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生物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生物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梳理科学观念并掌握探究方法,是提升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探究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18
提升生物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在这种诉求背景下,有的教师一味地加大教学容量,有的则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步履统一等;然而这些做法仅仅是灌输式的知识重现,无助于学生生物学习探究能力的真正发展。教师应从生物的课程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征出发,着力提高生物实验探究中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的协同发展,让学生主动地、活跃地沉浸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去,让生物学习在实验探究中绽放独特光彩!
一、激其疑——关注实验中的问题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实验探究离不开具有疑问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视角停留在学生如何“答”的训练上,更要注重对学生“问”的指导与点拨,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自发地产生疑问,并敢于和善于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与同伴共同在实验中探讨,从而释疑,让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一个平台。
例如,在进行“蚯蚓的饲养与观察”这一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挖蚯蚓的亲身经历,总结出蚯蚓阴暗、潮湿的生存环境;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等特征,由此产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有的学生认为蚯蚓身体较细的是前端,有的学生则认为蚯蚓蠕动时先伸出去的才是前端,大家为此争论不休。这种思维上的冲突自然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后续实验探究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正确的结论,即蚯蚓离环带近的一端是前端,在以疑促思中提高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二、知其然——明晰实验中的认知铺垫
要实现有效的探究,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探究”、“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他们才能主动地去想方设法在实验中寻求答案。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路径来设计实验过程,找准学生实验准备阶段中的认知起点,并在由“已知”到“未知”的跨越中,实现生物知识的正向迁移,促进生物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一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前,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要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灌丛中的湿度?②为什么要在同一地方分3处多次测量(三次以上)?③为什么要求出平均值?如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这些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明晰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初步理解了实验要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目标指向和环节步骤,为最终将探究数据制作成坐标图奠定了基础。
三、因其材——贴合实验中的学情差异
由于认知基础、智力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影响,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会出现层次不一、水平不等的现象。教师要尊重这种客观差异,并努力改进实验方式和探究方法,及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众多信息进行捕捉、利用和开发,让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现象的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行为倾向,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参与角度。如让一些学生事先与家长一起尝试着做一回馒头,并将体会在课堂上与同伴分享,这样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一些学生带来同一形状同样容积的矿泉水瓶子,做分组实验时的容器使用,使他们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感;等等,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实验探究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
四、究其用——发掘实验中的资源利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具有广阔的课程资源视野,不能仅仅盯着仪器设备,而忽略了周边更为丰富、多样的宝贵资源。这些生物实验探究的可利用资源,不但更新奇、更生动,也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经历和生活体验,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都能在实验探究中得到具体、生动的感知印记。
例如,在“皮肤的屏障作用模拟实验”的探究活动中,由于此次生物实验的特殊性,用直观的形式,如划破皮肤既不现实也不安全,所以需要利用结构相似的其他材料进行转化模拟研究。教师发动学生的群体智慧,广泛搜集各种实验材料资源,如有的学生用苹果作为实验的主体,主要有新鲜和腐烂的苹果各一个,牙签、酒精以及可封口的塑料袋等,将新鲜苹果上刺穿并划出一道划痕,用袋封好后置于黑暗、温暖的地方一周左右,再进行对比验证等。这样,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可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生物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梳理科学观念并掌握探究方法,是提升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从而推动学生在生物知识海洋里劈风斩浪肆意遨游!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探究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18
提升生物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在这种诉求背景下,有的教师一味地加大教学容量,有的则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步履统一等;然而这些做法仅仅是灌输式的知识重现,无助于学生生物学习探究能力的真正发展。教师应从生物的课程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征出发,着力提高生物实验探究中学生智力、情感和态度的协同发展,让学生主动地、活跃地沉浸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去,让生物学习在实验探究中绽放独特光彩!
一、激其疑——关注实验中的问题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实验探究离不开具有疑问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视角停留在学生如何“答”的训练上,更要注重对学生“问”的指导与点拨,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自发地产生疑问,并敢于和善于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与同伴共同在实验中探讨,从而释疑,让实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一个平台。
例如,在进行“蚯蚓的饲养与观察”这一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挖蚯蚓的亲身经历,总结出蚯蚓阴暗、潮湿的生存环境;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等特征,由此产生认知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怎样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有的学生认为蚯蚓身体较细的是前端,有的学生则认为蚯蚓蠕动时先伸出去的才是前端,大家为此争论不休。这种思维上的冲突自然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后续实验探究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正确的结论,即蚯蚓离环带近的一端是前端,在以疑促思中提高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二、知其然——明晰实验中的认知铺垫
要实现有效的探究,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探究”、“探究什么”和“怎样探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他们才能主动地去想方设法在实验中寻求答案。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路径来设计实验过程,找准学生实验准备阶段中的认知起点,并在由“已知”到“未知”的跨越中,实现生物知识的正向迁移,促进生物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一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前,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要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灌丛中的湿度?②为什么要在同一地方分3处多次测量(三次以上)?③为什么要求出平均值?如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这些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明晰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初步理解了实验要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目标指向和环节步骤,为最终将探究数据制作成坐标图奠定了基础。
三、因其材——贴合实验中的学情差异
由于认知基础、智力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影响,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会出现层次不一、水平不等的现象。教师要尊重这种客观差异,并努力改进实验方式和探究方法,及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众多信息进行捕捉、利用和开发,让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实验探究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现象的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行为倾向,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参与角度。如让一些学生事先与家长一起尝试着做一回馒头,并将体会在课堂上与同伴分享,这样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一些学生带来同一形状同样容积的矿泉水瓶子,做分组实验时的容器使用,使他们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感;等等,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实验探究中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
四、究其用——发掘实验中的资源利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具有广阔的课程资源视野,不能仅仅盯着仪器设备,而忽略了周边更为丰富、多样的宝贵资源。这些生物实验探究的可利用资源,不但更新奇、更生动,也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经历和生活体验,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都能在实验探究中得到具体、生动的感知印记。
例如,在“皮肤的屏障作用模拟实验”的探究活动中,由于此次生物实验的特殊性,用直观的形式,如划破皮肤既不现实也不安全,所以需要利用结构相似的其他材料进行转化模拟研究。教师发动学生的群体智慧,广泛搜集各种实验材料资源,如有的学生用苹果作为实验的主体,主要有新鲜和腐烂的苹果各一个,牙签、酒精以及可封口的塑料袋等,将新鲜苹果上刺穿并划出一道划痕,用袋封好后置于黑暗、温暖的地方一周左右,再进行对比验证等。这样,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可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生物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梳理科学观念并掌握探究方法,是提升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从而推动学生在生物知识海洋里劈风斩浪肆意遨游!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