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分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探讨了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初步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学术精神;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5W传播模式
一、意义和背景
目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并承担了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免费师范生享受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优待,应该是幸运的。然而,据调查统计,有近50%的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高考后的志愿选择并非出于自我对基层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家长志愿、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入校后表现为犹豫定向分配、没有就业压力安于现状、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等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学术精神的缺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都指出了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等社会原因和问题,造成工具理性的泛滥,大学精神家园的失落。对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肯定,并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形式和投入、教育体制及教育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成因,从思想的导引、教育体制的调整和变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但缺乏实践上的尝试和创新,本文正以此为研究起点,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为例,从微观层面为大学学术精神的传播机制的构建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传播机制构建可行性分析
本文尝试运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学术精神传播机制的研究。虽然该模式存在着先验的以劝服为目标的局限,可能会遮蔽其他社会因素对意识形态形成的作用,但它强调传播者与本文高校现有以教育者为主体、起主导作用地位的传播模式,从传播机制层面探索大学生学术精神的研究的目标相适合。
拉斯韦尔5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Who:教师团队。即是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传播活动的中介人。这里既包括学校领导层面,做出方向性的决策,对上级和学校的文件精神作出解释并指导实践,及时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适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要求,规范各项工作作为,发挥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功能,也包括辛勤工作在一线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学校的主打专业,学校领导重视,集中了优良的师资队伍。
Say what:大学学术精神。大学学术精神概念:所谓大学学术精神,就是赋予大学学术以价值、活力并反映大学学术历史传统、学术意识、学术行为风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一所大学的学术风格与其赖以运行的学术精神之间,通常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比如哈佛之“求真”,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求是”等。不同的大学有其不同的学科特色,从而有其不同的学术精神。但其内涵不外乎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求“真”,人文崇“善”,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可以创造“美”,追求“美”是21世纪大学学术精神的最高体现。学术精神是学术的动力系统,可以振奋情绪、激励意志,成为学者、学子们追求共同目标的心理和行为的驱动力。优良的学术精神从整体上对学术团体成员起着潜在的规范、引导和塑造作用。
In which channel:主要是课程教学、网络、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学术期刊、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
To whom: 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国家为了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教育,在全国大部分师范院校启动了培养农村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免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毕业后由各地方教育局统一分配工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了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其中包括2006年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生的招生,2008年启动了高招四年制本科生的招生,2010年启动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的招生。其中五年制从2010年停止招生,六年制实行“2 4”的培养方案,即两年的高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归口到各专业系部进行四年的专业学习。目前高招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于2012年已经产生了第一届毕业生,并顺利地分配到各乡镇小学,接受单位反映毕业生胜任力良好。四年制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来自农村,综合素质较好,由于比较特殊的培养方式的影响,大学期间专业方向目标不明确,有超过50%的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
With what effect:大学生接受与否的各种表现效果以及形成对理论的反馈。
教学活动当中教学互动,教师通过考试、考察能力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学生们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学生是否能知行合一产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信息反馈,也能通过学生的现实表现反映。
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的状况,笔者采用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随机对30名在校一、二、三、四年级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进行深度访谈,以三年级学生为主21人,其他年级各3人。此次访谈时间为2012年4月3日至4月8日。30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是:女21人,男9人;中共党员12人,共青团员17人,其他1人;出生于农村的23人,城市的7人。访谈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学术精神传播的个七渠道:①上课;②网络;③大学生学术社团;④学术期刊;⑤科技作品竞赛;⑥创新实践活动;⑦其他。重点要求他们对在学习实践中各种传播渠道所占时间比及有效性的大小作出自己的估值,并对估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传播渠道时间分析。根据访谈资料,我们将各种传播渠道所占时间做了综合分析。学生上课时间为40%,网络所占时间为30%,其余为报纸杂志、社会实践,分别为6%、5%,这说明社会实践所占时间比很小。
(2)传播力分析。把传播的效率定义为传播力,其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其中社会时间的传播效率最高,高达75%。网络和与他人的交流两种渠道的传播力也很高,分别为65%和60%。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学生们认为其传播效率只有21%,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3)影响力分析。小结:①大众传媒物无论是传播力还是影响力都是很大的,尤其是网络。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依托行政力量所形成的绝对权威性有所下降,学生对信息已经不再是臣服性的接受,而是逐渐变成思考性的接受,选择性的接受。不仅如此,网络具有全员传播的能力,即任何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比如以博客、播客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传播,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容比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更加翔实,更加充分。②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实践传播力最大,但影响力却不强。③高校传播的主要渠道上课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时间比最大,传播力却很低,影响力排第二。
三、构建设想
1.提高学生(受众)接受度
其根本核心在于提高受众(学生)的接受度。这就需要把大学学术精神在大学的传播与大学生接受大学学术精神衔接起来,实现大学生对大学学术精神的有效接受。研究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乐于接受大学学术精神;研究大学生接受大学学术精神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等。针对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特点,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考察其在社会过程、生理过程、心理过程的互动中如何能动地选择与接受大学学术精神。
2.注重有效传播力渠道建设
传播力、影响力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多元并举,不断地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可受众愿意接受的,却只是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富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才能对受众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因此需待建立一套科学体系来充实、深化和完善传播力、影响力概念,实现传播的预期效果。以下是结合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特点进行有效传播力渠道建设的两个方面的设想:①在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定向生中组建团队的核心力量,开展“教师精英论坛”、团队学术拓展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营造合作性、探讨性学习氛围;②创编名为《精鹰》的刊物宣传团队,立足培植大学学术品格和弘扬大学精神的主旨;汇编学生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思考和探究形式多样的作品。
3.构建多元的信息反馈机制
传播力、影响力究竟效果如何,主要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者根据反馈信息作出调适,这是动力系统,但目前这套系统的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针对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大学学术精神的各种传播渠道分别设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构建多元的反馈机制。
4.加强传播者能力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①教师的态度。是否热爱,是否作为信仰,是否明确传播目的,其传播行为的原动力如何,对受众是否有足够的了解;②教师传播技术,包括语言、文字、思想、手势、表情等;③教师的文化水平、是否有丰富的知识。
5.构建传播机制的保障——深化校园文化改革
提高大学学术精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够单独做好的,更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或辅导员队伍或学生管理部门就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构筑全院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以生为本,按照教育的主客体平等互动的原则,营造优良的大学学术精神氛围。
参考文献:
[1]苟国旗.浅析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雷冬玉.论大学的学术精神[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5).
[3]吴青芳,郭 强.信息传播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尹婉馨.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0 (3).
[5]邵培任.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学术精神;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5W传播模式
一、意义和背景
目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并承担了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免费师范生享受了国家相关政策的优待,应该是幸运的。然而,据调查统计,有近50%的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高考后的志愿选择并非出于自我对基层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家长志愿、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入校后表现为犹豫定向分配、没有就业压力安于现状、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等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学术精神的缺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都指出了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等社会原因和问题,造成工具理性的泛滥,大学精神家园的失落。对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肯定,并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形式和投入、教育体制及教育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成因,从思想的导引、教育体制的调整和变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但缺乏实践上的尝试和创新,本文正以此为研究起点,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为例,从微观层面为大学学术精神的传播机制的构建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传播机制构建可行性分析
本文尝试运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学术精神传播机制的研究。虽然该模式存在着先验的以劝服为目标的局限,可能会遮蔽其他社会因素对意识形态形成的作用,但它强调传播者与本文高校现有以教育者为主体、起主导作用地位的传播模式,从传播机制层面探索大学生学术精神的研究的目标相适合。
拉斯韦尔5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Who:教师团队。即是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传播活动的中介人。这里既包括学校领导层面,做出方向性的决策,对上级和学校的文件精神作出解释并指导实践,及时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馈,适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要求,规范各项工作作为,发挥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功能,也包括辛勤工作在一线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学校的主打专业,学校领导重视,集中了优良的师资队伍。
Say what:大学学术精神。大学学术精神概念:所谓大学学术精神,就是赋予大学学术以价值、活力并反映大学学术历史传统、学术意识、学术行为风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一所大学的学术风格与其赖以运行的学术精神之间,通常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比如哈佛之“求真”,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求是”等。不同的大学有其不同的学科特色,从而有其不同的学术精神。但其内涵不外乎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求“真”,人文崇“善”,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可以创造“美”,追求“美”是21世纪大学学术精神的最高体现。学术精神是学术的动力系统,可以振奋情绪、激励意志,成为学者、学子们追求共同目标的心理和行为的驱动力。优良的学术精神从整体上对学术团体成员起着潜在的规范、引导和塑造作用。
In which channel:主要是课程教学、网络、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学术期刊、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方面。
To whom: 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国家为了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教育,在全国大部分师范院校启动了培养农村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免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毕业后由各地方教育局统一分配工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了湖南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其中包括2006年启动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生的招生,2008年启动了高招四年制本科生的招生,2010年启动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的招生。其中五年制从2010年停止招生,六年制实行“2 4”的培养方案,即两年的高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归口到各专业系部进行四年的专业学习。目前高招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为小学教育专业,于2012年已经产生了第一届毕业生,并顺利地分配到各乡镇小学,接受单位反映毕业生胜任力良好。四年制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来自农村,综合素质较好,由于比较特殊的培养方式的影响,大学期间专业方向目标不明确,有超过50%的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
With what effect:大学生接受与否的各种表现效果以及形成对理论的反馈。
教学活动当中教学互动,教师通过考试、考察能力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学生们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学生是否能知行合一产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信息反馈,也能通过学生的现实表现反映。
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大学学术精神传播机制的状况,笔者采用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随机对30名在校一、二、三、四年级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进行深度访谈,以三年级学生为主21人,其他年级各3人。此次访谈时间为2012年4月3日至4月8日。30名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是:女21人,男9人;中共党员12人,共青团员17人,其他1人;出生于农村的23人,城市的7人。访谈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学术精神传播的个七渠道:①上课;②网络;③大学生学术社团;④学术期刊;⑤科技作品竞赛;⑥创新实践活动;⑦其他。重点要求他们对在学习实践中各种传播渠道所占时间比及有效性的大小作出自己的估值,并对估值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传播渠道时间分析。根据访谈资料,我们将各种传播渠道所占时间做了综合分析。学生上课时间为40%,网络所占时间为30%,其余为报纸杂志、社会实践,分别为6%、5%,这说明社会实践所占时间比很小。
(2)传播力分析。把传播的效率定义为传播力,其实质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其中社会时间的传播效率最高,高达75%。网络和与他人的交流两种渠道的传播力也很高,分别为65%和60%。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学生们认为其传播效率只有21%,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3)影响力分析。小结:①大众传媒物无论是传播力还是影响力都是很大的,尤其是网络。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依托行政力量所形成的绝对权威性有所下降,学生对信息已经不再是臣服性的接受,而是逐渐变成思考性的接受,选择性的接受。不仅如此,网络具有全员传播的能力,即任何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比如以博客、播客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传播,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容比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更加翔实,更加充分。②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实践传播力最大,但影响力却不强。③高校传播的主要渠道上课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时间比最大,传播力却很低,影响力排第二。
三、构建设想
1.提高学生(受众)接受度
其根本核心在于提高受众(学生)的接受度。这就需要把大学学术精神在大学的传播与大学生接受大学学术精神衔接起来,实现大学生对大学学术精神的有效接受。研究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乐于接受大学学术精神;研究大学生接受大学学术精神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规律等。针对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特点,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考察其在社会过程、生理过程、心理过程的互动中如何能动地选择与接受大学学术精神。
2.注重有效传播力渠道建设
传播力、影响力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多元并举,不断地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可受众愿意接受的,却只是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富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才能对受众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因此需待建立一套科学体系来充实、深化和完善传播力、影响力概念,实现传播的预期效果。以下是结合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特点进行有效传播力渠道建设的两个方面的设想:①在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定向生中组建团队的核心力量,开展“教师精英论坛”、团队学术拓展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营造合作性、探讨性学习氛围;②创编名为《精鹰》的刊物宣传团队,立足培植大学学术品格和弘扬大学精神的主旨;汇编学生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思考和探究形式多样的作品。
3.构建多元的信息反馈机制
传播力、影响力究竟效果如何,主要来自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者根据反馈信息作出调适,这是动力系统,但目前这套系统的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针对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生的大学学术精神的各种传播渠道分别设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构建多元的反馈机制。
4.加强传播者能力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①教师的态度。是否热爱,是否作为信仰,是否明确传播目的,其传播行为的原动力如何,对受众是否有足够的了解;②教师传播技术,包括语言、文字、思想、手势、表情等;③教师的文化水平、是否有丰富的知识。
5.构建传播机制的保障——深化校园文化改革
提高大学学术精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够单独做好的,更不是仅仅依靠教师或辅导员队伍或学生管理部门就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构筑全院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以生为本,按照教育的主客体平等互动的原则,营造优良的大学学术精神氛围。
参考文献:
[1]苟国旗.浅析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雷冬玉.论大学的学术精神[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5).
[3]吴青芳,郭 强.信息传播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尹婉馨.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0 (3).
[5]邵培任.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