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2020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将会在遵循诗歌鉴赏的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化鉴赏”的前提下,继续遵守以下规则:
一是试题尽管只从某个角度入手,但依然涵盖了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两方面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因而我们必须理解诗篇的意思,才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鉴赏”。
二是照顾到当前中学生古诗修养的实际情况,选用的古诗(包括词、曲)与古文一样,是“浅易”的。最合适的可能还是经典性的作品。如果涉及“用典”,其典故必然是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否则会加上注释。
三是既然是主观题,就会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化鉴赏”。艺术鉴赏见仁见智,古人亦有“诗无达诂”之说。因而,我们在作答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受到尊重,但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古诗鉴赏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对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加以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二、提高解题能力与技巧
这方面最有效的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习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现阶段的古诗鉴赏与其说是检测同学们古诗鉴赏的水平,不如说是重在引导同学们加强古代诗歌修养,发挥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所选诗篇应该是浅易的,题目设题角度一般是具体的。
请看下面的2019年高考真题。
1. (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错在“受恩必报”,由颈联、尾联可知,诗人说的是男子受恩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以投机取巧去求别人帮助自己入仕,而应凭借真才实学。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二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雁夜”,指秋夜。这一联和其他三联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同学们须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入手答题。
2.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錯在“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本题问“山色”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其特点。“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给人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描写满溢的江水在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又给人寂寥之感。
一是试题尽管只从某个角度入手,但依然涵盖了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两方面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因而我们必须理解诗篇的意思,才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鉴赏”。
二是照顾到当前中学生古诗修养的实际情况,选用的古诗(包括词、曲)与古文一样,是“浅易”的。最合适的可能还是经典性的作品。如果涉及“用典”,其典故必然是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否则会加上注释。
三是既然是主观题,就会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化鉴赏”。艺术鉴赏见仁见智,古人亦有“诗无达诂”之说。因而,我们在作答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受到尊重,但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古诗鉴赏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把教材里的古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这是因为,教材里的古诗词多是经典之作,是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整理,总体上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概况,这对于赏析的入题、解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从思想内容上,可把这些作品分成表现爱国之情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的;咏史抒怀的;抒写思乡(思亲)情怀的;抒发个人志向的;表现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的;赠别、互勉的……把各类诗篇找出来,然后对它们所用的艺术手法加以整理。最后,对每一类思想内容的诗歌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归纳、琢磨和记忆。这样,鉴赏古诗的知识就基本掌握了。
二、提高解题能力与技巧
这方面最有效的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习题进行必要的训练。现阶段的古诗鉴赏与其说是检测同学们古诗鉴赏的水平,不如说是重在引导同学们加强古代诗歌修养,发挥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所选诗篇应该是浅易的,题目设题角度一般是具体的。
请看下面的2019年高考真题。
1. (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错在“受恩必报”,由颈联、尾联可知,诗人说的是男子受恩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以投机取巧去求别人帮助自己入仕,而应凭借真才实学。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二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渔乡”,渔民聚居的地区;“雁夜”,指秋夜。这一联和其他三联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同学们须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入手答题。
2.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錯在“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本题问“山色”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其特点。“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给人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描写满溢的江水在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又给人寂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