"一定条件"是实现化归的技术和关键。
在微观层次上,我们已十分注意对学生化归意识的培养。比如我们在讲"加法定理"一节时,指导学生用化归思想去进行推导,并指出:加法定理公式系统中几十个公式全是用"母"公式通过化归的方法推导出来的,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思想的和谐的美。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对后面的知识学习造成 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还在证明"射影的面积公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等命题及求解"半圆内最大矩形"等题目中成功地运用化归的思想 ,使同学们感到化归确实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思想,并能自觉地把它作为一种思考新问题的思想原则。
三、学习成绩是学生产生自信的根源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永远是“自豪和地位”的根源。因而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发展数学学习动机的最主要手段。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象汽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往往是由兴趣开始。如果学生能够因为解题过程的智力活动带来愉悦。兴趣在旅途之中,而不是旅途的目的地。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