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发射卫星,全球震惊。宁静了几十年的东北亚渐渐成了远东的巴尔干,这不能不让世界多了些隐忧。
其实,朝鲜的“光明星”主要是发射给国内民众看的。一个封闭数十年且不断受到国际社会制裁的国家,不可能凭借自主力量制造出威胁世界的武器。即便能,最多也就是威胁邻邦。
依据过去地缘政治理论,朝鲜是中国的屏障。唇亡齿寒,朝鲜失,中国本土必然直接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因此,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为朝鲜打了好几次仗。这几仗都证明屏障理论并不靠谱,中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严重拖延了现代化进程。
我们过去时常说,日本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克星”,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日本出头挑战中国,让中国历史逆转。其实,仔细考察,每一次逆转的背后,都能发现朝鲜的影子。
1894年,洋务运动进行到第三十四个年头。洋务运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可以指责这场运动治标不治本,没有进行体制改革,是一场畸形的现代化运动。但是,应该相信,中国如果不发生外患内乱,沿着洋务新政路径走下去,一定会在“同光中兴”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也会随着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而改变发展方略,逐步融入体制改革的内容,调整“中体西用”架构中中学与西学的比重,加大西学,减少中学,最终与世界一致。这不是一个预设判断,而是洋务三十年基本经验。
一切都因朝鲜问题而打断。1894年,中国为了朝鲜内政——改革还是不改革,与日本开战。战争结束,中国发展方向逆轉。放弃过去三十年学习西方的传统,转身向东,学习日本,步入一个维新时代。表面上看,这是中国人知耻而后勇,是一个新时代的开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体制转型对中国伤害甚大,三十年洋务新政承担了甲午战争失败的责任,这为稍后的极端主义提供了契机。
结果也令人意外。战争刚开打,朝鲜政府请求日本帮助他们将清人驱逐出朝鲜,中国在国际上丧失了颜面。战后,朝鲜脱离中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与中国脱离宗藩关系,成为《马关条约》第一款。这成为近代中国巨变的开端。1895年,俨然将近代中国历史分成前后两截。
《马关条约》后,中国开始了新的艰难历程,中经义和团战争、《辛丑条约》、新政,至1905年宪政运动,中国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新方向。然而,仅仅几年时间,中国又因朝鲜而改变了方向。
1910年8月,日本、朝鲜两国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这是对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改变,引起中国朝野各界高度恐慌,此后持续不断的国会请愿运动由此而起。国会请愿运动引发预备立宪计划提前实行,也由此引发武昌起义,将大清王朝送进历史。
进入民国,中国朝野对朝鲜独立运动高度关切和支持,始终站在朝鲜人民一边。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努力下,日本终于宣布投降,亚洲的历史因此巨变,朝鲜重新获得独立和主权。
朝鲜独立,并且因东西方冷战被肢解为南北。至1950年代初,中国新生政权又因朝鲜问题而出兵作战。
朝鲜战争的结果至今众说纷纭,或以为中国因此奠定了大国基础,或以为因此让中国彻底滑向了苏联阵营,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先学西方、后学东方(日本)的基本路径,改为学习北方的苏联。孰是孰非,当然可以继续争议,只是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并不太大的朝鲜半岛,实际上关涉近代中国的路径和前途。一百多年中国现代化之路几次被中断,被改道,都与朝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过去很长时间,朝鲜确实为中国的藩属国。这种关系可深可浅,可亲可疏,有的藩属国,路途遥远,多年来往一次,关系就没有那么亲近。朝鲜不然,距中国京城不远。所以,中国看重朝鲜,朝鲜也素来亦步亦趋追随中国,是中国文明的几个好学生之一。
但到了近代,朝鲜与中国、日本、越南等一样,面临怎样接纳西方的问题。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终于踏上了学习西方之路。日本更甚,面对西方,稍事抵抗,发现不行,立即转变思路,打开国门,竭力欢迎西方势力与资本进入,鼓励并引导日本走上西方化。惟独朝鲜,没有将国门真正打开,始终乐于以“神秘王国”向世界展示自己。
世界各国应该帮助朝鲜摆脱孤立,开放国门。在这方面,中国政府1882年帮助朝鲜与美国达成的《美朝修好通商条约》是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政府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将西方各国引进朝鲜,让朝鲜在很短时间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诸大国达成类似协议,以“大国均势”防止日本、俄罗斯单独觊觎、独占朝鲜半岛。
“大国均势”保证了重新的开放与发展,保证了东北亚的和平,让中国有精力去处理其他更为紧迫的外交内政问题。这不仅对东北亚,更对世界和平有利,而且也是对朝鲜最合理、最人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实,朝鲜的“光明星”主要是发射给国内民众看的。一个封闭数十年且不断受到国际社会制裁的国家,不可能凭借自主力量制造出威胁世界的武器。即便能,最多也就是威胁邻邦。
依据过去地缘政治理论,朝鲜是中国的屏障。唇亡齿寒,朝鲜失,中国本土必然直接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因此,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为朝鲜打了好几次仗。这几仗都证明屏障理论并不靠谱,中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严重拖延了现代化进程。
我们过去时常说,日本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克星”,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日本出头挑战中国,让中国历史逆转。其实,仔细考察,每一次逆转的背后,都能发现朝鲜的影子。
1894年,洋务运动进行到第三十四个年头。洋务运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可以指责这场运动治标不治本,没有进行体制改革,是一场畸形的现代化运动。但是,应该相信,中国如果不发生外患内乱,沿着洋务新政路径走下去,一定会在“同光中兴”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也会随着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而改变发展方略,逐步融入体制改革的内容,调整“中体西用”架构中中学与西学的比重,加大西学,减少中学,最终与世界一致。这不是一个预设判断,而是洋务三十年基本经验。
一切都因朝鲜问题而打断。1894年,中国为了朝鲜内政——改革还是不改革,与日本开战。战争结束,中国发展方向逆轉。放弃过去三十年学习西方的传统,转身向东,学习日本,步入一个维新时代。表面上看,这是中国人知耻而后勇,是一个新时代的开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体制转型对中国伤害甚大,三十年洋务新政承担了甲午战争失败的责任,这为稍后的极端主义提供了契机。
结果也令人意外。战争刚开打,朝鲜政府请求日本帮助他们将清人驱逐出朝鲜,中国在国际上丧失了颜面。战后,朝鲜脱离中国,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与中国脱离宗藩关系,成为《马关条约》第一款。这成为近代中国巨变的开端。1895年,俨然将近代中国历史分成前后两截。
《马关条约》后,中国开始了新的艰难历程,中经义和团战争、《辛丑条约》、新政,至1905年宪政运动,中国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新方向。然而,仅仅几年时间,中国又因朝鲜而改变了方向。
1910年8月,日本、朝鲜两国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这是对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改变,引起中国朝野各界高度恐慌,此后持续不断的国会请愿运动由此而起。国会请愿运动引发预备立宪计划提前实行,也由此引发武昌起义,将大清王朝送进历史。
进入民国,中国朝野对朝鲜独立运动高度关切和支持,始终站在朝鲜人民一边。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努力下,日本终于宣布投降,亚洲的历史因此巨变,朝鲜重新获得独立和主权。
朝鲜独立,并且因东西方冷战被肢解为南北。至1950年代初,中国新生政权又因朝鲜问题而出兵作战。
朝鲜战争的结果至今众说纷纭,或以为中国因此奠定了大国基础,或以为因此让中国彻底滑向了苏联阵营,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先学西方、后学东方(日本)的基本路径,改为学习北方的苏联。孰是孰非,当然可以继续争议,只是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并不太大的朝鲜半岛,实际上关涉近代中国的路径和前途。一百多年中国现代化之路几次被中断,被改道,都与朝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过去很长时间,朝鲜确实为中国的藩属国。这种关系可深可浅,可亲可疏,有的藩属国,路途遥远,多年来往一次,关系就没有那么亲近。朝鲜不然,距中国京城不远。所以,中国看重朝鲜,朝鲜也素来亦步亦趋追随中国,是中国文明的几个好学生之一。
但到了近代,朝鲜与中国、日本、越南等一样,面临怎样接纳西方的问题。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终于踏上了学习西方之路。日本更甚,面对西方,稍事抵抗,发现不行,立即转变思路,打开国门,竭力欢迎西方势力与资本进入,鼓励并引导日本走上西方化。惟独朝鲜,没有将国门真正打开,始终乐于以“神秘王国”向世界展示自己。
世界各国应该帮助朝鲜摆脱孤立,开放国门。在这方面,中国政府1882年帮助朝鲜与美国达成的《美朝修好通商条约》是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政府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将西方各国引进朝鲜,让朝鲜在很短时间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诸大国达成类似协议,以“大国均势”防止日本、俄罗斯单独觊觎、独占朝鲜半岛。
“大国均势”保证了重新的开放与发展,保证了东北亚的和平,让中国有精力去处理其他更为紧迫的外交内政问题。这不仅对东北亚,更对世界和平有利,而且也是对朝鲜最合理、最人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