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阶段的复习,是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再提高、再升华,是一个由知识转变为能力的阶段.高中物理的知识点繁多,高三时间紧迫,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一、层层递进法
精心选择“质”与“量”都合适的例题,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又能使他们具体体会到教师选给他们的习题“真能解决问题”,因而主动接受教师所选题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各个具体章节具体课题,从课本、参考资料或习题集中,精选、搭配出目的明确、要求适当、恰到“好处”的题目.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试点,笔者进行了例题编制的探索.
例题: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小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θ角.空间存在着一个沿纸面方向的匀强电场.若粒子沿v0方向做直线运动.求场强的最小值为多大?方向如何?
变式一:上例中,若已知电场沿水平方向,试加上一个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恰能使粒子做直线运动.
(1)求E 和B 的方向和大小.
总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直线运动.
(2)若当小球经过A时突然撤掉磁场,试求粒子经过同一根电场线上P点时的速度.
变式二:若加上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粒子恰好做圆周运动,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变式三:上例中,若电场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左.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仍为v0.
(1)试定性描述小球的运动;
(2)最高点位于A所在竖直线的哪一侧?
(3)求出最高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
总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曲线运动.
通过以上案例,大部分学生不但理解了例题及其变式,也领会了教师的设计意图,这种层层递进的例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例题形式,能体验到“教师、考官”的角色.因为感兴趣,所以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尝试不给出变式的例题,而是让学生直接在原有的例题上改变已知、求解条件,自己设计习题.这样,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表他们的“原创题”.
二、分类比较法
物理学习数量多、灵活性大,物理概念、规律、方法是解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分类法,根据物理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规律对物理模型进行归纳分类,通过分类和比较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这节课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所涉及的物理模型较多,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相互作用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两类来给学生复习.
碰撞例题:光滑的水平面上,用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kg的A、B两物块都以v0=6m/s的速度向右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1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在以后的运动中,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及此时物块A的速度.
解析:B与C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B mC)·v1
当弹性势能最大时,B和C与A共速,设为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结:因为相互作用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这类模型在相互作用时不考虑其位置的变化.
滑块木板模型例题:如图2所示为三块质量均为m,长度均为L的木块.木块1和木块2重叠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3沿光滑水平桌面运动并与叠放在下面的木块2发生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如果要求碰后原来叠放在上面的木块1完全移到木块3上,并且不会从木块3上掉下,木块3碰撞前的动能应满足什么条件?设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解析:木块3与木块2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结:当木块1在木块2和3上滑动时,系统合外力为零,所以动量守恒,当因其相互作用时间较长,所以要考虑该过程中的位移变化,并需要找出其位移关系表达式.
教师只有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地备好每一堂课,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最终提高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层层递进法
精心选择“质”与“量”都合适的例题,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又能使他们具体体会到教师选给他们的习题“真能解决问题”,因而主动接受教师所选题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针对各个具体章节具体课题,从课本、参考资料或习题集中,精选、搭配出目的明确、要求适当、恰到“好处”的题目.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试点,笔者进行了例题编制的探索.
例题: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小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θ角.空间存在着一个沿纸面方向的匀强电场.若粒子沿v0方向做直线运动.求场强的最小值为多大?方向如何?
变式一:上例中,若已知电场沿水平方向,试加上一个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恰能使粒子做直线运动.
(1)求E 和B 的方向和大小.
总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直线运动.
(2)若当小球经过A时突然撤掉磁场,试求粒子经过同一根电场线上P点时的速度.
变式二:若加上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粒子恰好做圆周运动,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变式三:上例中,若电场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左.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仍为v0.
(1)试定性描述小球的运动;
(2)最高点位于A所在竖直线的哪一侧?
(3)求出最高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
总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曲线运动.
通过以上案例,大部分学生不但理解了例题及其变式,也领会了教师的设计意图,这种层层递进的例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例题形式,能体验到“教师、考官”的角色.因为感兴趣,所以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尝试不给出变式的例题,而是让学生直接在原有的例题上改变已知、求解条件,自己设计习题.这样,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表他们的“原创题”.
二、分类比较法
物理学习数量多、灵活性大,物理概念、规律、方法是解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分类法,根据物理题目所涉及的概念、规律对物理模型进行归纳分类,通过分类和比较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这节课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所涉及的物理模型较多,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相互作用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两类来给学生复习.
碰撞例题:光滑的水平面上,用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kg的A、B两物块都以v0=6m/s的速度向右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1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在以后的运动中,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及此时物块A的速度.
解析:B与C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B mC)·v1
当弹性势能最大时,B和C与A共速,设为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结:因为相互作用时间非常短暂,所以这类模型在相互作用时不考虑其位置的变化.
滑块木板模型例题:如图2所示为三块质量均为m,长度均为L的木块.木块1和木块2重叠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3沿光滑水平桌面运动并与叠放在下面的木块2发生碰撞后粘合在一起,如果要求碰后原来叠放在上面的木块1完全移到木块3上,并且不会从木块3上掉下,木块3碰撞前的动能应满足什么条件?设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解析:木块3与木块2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小结:当木块1在木块2和3上滑动时,系统合外力为零,所以动量守恒,当因其相互作用时间较长,所以要考虑该过程中的位移变化,并需要找出其位移关系表达式.
教师只有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地备好每一堂课,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最终提高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