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是普遍性难题,文章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并从课程设置、训练项目、校企合作以及考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专业 实训教学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物流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各地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各学校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办学路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如何进行实训教学一直困扰各所学校。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实训停留在观摩参观阶段;有的学校看见其他学校开展什么项目,自己也设法开展同类项目,但资金和师资难以解决;有的想走工学结合的办法,但选择合作企业是个难题,学生安全管理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物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实训教学是中职物流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实训教学的如何开展,有助于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1 问题的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是有其原因的,中职学校物流教育在实训教学上的困境应首先查找自身因素。
1.1 课程设置的盲目
中职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参考高校做法是重要的手段。许多学校甚至完全照搬高校的课程体系,《供应链管理》、《物流运筹学》、《ERP系统》等等高深的课程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复制高校的课程有害无益,一是否认了中职教育的目的,造成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同质化,让中职学校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而且是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二是否认了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基础差同时学习能力差是中职生不可否认的现实,照搬高校课程不但让学生觉得课堂乏味,而且让他们无所适从。
1.2 师资的缺失
物流专业是新兴专业,看重其良好的招生前景是各间学校共同的出发点。为解决师资问题,许多学校采取的是转岗培训的办法,原本一些从事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被推上了物流教学的岗位。
转岗教师虽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但先天的不足,尤其是后天缺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使他们完全无法胜任实训教学的任务。
教师转岗解决了学校的一时之需,但弊病显而易见,不但实训教学无法开展,而且学校只能根据转岗培训的情况选择性开设课程。
虽然许多学校招聘了科班出身的物流专业教师,但科班出身仅代表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实操能力依然是这些新教师自身不容忽视的短板。
1.3 考证的困惑
重视考证是中职学校的普遍做法。学校让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并将相应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专业教师教学成绩以及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尺。
许多学校将“助理物流师”定为考证目标,而且将考证通过率当做教学考核的硬指标。为完成任务,教师疲于奔命,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培训。根据助理物流师的报考条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出发点,侧重操作能力考察是其根本要求。在校中职生参与“助理物流师”考试,将职业教育沦为“应试教育”,将技能训练变为“题海”训练。
拔高考证等级,学历和证书相脱节,后果是学生抬高了就业期望值,让他们不能正确对待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能端正中职生应有的就业态度,至少对其当前是不利的。
2 问题的解决与对策
2.1 技能训练和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用人才,这是其自身特点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当前就业市场上的所需物流人才类型就显得十分必要。
总体上,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工。他们主要从事如操作搬运装卸机械、驾驶叉车、理货、仓务等等的工作。由于物流行业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从事此类工作必须获得上岗证。第二个层次是基层管理者。这部分人来自物流生产第一线,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熟悉所属行业的各项知识,比如客服人员、车辆调度人员、仓管员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胜任管理岗位,属于企业的业务骨干。最后一个层次是高级物流管理者,属于行业精英。
通过分析可以明晰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刚开始工作时,中职毕业生通常会在第一个层次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快向基层管理者转型和发展,这是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有的优势,也是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和愿望。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中职物流教育所应培养的技能是技工的技能,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必须以技工技能为基础,这是学生就业时的保证;而专业理论知识则是成为基层管理者时所需要的,这有助于他们尽快转型和发展。
中职生就业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基本是在家乡或学校所在地就业,因此技能培训方面注重“服务地方”就显得十分必要。
各地发展的情况不同,经济上也各有特点,物流业所需人才也不尽相同。如港口城市,需要报关货代人才多一些;工业城市则对仓储人才需要多一些;不发达地区需要仓储和流通加工人才多一些。因此,立足地方,根据当地需求,将技能培训和课程设置限定在当地优势产业的某个方面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可以有效解决如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校设施与设备不足等等的教学中诸多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就业时有一技之长。
以笔者执教的广东惠州农业学校为例,2006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由于惠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社会对仓储类人才需求量大,2008开始学校将专业方向定位为仓储管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删除了《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等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以《商品学》、《仓储管理》、《配送作业实务》、《物流单证实务》、《采购实务》等为主,技能训练开展了驾驶叉车、商品包装、单证制作等项目。驾驶叉车是仓储工作的核心技能,学校目前不具备教学条件,我们与具备条件的市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合作,由中心负责教学和考证。
2.2 校企合作从教师开始
许多中职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但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因此,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
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师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这是物流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所决定,也是中职教育自身的要求。中職物流专业师资普遍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他们不清楚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运用,不了解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的运营模式。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
因此,校企合作应从教师开始,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让教师愿意进企业学习,让教师成为连接学校教学和企业工作的桥梁。
2.3 考证应服务学生就业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就业所必须的,重视考证工作无可厚非,但人为拔高考证层次无助于学生当前就业和日后发展。培养管理人才不是中职学校的任务,企业通常也不会录用中职生从事管理工作,因此选择考证种类就必须合理慎重。为学生就业服务是中职教学的宗旨,因此考证应坚持技工类证书为主,其他类证书为辅的原则。如可将叉车工证、仓管员等证列为必考项目,考虑到学生日后可能成为客服人员,也可引入普通话等级考试。对于物流管理员证,可采取提倡而非强制的做法。
摆正了考证的目的,技能训练才能落到实处,职业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综上所述,明确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切入点,有效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是解决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流专业 实训教学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物流业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各地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各学校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办学路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如何进行实训教学一直困扰各所学校。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实训停留在观摩参观阶段;有的学校看见其他学校开展什么项目,自己也设法开展同类项目,但资金和师资难以解决;有的想走工学结合的办法,但选择合作企业是个难题,学生安全管理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物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实训教学是中职物流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实训教学的如何开展,有助于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1 问题的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是有其原因的,中职学校物流教育在实训教学上的困境应首先查找自身因素。
1.1 课程设置的盲目
中职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参考高校做法是重要的手段。许多学校甚至完全照搬高校的课程体系,《供应链管理》、《物流运筹学》、《ERP系统》等等高深的课程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复制高校的课程有害无益,一是否认了中职教育的目的,造成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同质化,让中职学校承担了本不属于自己而且是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二是否认了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基础差同时学习能力差是中职生不可否认的现实,照搬高校课程不但让学生觉得课堂乏味,而且让他们无所适从。
1.2 师资的缺失
物流专业是新兴专业,看重其良好的招生前景是各间学校共同的出发点。为解决师资问题,许多学校采取的是转岗培训的办法,原本一些从事其他教学工作的教师被推上了物流教学的岗位。
转岗教师虽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但先天的不足,尤其是后天缺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使他们完全无法胜任实训教学的任务。
教师转岗解决了学校的一时之需,但弊病显而易见,不但实训教学无法开展,而且学校只能根据转岗培训的情况选择性开设课程。
虽然许多学校招聘了科班出身的物流专业教师,但科班出身仅代表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实操能力依然是这些新教师自身不容忽视的短板。
1.3 考证的困惑
重视考证是中职学校的普遍做法。学校让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并将相应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专业教师教学成绩以及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尺。
许多学校将“助理物流师”定为考证目标,而且将考证通过率当做教学考核的硬指标。为完成任务,教师疲于奔命,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培训。根据助理物流师的报考条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出发点,侧重操作能力考察是其根本要求。在校中职生参与“助理物流师”考试,将职业教育沦为“应试教育”,将技能训练变为“题海”训练。
拔高考证等级,学历和证书相脱节,后果是学生抬高了就业期望值,让他们不能正确对待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能端正中职生应有的就业态度,至少对其当前是不利的。
2 问题的解决与对策
2.1 技能训练和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用人才,这是其自身特点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当前就业市场上的所需物流人才类型就显得十分必要。
总体上,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工。他们主要从事如操作搬运装卸机械、驾驶叉车、理货、仓务等等的工作。由于物流行业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从事此类工作必须获得上岗证。第二个层次是基层管理者。这部分人来自物流生产第一线,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熟悉所属行业的各项知识,比如客服人员、车辆调度人员、仓管员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胜任管理岗位,属于企业的业务骨干。最后一个层次是高级物流管理者,属于行业精英。
通过分析可以明晰中职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刚开始工作时,中职毕业生通常会在第一个层次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快向基层管理者转型和发展,这是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应有的优势,也是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和愿望。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中职物流教育所应培养的技能是技工的技能,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必须以技工技能为基础,这是学生就业时的保证;而专业理论知识则是成为基层管理者时所需要的,这有助于他们尽快转型和发展。
中职生就业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基本是在家乡或学校所在地就业,因此技能培训方面注重“服务地方”就显得十分必要。
各地发展的情况不同,经济上也各有特点,物流业所需人才也不尽相同。如港口城市,需要报关货代人才多一些;工业城市则对仓储人才需要多一些;不发达地区需要仓储和流通加工人才多一些。因此,立足地方,根据当地需求,将技能培训和课程设置限定在当地优势产业的某个方面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可以有效解决如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学校设施与设备不足等等的教学中诸多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就业时有一技之长。
以笔者执教的广东惠州农业学校为例,2006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由于惠州是新兴的工业城市,社会对仓储类人才需求量大,2008开始学校将专业方向定位为仓储管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删除了《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等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以《商品学》、《仓储管理》、《配送作业实务》、《物流单证实务》、《采购实务》等为主,技能训练开展了驾驶叉车、商品包装、单证制作等项目。驾驶叉车是仓储工作的核心技能,学校目前不具备教学条件,我们与具备条件的市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合作,由中心负责教学和考证。
2.2 校企合作从教师开始
许多中职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校企合作,但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原因出在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上。教师在进企业工作学习的这段时间,由于没授课,对学校没有“显性”的贡献,得到的薪资会很少。因此,多数教师不愿进企业工作学习。
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师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这是物流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所决定,也是中职教育自身的要求。中職物流专业师资普遍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他们不清楚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运用,不了解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的运营模式。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
因此,校企合作应从教师开始,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让教师愿意进企业学习,让教师成为连接学校教学和企业工作的桥梁。
2.3 考证应服务学生就业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就业所必须的,重视考证工作无可厚非,但人为拔高考证层次无助于学生当前就业和日后发展。培养管理人才不是中职学校的任务,企业通常也不会录用中职生从事管理工作,因此选择考证种类就必须合理慎重。为学生就业服务是中职教学的宗旨,因此考证应坚持技工类证书为主,其他类证书为辅的原则。如可将叉车工证、仓管员等证列为必考项目,考虑到学生日后可能成为客服人员,也可引入普通话等级考试。对于物流管理员证,可采取提倡而非强制的做法。
摆正了考证的目的,技能训练才能落到实处,职业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综上所述,明确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切入点,有效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是解决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