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在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以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三个好伙伴》。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验,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村孩子在没有课件的同时一样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三原色红红黄黄蓝蓝一、问题的由来
《三个好伙伴》从前版教材中的《吹画五彩树》演变而来。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三原色,什么是三原色在色彩知识中是非常抽象。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学生根本无法建立色彩知识中原色的概念。这样的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我决定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我安排学生课前观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什么颜色,并记录下来,课间互相交流。其次,利用实物现场演变色彩混合后的变化过程;再次,我让学生玩吹画游戏,观察出两种颜色相遇时产生的色彩变化,最后,利用三原色进行添画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到处有颜色,处处有色彩,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问题的归因
农村教师总认为城里教师的课上得好主要是因为有课件。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某些领域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条件有限制,我们农村广大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因而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辅助教学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项目。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比教材中的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措施与行动
上课铃响起,我和学生打过招呼后,向全体学生介绍:“今天,咱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他们都是老师,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学生很乖,马上鼓掌响起并回头看(农村学生很少见过这么多老师听课,他们觉得很新鲜)。伴着学生的新鲜感我出示学生都喜欢的气球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三个好伙伴,大家看他们是谁?”
“气球。”一位学生很快回答,一些学生在小声地说着。
“他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红、黄、蓝”一个学生大声回答到。
我在黑板分别板书了红、黄、蓝后让他们打开书本,读读儿歌(红红、蓝蓝和黄黄,真是三个好伙伴,组成色彩大家族,把我们的世界来装扮)。
“谁来说说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开始动起脑筋在想着,很快有学生举手。
“红红、蓝蓝和黄黄,他们三个是好伙伴。”
全班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嘴里还嘀咕着什么。我没做声。教室里很安静,持续了几秒钟,正当我要提示:“还有不同意见的吗?”一个声音蹦出来,红红、黄黄和蓝蓝组成了色彩大家族。谁说农村的孩子没城里的孩子聪明?我在心里反问自己。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神气地坐了下来。他那可爱的表情让听课老师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初步感受色彩的魅力,原以为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聪明,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听课老师和上课老师互动活动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愉快,学生和我一下子亲近了许多,为学生的大胆发言创设了条件。
在学生初步感知三原色后,我对其进行了总结:“这三个好伙伴是色彩家族中最重要的三个成员,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原色就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通过彼此的反复调和,可以调出其它各种丰富的颜色。而用其它各种颜色通过调和是无法调出这三种颜色。通常红红大名叫品红,黄黄大名叫拧檬黄,蓝蓝大名叫湖蓝。”
在学生认识到三个好伙伴就是红红、黄黄、蓝蓝这三种颜色时,我请他们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红色、什么东西是黄色、什么东西是蓝色的?说起生活中的色彩,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起来,小组里相互小声说着。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色彩认识,更直观更深刻记住三原色。
德国古典美学家曾提出“艺术是游戏”的观点。它们有着共同的本性。游戏活动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教他们玩吹画游戏。在玩这游戏之前我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在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变化,看看红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红色和蓝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蓝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同学们听到了会有变化还没等我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了。大伙都玩得可开心了。不一会儿,有一位同学大叫起来,“红色和黄色相遇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相遇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相遇变成绿色。”另一个同学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蹦了起来。课堂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请同学们在玻璃杯中,分别放入红色,黄色,蓝色的色水,然后分别往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黄色水,在黄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在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接着观察色彩的变化。”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不时传来清脆的声音:“变淡绿色、深绿色、桔红色、淡紫色、赫色、灰色、黑色……”
“说得非常好,你们是善于观察得孩子呀!”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新知识,进一步认识三原色。当学生明白色彩变化时,都大吃一惊。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三原色之间更多的色彩变化。
四、听课教师同感
A老师:以前我们总认为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学生差,没有城里孩子聪明。从今天的课堂来看,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叶老师让我感受了新课程美术课堂的变化,感受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叶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充满自信,让人感到一种幸福的学习状态。
B老师:叶老师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审美意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需要。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农村的老师看到,没有多媒体同样可以上出学生喜欢的美术课。我以前上这堂课时,学生没有学具,是通过我准备的教具进行学习的,当时学生主要是听我讲,然后用三原色来画一幅画。今天,我看到叶老师大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玩吹画、用玻璃杯做实验。”这个教具非常好。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做法来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教学效果会更好。
C老师:开始我不知道叶老师要上什么内容。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直到学生通过玩吹画汇报所观察到色彩变化时。我才认识到今天上的内容是色彩的初步认识——三原色的认识。叶老师课前准备学生喜欢的气球导入课堂,通过玩玩、做做,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色彩。看似在玩,其实在学。叶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心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我受益匪浅。她的教学很轻松、自然,使我感觉教师不是在简单地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课的前半部份显得有些松,但这正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我们要学会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从活动中使我再次明白:没有多媒体课件,一样可以上出一堂学生喜欢的美术课。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可以挖掘比教材更好更多的教学资源。
三原色红红黄黄蓝蓝一、问题的由来
《三个好伙伴》从前版教材中的《吹画五彩树》演变而来。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三原色,什么是三原色在色彩知识中是非常抽象。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学生根本无法建立色彩知识中原色的概念。这样的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我决定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我安排学生课前观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什么颜色,并记录下来,课间互相交流。其次,利用实物现场演变色彩混合后的变化过程;再次,我让学生玩吹画游戏,观察出两种颜色相遇时产生的色彩变化,最后,利用三原色进行添画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到处有颜色,处处有色彩,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问题的归因
农村教师总认为城里教师的课上得好主要是因为有课件。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某些领域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条件有限制,我们农村广大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因而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辅助教学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项目。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比教材中的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措施与行动
上课铃响起,我和学生打过招呼后,向全体学生介绍:“今天,咱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他们都是老师,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学生很乖,马上鼓掌响起并回头看(农村学生很少见过这么多老师听课,他们觉得很新鲜)。伴着学生的新鲜感我出示学生都喜欢的气球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三个好伙伴,大家看他们是谁?”
“气球。”一位学生很快回答,一些学生在小声地说着。
“他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红、黄、蓝”一个学生大声回答到。
我在黑板分别板书了红、黄、蓝后让他们打开书本,读读儿歌(红红、蓝蓝和黄黄,真是三个好伙伴,组成色彩大家族,把我们的世界来装扮)。
“谁来说说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开始动起脑筋在想着,很快有学生举手。
“红红、蓝蓝和黄黄,他们三个是好伙伴。”
全班同学表示赞同,有的嘴里还嘀咕着什么。我没做声。教室里很安静,持续了几秒钟,正当我要提示:“还有不同意见的吗?”一个声音蹦出来,红红、黄黄和蓝蓝组成了色彩大家族。谁说农村的孩子没城里的孩子聪明?我在心里反问自己。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神气地坐了下来。他那可爱的表情让听课老师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初步感受色彩的魅力,原以为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聪明,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听课老师和上课老师互动活动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愉快,学生和我一下子亲近了许多,为学生的大胆发言创设了条件。
在学生初步感知三原色后,我对其进行了总结:“这三个好伙伴是色彩家族中最重要的三个成员,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原色就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通过彼此的反复调和,可以调出其它各种丰富的颜色。而用其它各种颜色通过调和是无法调出这三种颜色。通常红红大名叫品红,黄黄大名叫拧檬黄,蓝蓝大名叫湖蓝。”
在学生认识到三个好伙伴就是红红、黄黄、蓝蓝这三种颜色时,我请他们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红色、什么东西是黄色、什么东西是蓝色的?说起生活中的色彩,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起来,小组里相互小声说着。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色彩认识,更直观更深刻记住三原色。
德国古典美学家曾提出“艺术是游戏”的观点。它们有着共同的本性。游戏活动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教他们玩吹画游戏。在玩这游戏之前我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在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变化,看看红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红色和蓝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蓝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同学们听到了会有变化还没等我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了。大伙都玩得可开心了。不一会儿,有一位同学大叫起来,“红色和黄色相遇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相遇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相遇变成绿色。”另一个同学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蹦了起来。课堂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请同学们在玻璃杯中,分别放入红色,黄色,蓝色的色水,然后分别往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黄色水,在黄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在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接着观察色彩的变化。”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不时传来清脆的声音:“变淡绿色、深绿色、桔红色、淡紫色、赫色、灰色、黑色……”
“说得非常好,你们是善于观察得孩子呀!”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新知识,进一步认识三原色。当学生明白色彩变化时,都大吃一惊。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三原色之间更多的色彩变化。
四、听课教师同感
A老师:以前我们总认为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学生差,没有城里孩子聪明。从今天的课堂来看,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叶老师让我感受了新课程美术课堂的变化,感受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叶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充满自信,让人感到一种幸福的学习状态。
B老师:叶老师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审美意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需要。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农村的老师看到,没有多媒体同样可以上出学生喜欢的美术课。我以前上这堂课时,学生没有学具,是通过我准备的教具进行学习的,当时学生主要是听我讲,然后用三原色来画一幅画。今天,我看到叶老师大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玩吹画、用玻璃杯做实验。”这个教具非常好。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做法来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教学效果会更好。
C老师:开始我不知道叶老师要上什么内容。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直到学生通过玩吹画汇报所观察到色彩变化时。我才认识到今天上的内容是色彩的初步认识——三原色的认识。叶老师课前准备学生喜欢的气球导入课堂,通过玩玩、做做,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色彩。看似在玩,其实在学。叶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心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我受益匪浅。她的教学很轻松、自然,使我感觉教师不是在简单地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课的前半部份显得有些松,但这正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我们要学会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从活动中使我再次明白:没有多媒体课件,一样可以上出一堂学生喜欢的美术课。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可以挖掘比教材更好更多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