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件”视角下绘本阅读指导的教学改进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1569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其作用分别是学习经典的丰富内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熟悉样品以理解同类,借助选文所讲的内容从事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不同类型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其功能不同,组织教学的方式及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同。
  一、内容分析与定位
  《中国记忆·传统节日》是一套介绍中国12个传统节日的绘本,主要以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形式展开,《中秋节》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主要写了小月儿在中秋节这一天,由思念爸爸妈妈到梦见与爸爸妈妈团圆的故事。整本书将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中秋节的节日因素和各种传说融为一体,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生动展现在学生眼前。
  怎样阅读绘本,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方法,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显然已经驾轻就熟,因此以再将《中秋节》作为“样本”,以熟悉样品、理解同类为目的进行教学,显然就是在课堂上再次重复学生的已有经验。考量此书中涉及的内容,既有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有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故事这一特点,如果作为“用件”,借助书中提供的信息与资料,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就能继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同时凸显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精神的成长”这一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首次实践与反思
  第一次执教,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自读整理节日信息
  2.引导理解节日内涵
  3.写下自己节日希望
  4.推荐阅读整套图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时间、别称、习俗、传说四项内容,很快就从书中找出了节日信息,并按照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对中秋节作了介绍。学生的表达为:“中秋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由于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间,中秋节又叫八月节。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关于中秋的传说有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还有一个专门描述它的歌谣‘月姐姐’。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人们就用圆代表团圆。”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相当于做了一次资料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积累了知识、训练了语言。
  考量其中学生的思维过程,经历的是演绎思维,因为四项内容是教师直接给出的。如果想对学生的真实阅读有所启示,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经历归纳思维,也就是找出书中信息后通过自己的分类归纳再进行表述。在接下来的“引导理解节日内涵”环节,学生再次读了整本书的文字,但从事的相关语文活动没有得到凸显。书中的故事还是书中的故事,如果能被讲出来,那才能够达到“用件”的功能。在第三环节,学生们写下的希望都是在节日那一天能够和家人团圆。综上,课堂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再次实践与反思
  为了能够让学生借助这本绘本充分认识、感受、表达,教师对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调整:
  1.读书有认识,归纳认识中秋代表团圆
  2.读书有体会,讲述体会月儿祈盼团圆
  3.读书有对比,回忆对比自我体验团圆
  4.读书有表达,写下表达认同享受团圆
  5.读书有期望,图示期望阅读更多作品
  一节课上下来,在第一个“读书有认识”环节,教师采用回忆加浏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找出书中关于中秋这个节日的内容,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最终把书中的内容化作自己的语言,并明确中秋这个节日的含义是代表团圆。读书的过程不仅是从书中获知的过程,还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中秋内容进行分类,就是在推动学生归纳思维的发展,在实际的运用中训练,再通过表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读书有体会”环节,方法是借助书中的图让学生讲述月儿的故事。学生体会到了思念。顺势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在团圆的日子里讲了一个思念的故事?学生理解到了“每到美好的日子,就思念亲人”这层意思,但是“更加思念”这层意思没有理解到。要想凸显出思念的加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体会。然而学生的思维依旧没有打开,表达只有两种类型,一是中秋是思念,我想念某一位亲人;一是中秋是团圆,我希望全家团聚。显然,学生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由于学生的年龄所限,表达感受比较困难,这时需要教师再给学生搭一个台阶。
  四、最后实践与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本书作为“用件”的作用,教师将整体环节调整如下:
  1.读书有认识,归纳认识中秋代表团圆
  2.读书有体会,对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3.读书有表达,展望对比自我享受团圆
  4.读书有收获,期待阅读更多作品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个创编的故事与书中的故事作对比,故事如下:
  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中,小月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一天午后,小月儿对着自己的玩具小火车说:“小火车,小火车,你能带我去找爸爸妈妈吗?”这时,外公在屋外叫道:“月儿,走,和外公去果园看看。”月儿听到后,放下小火车,跑出屋子,牽住外公的手往外走。
  来到果园中,小月儿可高兴了,她看到漫山遍野的各种花儿开满枝头。清风拂过,飘来阵阵清香。小月儿伸手刚要摘一朵,外公就把她抱起来说:“来,外公教你唱一首儿歌。”小月儿就在外公的怀里学起了“花儿一朵朵,开满山坡坡;小朋友们不要摘,等到秋天吃果果。”
  在回来的路上,小月儿说:“外公,我想爸爸妈妈了!”“小月儿乖,咱们回家看外婆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
  不知不觉,天黑了。外婆把晚饭端上了桌。外婆做的晚饭可好吃了,月儿想,要是全家人都能吃到就好了。晚饭后,月儿问:“外公,爸爸和妈妈现在在干什么?”“他们在工作。”外公说。小月儿多么希望电话铃声能够响起来,可是,铃声一直没响。   月儿在等待中睡着了。
  这样做的意图是抓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年龄特点,用创编的故事为学生思考书中故事作铺垫,再用书中的故事联系现实,对比中体会“在节日时思念加倍”这层意思。接下来的教学,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打开书,把小月儿的故事再读一遍,思考老师讲的故事与书中的故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两个故事中都有与玩具的对话。
  师:这是一点相同,还有什么相同?
  生:和外公说想爸爸妈妈了,盼着父母与自己一起吃外婆做的好吃的,问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并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打电话都是相同的。
  师:很好,这些都说的是思念,所以说两个故事中的思念是相同的。那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生:时间不同。
  生:没有梦。
  师:书中的小月儿梦到了什么?
  生:爸爸妈妈回来了,一家人团聚了。
  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
  生:因为这一天是中秋,是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子。佳节更加想亲人,佳节使思念翻倍了。
  师:现在看来,你已经明白书中为什么给我们讲一个思念的故事了。因为节日是团圆,节日是美好,美好使人更盼团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情结,就像小月儿一样,现实中不能团圆,也要借月光带去思念,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获知了作者讲故事的目的,文本作为“用件”的意义发挥了出来。
  在接下来的“读书有表达”环节,也就是“读我”的过程,开展一些与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活动。考虑学生年龄阶段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采用的是先说后写的方式。执教过程如下:
  师:小月儿的中秋是思念,因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中秋是团圆。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你的中秋,或者说是你盼望的中秋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爷爷奶奶也接过来,一起吃月饼,看月亮。
  师:老师从你的中秋中感受到了幸福。
  生:利用放假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
  师:你的中秋是快乐。
  生: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妈妈做各种好吃的,我们大家一起吃。
  师:你的中秋是美食。
  师:我们读一读老师给你的这些词语,想想你的感受用哪个词语描述最恰当,用“中秋是()”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投影:


  通过出示词语,为学生的准确表达再搭一个台阶。接下来教师对学生说:中秋是丰收,因为各种水果都成熟了,飘香可口。请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投影:


  学生写完后指名展示,并与教师的句子连成一首小诗读一读。这样,就达到了开展表达活动、锻炼学生说话的目的。
  最后,“读书有收获”环节,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读书的方法,接下来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收获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两个环节是“读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书中寻找自己。它是使一个人在读书中获得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其形式是融入与对比。本节课主要采用与书中主人公“小月儿”的“思念”感受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畅想并表达,从而在精神上享受了中秋团圆的感受。
  总之,整本书作为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类型定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章节之一,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但部分教师由于观念陈旧,教学时仍在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中“转圈”;加上文本细读耐心不够,对小说中诸多关涉全篇的细节视而不见或见而无思,致使学生既不能在涵泳文字中获得必要的语言素养,不能读出名篇艺术构思的秘妙,也不能从“这一篇”中窥见“这一本”的奥秘。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经典文本的细节中发现矛盾并
期刊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构成要件之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语言能力为根本目标。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设科之根本,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突破语言困境的重要途径。教师须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其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从而令其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  一、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选择平面化  一般而言,语言应当是立体多
期刊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名作《皇帝的新装》充满奇特的想象,拥有完整流畅的结构,是一篇优美的诗性童话。《语文建设》2018年第1期刊载的《〈皇帝的新装〉文本意义新解与教学重建》一文,提出了从“文本意义的自我性”“生成性的对话教学”“童话的生活教育价值”等三个方面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重建。[1]这三个方面的逻辑依照文本—对话—生活顺序,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套路。该文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对《皇帝的新装》的
期刊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向来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处世态度闻名,并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之中。但是作为教学文本,教参对它的解读往往集中于从文本自身出发进行名句鉴赏与主旨探微,忽略了作者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与文章创作背景所带来的文化观照方面的内蕴。笔者以为,如果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去探索《岳阳楼记》的文化内涵,必然会对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学习
期刊
《故乡》自1921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人们对它的解读就从未停止过。这种阅读史既包括藤井省三所考察的与意识形态和中学教育联系起来的阶级分析[1],也包括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之后城市知识分子从“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城乡对立,精神家园的失落等角度出发进行的“再解读”[2]。随着思想和文化市场的愈加多元化,《故乡》的内涵不断被改写和重构。中国现代作家当中,还鲜有作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明确提出“高考语文科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2],探究能力作为最高能力层级,表现为“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3]。探
期刊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安徽中考”)语文试卷遵循“面向全体,稳中有变”的指导思想,分别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欣赏评价”五个层级,在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以及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试卷结构与往年一致,分为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阅读(55分)、写作(55分)三大板块(另有卷面书写5分),共19道题,总分为1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统编本教材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一,识字课程内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意义,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其二,所编排的识字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识字学习与今后的语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以统编本教材为例,就小
期刊
细读文本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非常有帮助。教师在细读《马说》一文后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依照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要求来进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深入挖掘其内涵,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点明其中的寓意和内涵。这个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细读的基础之上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语言简
期刊
《捕蛇者说》是一篇流传千年的名作,分析其文章结构,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立意布局的技巧,还能提升他们的赏析能力。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多差别,在阅读时会有晦涩难懂之感,因此在阐述章法前,应先对文章进行词语辨析,疏通文意,才能激发学生探讨章法的兴趣。章法就是文章的构成形态,以及作者处理篇章结构的方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探析作者是如何处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关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