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礼乐治国”,音乐不仅可以愉悦心情,更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本文讨论了音乐教学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具体的课堂操作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音乐教育 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以及一定水准的审美能力。学生需要音乐的甘泉,而非枯燥的乐理、技术;他们需要音乐给予的快乐,而非畏惧、苦恼;他们需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非怯懦或紧张。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教育家苏霍林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无疑是科学的真知灼见。
联系到到学校的艺术教育,不难发现我们观念的陈旧与落后。一些积淀甚深的心理痼疾,已严重地左右了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它的某些模式、某些功利主义、某些带着对优秀中华文化无知的观念和行为,诸如过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偏离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艺术教育。
实践表明,学校音乐教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且已发展到运用音乐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康复已为人们重视。美国、英国、荷兰、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NAMT)。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匈牙利钢琴王子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的确,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想象的情感性则表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想象是与本人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正如贝多芬说:“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因此深人破析音乐教育对想象的作用,将有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将更有力地促进科技经济进步。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三把钥匙:一把开启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音乐家在创作中往往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唱)大师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动了欣赏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活动的高峰,并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欣赏者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随着教改的不断发展,不少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传人我国,如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无疑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音乐教育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特殊功能,音乐能使学生活泼愉快地成长,也能使他们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更敏锐的观察力,更牢固的记忆力,更活跃的创造力和更强的意志力等。音乐能使我们的新一代个性更加健康发展,并获得一颗美好的爱心。所以音乐教育实质上是爱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崇高的理想教育。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大纲》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为此,学校的音乐教学首先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借助于好的教材,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音乐课的作用就会更好。
【关键词】音乐教育 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以及一定水准的审美能力。学生需要音乐的甘泉,而非枯燥的乐理、技术;他们需要音乐给予的快乐,而非畏惧、苦恼;他们需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非怯懦或紧张。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教育家苏霍林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无疑是科学的真知灼见。
联系到到学校的艺术教育,不难发现我们观念的陈旧与落后。一些积淀甚深的心理痼疾,已严重地左右了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它的某些模式、某些功利主义、某些带着对优秀中华文化无知的观念和行为,诸如过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偏离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艺术教育。
实践表明,学校音乐教育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艺术审美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艺术审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国外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并且已发展到运用音乐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康复已为人们重视。美国、英国、荷兰、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NAMT)。遗憾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长期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美的心灵的塑造。审美教育学认为,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匈牙利钢琴王子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他方法优越,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表达出任何内心运动来。”的确,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想象的情感性则表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想象是与本人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正如贝多芬说:“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因此深人破析音乐教育对想象的作用,将有助于人类想象力的培养,将更有力地促进科技经济进步。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三把钥匙:一把开启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音乐家在创作中往往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唱)大师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动了欣赏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人无拘无束的想象活动的高峰,并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渴求,欣赏者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随着教改的不断发展,不少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传人我国,如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无疑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音乐教育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音乐的特殊功能,音乐能使学生活泼愉快地成长,也能使他们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丰富的想象力,更敏锐的观察力,更牢固的记忆力,更活跃的创造力和更强的意志力等。音乐能使我们的新一代个性更加健康发展,并获得一颗美好的爱心。所以音乐教育实质上是爱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崇高的理想教育。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大纲》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为此,学校的音乐教学首先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借助于好的教材,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音乐课的作用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