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通过选择一种适合教育过程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课堂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并不难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最优化。巴班斯基强调,最优化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有科学根据的教学方案的选择。
一、坚持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意义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场合下,包括“满堂灌”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是有效的。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误以为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放手给学生自学、讨论,或者设计很多花哨的课堂环节,甚至丢掉课本盲目地进行各种课程改革的实验。结果收效甚微。由于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整体联系,对传统一概否认等等,严重地妨碍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此,国内学者深刻指出:“其实‘传统’并不一定是贬义,只是相对于‘现代’而言。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这是颇具启示的。坚持课堂的最优化,就必须要教师真正理解新课标的旨归,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去除掉教学中形式上的花哨,真正从效果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达到“最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须从目标设定到课堂预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最优。因此,教师必须先具备教学最优化的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高的标准,方能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学目标是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最优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全面、适度和关联性。(1)所谓全面是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所谓适度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3)所谓关联性是指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三、教学预设的最优化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的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优化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关系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学对教学法的研究颇为深刻,新的教学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各类教学论或教学法专著多从某一侧面讨论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有化繁为简、容易掌握等特点。类似“问题一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以研究整体为出发点的“综合式”方法,其最大特色是展开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突出具体方法的组合应用,而不限于某种具体方法或程式。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只能看到其对教学系统优化的“贡献”如何,或从教学方法的“组合”上讨论其功能优劣。
五、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当前,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最优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电化教学,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在数学教学中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科学运用,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增强知识的可接受性。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关于数学的“最优化”教学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仅仅是初步的。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力图使更多的同仁在更广的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的探索,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坚持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意义
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场合下,包括“满堂灌”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是有效的。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误以为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放手给学生自学、讨论,或者设计很多花哨的课堂环节,甚至丢掉课本盲目地进行各种课程改革的实验。结果收效甚微。由于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整体联系,对传统一概否认等等,严重地妨碍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对此,国内学者深刻指出:“其实‘传统’并不一定是贬义,只是相对于‘现代’而言。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这是颇具启示的。坚持课堂的最优化,就必须要教师真正理解新课标的旨归,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去除掉教学中形式上的花哨,真正从效果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达到“最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须从目标设定到课堂预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最优。因此,教师必须先具备教学最优化的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高的标准,方能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学目标是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最优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全面、适度和关联性。(1)所谓全面是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所谓适度是指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3)所谓关联性是指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三、教学预设的最优化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的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由此可见,优化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关系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学对教学法的研究颇为深刻,新的教学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
各类教学论或教学法专著多从某一侧面讨论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有化繁为简、容易掌握等特点。类似“问题一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以研究整体为出发点的“综合式”方法,其最大特色是展开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突出具体方法的组合应用,而不限于某种具体方法或程式。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只能看到其对教学系统优化的“贡献”如何,或从教学方法的“组合”上讨论其功能优劣。
五、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当前,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最优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电化教学,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在数学教学中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的科学运用,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加强直观性,增强知识的可接受性。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关于数学的“最优化”教学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仅仅是初步的。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力图使更多的同仁在更广的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的探索,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